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8

第58章 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2)

皇帝的孙子统称为皇孙,但中间加上个“太”字,那就有了特殊的身份,跟太子一样,是再下一代的法定皇位继承人。惠帝朱允就是以皇太孙的资格接替祖父太祖继位的。可是现在太子健在,怎么又立了皇太孙呢?原来成祖是下决心要让他这个最喜欢的孙子当皇帝的。那时太子朱高炽已有了好几个儿子,他怕别的小王子染指他留给朱瞻基的地位,也许更为防范他那位叔叔朱高煦,因此预先封朱瞻基为皇太孙。

如今,朱高煦听后边朱瞻基接过的话茬,知道他这个侄儿怕也不好惹,又怎能不失色呢?

永乐十三年,成祖觉得朱高煦总待在南京也不是事,既然他嫌云南路远,就把他改封青州(今山东益都)。青州原是太祖第七子齐王朱的封地,惠帝削藩时他首当其冲,废为庶人。后来成祖登基,朱得以复位。但他想图谋不轨,因而再次被废。所以成祖才让朱高煦到青州去,递补这个空缺。

可是朱高煦仍然迟迟不肯离开南京。成祖这才察觉朱高煦怀有异志,便在北京给他下诏说:

“既然受了藩封,怎可常居京中的府邸!以前以云南路遥,惮于远行。如今封于青州,却又托故留侍,恐怕非你的本意。这次诏命,不许推辞。”

但是朱高煦还是迟延着不肯走。并从各卫中选拔英武的健儿,拨入天策卫,做了自己的部下。又私自招募了三千人,不隶籍于兵部,作为私人的军队。这些人中有不少亡命之徒,竟然倚仗汉王的势力,公开抢劫。兵马指挥使徐野驴捉住几个,押进牢里。朱高煦去向徐野驴要人。一言不合,朱高煦竟夺过卫士的铁瓜,将徐野驴击死。皇帝不在南京,朝中也没人敢管。朱高煦有时出游,竟然摆出皇帝的乘舆,耀武扬威,招摇过市。他是下决心要想法当皇帝的,这是先过过皇帝瘾哪!

永乐十四年,成祖北征凯旋,于十月回到南京。他听说朱高煦种种不法的事情,十分恼怒,命人将朱高煦召来,历数他的几十件过错,将亲王的冠服剥了,囚禁于西华门,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太子朱高炽哭着替他求情。成祖才把他饶了,却杀了他狎昵的一些左右。第二年,徙封他于乐安州(今山东广饶)。并命令他即刻动身,不许逗留。朱高煦这才不得不离开南京,到乐安去了。史书说:“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即朱高炽)数以书戒,不悛。”

“异谋”,自然是他念念不忘的当皇帝的打算了。不过他虽然“异谋益急”,却终究怕他的父亲。因此他不得不再拖延下去,一直又拖了八年。

永乐十八年,成祖将朝廷迁于北京,定北京为京师。南京改称留都。永乐二十二年,六十五岁的皇帝病逝于他第五次北征的途中。

在此之前,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住在北京的汉王府邸里。那时,各地藩王都要在京里建一座府邸,一来亲王本人进京时有个落脚的地方;二来府邸里的官员还有个任务,就是每天到内阁去抄录主要公文,及时发回亲王藩地。由于这种文件是亲王府邸发回的,便叫“邸报”。汉王驻京府邸的负责人便是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不过朱瞻圻“邸报”没发多少,倒是常常跑到爷爷那儿,告发他父亲的罪过。原因是朱瞻圻的母亲有一次惹恼了朱高煦,竟被朱高煦打死。朱瞻圻怀着杀母的仇恨,才屡屡告发他父亲,连成祖也觉得这个孙子有些过分,曾皱着眉头对朱瞻圻说:“你父子两个可真够狠的!”但等到成祖去世,朱瞻圻知道父亲有“异谋”,他想,如果父亲当上皇帝,自己即使是做不了太子,也能弄个亲王当当呀!于是便不再跟父亲怄气,而是积极主动地打探有关太子的消息,观察侦伺朝廷中的变化,把搜集到的情报发回乐安,多的时候一昼夜派出六七起使者。朱高煦自己也派人潜入京师,窥探形势,希望发生什么变故。

新登基的皇帝朱高炽(史称仁宗)知道这种情况,派人把朱高煦召到京中,亲切地接见他,增加他的岁禄,并给予大量的赏赐,然后让他回国。朱高煦感动了,觉得他哥哥对他一直是那么关怀,竟然良心发现,把朱瞻圻前后送给他的情报都给哥哥看了。仁宗很生气,把朱瞻圻召来,叱责说:

“你处于父子兄弟之间,这样谗构,实在是罪不容诛。现在念你年轻,姑不杀你,你好好省悔吧!”派人把他送到凤阳皇陵(太祖朱元璋父母的墓地),让他当守陵官员。

但仁宗只做了半年多皇帝便因病去世了。遗诏让太子朱瞻基继位。这时,朱高煦好容易暂时抑制住的当皇帝的野心忍不住又膨胀起来。那时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朱高煦知道他必定要回京师奔丧,然后继位,便派出一支亲军埋伏在半路上,准备截杀太子。可惜派兵时过于仓促,没掌握太子北归的路线,结果扑了个空,太子从另一条路回京了。

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为宣宗)之后,对他的两个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特别优待,给他俩的赏赐比别的亲王要多得多。但朱高煦却在加紧准备,企图通过武装政变来从侄子手里夺取政权。他为了麻痹朱瞻基,还一本正经地上表,提出利国安民的四件事。宣宗很高兴,吩咐有司照办,并回信给朱高煦表示感谢。还在朝堂上对群臣说:

“皇祖(指成祖)曾经告诉皇考(指仁宗),说我二叔有异志,要加以防备。但皇考却仍待他极厚。如今他上表陈情,果然出于诚意,可见皇叔的旧心已然革除,如有所求,朕自应予以满足。”于是朱高煦凡所求请,宣宗都尽量答应。

然而宣宗的绥靖政策并未奏效。宣德(宣宗年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终于反了。

在此之前,朱高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派遣亲信枚青等人潜至京师,约一些功臣做内应。又约了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做后盾。把历年积攒的弓刀旗帜发到所属各卫所。马匹不够,派人到附近郡县去夺取。然后成立王军,派指挥王斌、韦达、知州朱恒、千户盛坚等率领,让自己的四个儿子做王军的监军。中军则由自己亲自掌握。安排定当之后,预先授给王斌、朱恒等人以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当然,这要等他当上皇帝之后才能实授。

御史李浚是乐安人,因父丧丁忧,住在家中。朱高煦去找他,让李浚跟着干。李浚夜间化装偷偷逃走,从小路奔向京师,向朝廷告变。还有英国公张辅,把约他做内应的枚青捉住,送往朝廷。于是汉王谋反的秘密便公开了。

宣宗起初不想把事闹大。他派中官(太监)侯泰带他的信给朱高煦,劝他不要胡来。朱高煦接见侯泰。他盛陈兵甲,面朝南坐着,对侯泰大大咧咧地说:

“永乐皇帝听信谗言,徙我到乐安。而仁宗只是用金帛来饵我。我岂能长久郁郁地待在这个地方!你回去告诉瞻基,让他赶快把奸臣夏原吉等人缚送给我,然后再慢慢商议我提的条件。”

原来朱高煦仿照他父亲“诛齐、黄以清君侧”的故技,硬派夏原吉为奸臣,要兴兵以“清君侧”。其实夏原吉任职户部尚书,他跟汉王从无瓜葛,而且是个清官。朱高煦要“清”他,只是为了找个举兵的借口而已。

侯泰回京报告。宣宗不得不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起初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带兵去征讨。后来大学士杨荣等人说,汉王是皇叔的身份,地位最高,又有了充分的准备,怕薛禄无功,劝宣宗还是亲征的好。老将军英国公张辅讨令,说只要给他两万人马,便将朱高煦擒献阙下。宣宗采纳了杨荣的意见,他说:

“朕知道张老将军足以擒贼。但朕即位之初,小人或怀二意,如朕不亲行,不足以安定众心。”于是宣宗宣布亲征。

兵部奉旨调集人马,旬日之间调聚了五万大军。宣宗亲自统率,选择吉日,大军东征。路过杨村的时候,宣宗在马上问跟从的大臣们:

“卿等估计,高煦计将安出?”

“臣以为,他必先取济南,作为巢窟。”

“他以前不肯离开南京,今天定会引兵南下。”

大臣们纷纷议论,各抒看法。宣宗却微微笑着说:

“不然,济南离乐安虽近,但那是坚城,易守难攻。现在大军即至,他也无暇去攻打。至于南京,离乐安太远。而汉王的护卫多是乐安当地丁壮,他们家在乐安,又怎愿远行?而高煦这人,虽然勇悍,但他性情狐疑,临事往往不能决断。他敢于反叛,是轻视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敢亲征。如今听说朕亲自来讨,定会大出意外,心惊胆落,哪里还敢出战?大军一到,便该束手就擒了。”

宣宗还想给他叔叔最后一次机会,他派人骑快马,赶在军队的前头,再给朱高煦送一封信。信上列举了汉朝张敖失国和淮南王被诛的教训,认为朱高煦的谋反定是有贯高一类官员的唆使。只要交出倡谋的人,就可以既往不咎,恩礼如初。否则的话,就将一战成擒;或是有人以他为奇货可居,缚了来请功,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朱高煦原先听说朝廷要派薛禄领兵,十分高兴,以为对付薛禄容易得很。等到听说又改成宣宗亲征的时候,便又害怕起来。就这样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接到急使送来的皇帝的信,也不知如何是好。没过两天,朝廷的大军便到了。军队散开,将小小的乐安城团团围住。朱高煦登上城头,朝城外望去,只见顶盔贯甲的将士正在扎营,鲜明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飞舞。还有一队神机铳兵正在试射。神机铳就是火药枪,一队人一齐发射,枪声轰轰,宛如雷鸣。又见城北一处高阜上,白虎旗迎风招展,那定是皇帝所在的御营了。看到这些,朱高煦才发觉他低估了那个曾在他身后说“更有后人知警”的侄儿了。

当天晚上,朱高煦安排了城上的防御,回到府中坐卧不宁。他召集将领们来商议。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投降,谋臣和重要将领首先是替罪羊。所以王斌、朱恒等人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主张坚决抵抗。但一些中、低级的将领却不愿打。朱高煦左右为难。散会以后,他派人悄悄缒下城去,请见皇帝,说愿意出城归罪。宣宗答应了。当晚朱高煦把兵器和跟别人来往商议谋反的书信都烧了。第二天,他要出城,却被王斌等人拦住。王斌说:

“臣等宁愿战死,也不束手遭擒!”

朱高煦见走不脱,就骗王斌等人说:

“这件事还须从长计议。你等先去王府,大家再作研究。”

王斌等人到王府去了,朱高煦却趁机从小路跑出城去,到御营去见宣宗。大臣们请将朱高煦明正典刑。宣宗不许,让他写信召他的儿子们出城。不久,城门开了,张辅等率大军入城,将王斌等全部擒住,但对胁从者不问。

这场图谋做皇帝的叛乱竟不费一弓一矢便告结束。人们免不了要讥笑朱高煦的虎头蛇尾。而王斌等那些一心想当太师、都督的人,说不得都要诛死。还有天津、青州、沧州、山西等地那些跟朱高煦有约的都督和指挥们,包括都指挥靳荣等人,也都相继被杀。这一案一共处死了六百四十多人,还有一千五百多人戍边,七百二十人流徙。至于朱高煦父子,则被宣宗带回北京,押在宫中的逍遥城囚禁起来。

有一天,宣宗到逍遥城去看朱高煦。朱高煦坐在地上,瞅宣宗走近,突然把脚一伸,将宣宗勾得跌了个跟头。宣宗站起来,吩咐校尉用一个铜缸将朱高煦罩住。朱高煦力气大,竟将铜缸顶起。宣宗命校尉们用木炭把缸盖住,然后燃火点着。一时烈焰熊熊,铜缸烧得通红,那非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的凄厉的吼声也终于渐渐停息了。

他的几个儿子——都已封了郡王的王子也相继遇害。

宣宗觉得自己的这次亲征干得漂亮,便亲笔写了篇文章,让群臣们传看,以扩大他的威信。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东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