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靖难之役”,燕军攻入南京。燕王朱棣派人放出废为庶人的五弟周王朱;还有奉命守金川门,而开门迎他的十九弟谷王朱,一同来到起火的皇宫。据报,那火是惠帝自己放的。等他们进入宫内的时候,火已被军士扑灭,只见那着火的宫殿已是断壁颓垣,焦木和瓦砾狼藉遍地。在这中间,横七竖八地躺着三十来具焦炭般的尸体。据说惠帝和马皇后就在这里边。
见到这凄惨的情景,朱棣挤出几滴眼泪,叹息说:
“唉,傻孩子,你又何至如此呢?”
这自然是对他的亲侄子惠帝朱允说的了。但朱允的尸体虽说就在这三十来具“焦炭”之间,可是面目、衣服俱都烧焦,根本无法辨认,只能从一具特小的尸体身材上可以断定,那是七岁的太子朱文奎。朱棣把一些没死的太监和宫女找来询问。他们回答说,宫中火起时,他们就逃离了,没看见皇上和皇后在什么地方。后来一个胆子大的太监冒指着一具高瘦的尸体说,这就是皇帝。其余的内侍们随声附和。接着又认出了皇后和太子。便把这三具尸体单独盛殓起来。至于那尸体究竟是不是帝、后,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就在大家乱哄哄辨认尸体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小娃娃走来。那小娃娃大约一岁多一点,胖乎乎的长得十分可爱。在这种场合出现一个小孩子,自然引起燕王的注意。一问,才知道那是惠帝的小儿子,名叫朱文圭。原来火起的时候,乳母正抱着朱文圭在别的宫里,仓促之中没人寻找,这小文圭才捡得一条性命。
“用不用杀了他斩草除根呢?”朱棣有些犹豫。因为照历代王朝斗争的旧例,为了免除后患,对敌手的后代是绝不留情的。可是今天的情景有些不同,在遍地瓦砾、尸体之间,出现了这么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怎么能下得了手呢?朱棣终于发了善心,让人把小孩子和他的乳母暂时收容起来。过后又在广安宫的一角找到一处小小的院落,让这小王子居住。不过却将他废为庶人了。由于他是建文皇帝(建文是惠帝的年号)的儿子,人们便称他为“建庶人”。
这小院落只有两间屋子,建庶人就在这里一天天长大。陪伴他的乳母本是从民间征来的,本人没有文化。又因为战乱的关系,老家的亲人也失散了。她对皇家怀着仇恨,因而对建庶人并不关心,只是不让他冻着、饿着就是了。平时,这一大一小两人就那么相对枯坐着。乳母在想心思,而小王子却连心思也不想,因为他还不会想。由于乳母常年不开腔,那建庶人长到七八岁时,却连话也不会说。只有当送米送菜的太监来的时候,他才听到说话的声音。至于说的是什么,他并不知道。
乳母在忧愤中死了。主管宫中事务的内官监又派一个老太监来照顾建庶人。这样的老太监大多没有亲人,他们在宫中劳碌多半辈子,如今老了,安排他来照顾建庶人,不如说让他在这儿等死。这样暮气沉沉的老人给建庶人做伴,不消说,依然是枯坐着相对无言。建庶人也照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单调生活。
这建庶人虽然能够行动,却不会说话,甚至于不会思考,如果把他称作“动物人”,大概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老太监死了,又换来一个老太监。而建庶人就在这沉寂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八年。他二十岁了,但仍然什么话都不会说,什么事也不懂。他只是枯坐着,两只眼睛里放出空洞洞的目光,凝视一个地方便长久不动。
有一天,人们把他放进一辆车子里,然后又领他上船。船在水里行驶,前前后后有许许多多船只,排成一长列地走。他当然不知道,这是在迁都。人们总算没忘了他,迁都的时候还把他带上。
在北京新皇宫里,建庶人照样过着他“动物人”的生活,直到他五十七岁那一年。
他是两岁的时候被囚禁的,他不知道,这五十多年中间,外面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成祖皇帝早已死了,以后是仁宗、宣宗,而后是英宗。论起辈分来,建庶人还是英宗的叔叔哩!英宗朱祁镇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王振怂恿他去跟瓦剌打仗,结果土木堡一战,英宗做了俘虏。瓦剌首领也先认为掌握了明朝的皇帝,可说是奇货可居,能够向明朝任意勒索了。但明朝朝廷的大臣于谦等人却请太后同意,改立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史称为景泰帝。瓦剌见英宗已不起作用,一年后便把他放了。但景泰帝虽然把哥哥接了回来,却不肯把帝位还给他,反而把他幽禁在南宫。英宗又过了六年的囚居生活。后来一伙官员发动了政变,把他救出来,历史上把这叫作“南宫复辟”——这也就是建庶人五十七岁那年发生的事情。
英宗皇帝回到皇宫,过上了自由的生活。想起他在瓦剌部落里当了一年俘虏,又在南宫幽禁了六年多,如今再一次回到黄瓦红墙的殿堂里,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有一天,他让大学士李贤陪他在宫里各处走走。他们来到一处小院落,见院门是锁着的,门上开着一个小洞。英宗凑到小洞前朝里一看,只见院子里全是积雪,不曾打扫。英宗想不到皇宫里还有这么荒凉的地方,便叫随从的太监把管事的找来。不一会儿,内官监的负责太监跑来了。
英宗问他这里住着什么人,内官监这才向皇帝讲了建庶人的事情。
英宗吩咐把院门打开。但门上的铁锁却锈住了,只好找一只铁锤来砸。英宗生气地问:
“门锁得这么紧,他吃什么?”
“禀陛下,建庶人的食物规定一个月送一次,分量是足够的。”
门锁砸开了。太监推开门。英宗踏着积雪走进屋门。只见屋中阴冷潮湿,两个老头正对面坐着吃饭。内官监连忙喊:
“皇上驾到!”
一个穿着太监服装的老头赶忙放下碗筷,趴到地上给皇帝叩头。而另一个老头却像是什么也没听到,仍然在迟缓地咀嚼着。内官监要去拉他,却被英宗止住。英宗打量他这位叔叔。只见他穿着褴褛的袍子,棉絮东一块、西一块地露着。再看脸上,不但皱纹叠积,面色也是黄中发灰,就像一片秋风中瑟缩的枯叶——难道说,这样一个人也是王子吗?
英宗摇摇头,对身后的李贤说:
“他也是我家的人呀!看了实在不忍,朕想放他出去,怎样?”
“陛下这样做,天地鬼神会知道的,太祖在天之灵也会知道的,尧、舜之心也不过如此。”李贤回答说。
内官监推了建庶人一把,说:
“皇上要放你出去了,还不赶快谢恩!”
可是建庶人的两眼仍然茫然地朝前看着,似乎听不懂内官监的话。
过了一辈子囚禁生活的建庶人被放出宫了,英宗派内臣牛玉送他到凤阳祖皇陵,让他去和老祖宗做伴。派给他二十名男仆、十名侍女,还想给他娶一个妻子。然而史书说:“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未几”是很短的时间,可怜他连个妻子也没娶上。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建庶人的悲哀则在于他的“心”无所谓生死,因为他根本不会思考。
二
建庶人死后一百三十年,明朝皇宫内又有一位王子降生了。他是明神宗朱翊钧的三儿子,名字叫朱常洵。
朱常洵的命运跟建庶人朱文圭截然相反。建庶人一岁多就成了孤儿,以后度过的是浑浑噩噩的五十多年的岁月。而朱常洵的五十多年却是锦衣玉食,财富山积,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一样是朱家的王子王孙,却有这般的差别,谁又能料得到呢?
朱常洵是幸福的,他的封号就是“福王”。而且当初他的父亲神宗皇帝和母亲郑贵妃还想立他为太子,让他当皇帝哩!可惜他不是长子,而郑贵妃也不是皇后,按照“立嫡立长”的法统原则,他一样也沾不上边。因此,为立他为太子,皇帝和郑贵妃的确花费了一番心思,以至于闹得朝廷上君臣不和,后宫里乱乱哄哄——让我们就从这件事说起吧!
神宗的皇后姓王,为人端庄贤淑,可惜不曾生养小孩。这样,神宗就没有嫡子了。
神宗的大儿子名叫朱常洛,母亲也姓王。不过她出身低微,是神宗的母亲慈圣太后宫中的宫女。有一天,神宗去慈宁宫看望母亲,恰巧太后不在,一个宫女来照顾他。他一时性欲冲动,就和这宫女发生了性关系。那时皇帝走到哪里都有文书房的内侍跟着,皇帝干什么事也都要记下来,这个记录就叫《起居注》。而且如有宫女被皇帝临幸,还要给予赏赐。这些是照例的事情,不须细说。但凑巧的是,皇帝和王宫女春风一度,王宫女竟然怀孕了。慈圣太后发觉了问她,王宫女只好实话实说。太后不但不生气,反倒挺高兴,因为皇帝已经十九岁了,却还没有儿子。于是在一次皇帝来侍宴的时候,太后问皇帝这件事。神宗起初还不承认。后来太后让文书房内侍把《起居注》拿来,神宗才没话说。
神宗为什么不承认呢?原来他跟王宫女毫无感情,只是把她作为临时的泄欲工具罢了。但慈圣太后却说:
“我老了,到现在还没孙子,如果她生个男孩,那也是宗庙社稷之福。反正母以子贵,又分什么差等呢?”
神宗无奈,只好封王宫人为恭妃。
王恭妃怀孕期满,果然生了个男孩,他便是皇长子朱常洛。
在这之前,慈圣太后盼孙心切,由于王皇后入宫已经三年,尚无子息,所以太后一下子就给皇帝选了九个妃嫔。等朱常洛出生之后,就又有一个小皇子出生,起名叫朱常溆,但他不久就夭折了。第三个出生的皇子便是朱常洵。
朱常洵的生母郑氏就是新选的九个妃嫔中的一个。她十六岁入宫,不但人长得特别漂亮,而且性格活泼爽朗,处处显露出天真少女的本色。她还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皇帝。神宗十岁登基,一直在人们的崇敬、畏惧中生活,大臣们跪着见他,宫侍们低眉顺目对他,就连皇后在他面前,照样连头也不敢抬。可是这个姓郑的小姑娘却不管那一套,她敢直盯着皇帝的眼睛说话,敢跟皇帝平起平坐,还敢跟皇帝搂搂抱抱,敢用手去摸皇帝的脸和脑袋。这种种被别人认为是大不敬的动作,她却做得那么自然,因为她把皇帝看成是自己的丈夫。这令年轻的皇帝欣喜不已,从这少女身上,他才真正体会到他并不是“神(天子)”,而也是个人,也才真正享受到了人间爱情的乐趣。于是入宫不久,神宗便封郑氏为贵妃。贵妃在宫中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后的。一年多以后郑贵妃生下了朱常洵,神宗便在贵妃的“贵”字前面再给她加一个字,称为“皇贵妃”。册封皇贵妃的礼仪举行得隆重、热闹,国库拨出了五十万两白银才勉强够开销。然而生了皇长子的王恭妃又怎样?怎样也不怎样,皇帝竟连她的宫门也不登了。
母亲的地位如此悬殊,两个小王子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朱常洵有五个乳母伺候着,皇帝一天要来看他三遍。而朱常洛呢,却孤零零地跟母亲住在一起,成年累月见不着父亲的面。
神宗当年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了,可是对皇子的教育却要区别对待。朱常洵七岁时,神宗给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书;但却不管朱常洛,以至于朱常洛到了十四岁,还是一个大字不认识。
交代完了背景,现在该谈立太子的事了。既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历代公认的法则,神宗按理自然应该立朱常洛为太子啦!然而神宗不干,他偏要立爱子朱常洵为太子,这就引起了一场历史上称之为“争国本”的事件。“国本”指的就是太子。以一些大臣为一方,牢守着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主张册立皇长子朱常洛;而皇帝则和他的几个幸臣坚持立朱常洵。双方争来争去,纠缠不休。当然,在封建朝廷里,皇帝是绝对权威,如果皇帝坚持一件事,不顾朝臣反对硬干下去,甚至于谁反对就杀谁的头或罢他的官,事情就好办得多。但神宗却还想做个“开明”的皇帝,他不愿为立太子的事让人笑骂,于是就采取了“拖”的办法,从万历十八年一直拖到了万历二十九年。他当然有他的想法,那就是有个机会把郑贵妃升为皇后。假如她做了皇后,朱常洵便是“嫡子”了。立嫡是第一原则,那时候再让朱常洵做太子,不就理直气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