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7

第57章 非要当皇帝不可的朱高煦(1)

本章讲的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汉王朱高煦的故事。

朱高煦长得一表人才,不但魁梧雄壮,善于骑射,而且还有一种奇处,那就是他两腋的下边长着几片像鳞似的息肉。向他献媚的人说那是龙鳞。古代以龙为天子的象征,朱高煦生着龙鳞,岂不是注定要做皇帝吗?

朱高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孙子自然更多了。太祖曾把在京中(南京)的孙子们召集起来,办了个学堂,请老师教他们读书。朱高煦是其中最调皮捣蛋的一个。史书说:“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即今北京市)。朱高煦长大后随父亲在北平居住。那时他哥哥朱高炽已封为世子。世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将来可以接替父亲做亲王,而他将来则只能封个郡王。因此,朱高煦非常羡慕哥哥的世子地位。

朱元璋的大儿子名叫朱标,早年就册立为太子。后来朱标有病死了,该立谁为太子呢?朱元璋有意册立朱棣,他认为朱棣英俊勇武,颇像自己。但这里边却有点麻烦,因为朱棣上面还有二哥秦王朱、三哥晋王朱,把老四越次而立,老二、老三不会反对吗?再加上一些大臣坚持立嫡立长的法统,嫡长子死了,不是还有嫡长孙吗?他们建议不再立太子,而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wén)立为皇太孙,将来就由皇太孙继位。朱元璋最后同意了大臣们的这个意见,立朱允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继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

朱允有两位老师,他们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他俩见惠帝有二十几个叔叔,俱都封王,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事变,因此也像西汉的晁错那样,建议惠帝削藩。同时又怕各地亲王来京奔丧,趁机闹事,便颁下诏书,假说是太祖的遗诏:为了节约民力,让亲王在藩地尽礼就行了,无须亲自来京。

齐、黄二人的建议是有根据的。那时诸王的封地遍布全国,南到云南的岷王朱,西到平凉的安王朱楹,西南到成都的蜀王朱椿,东北到辽东的辽王朱植,再加上中原的西安、太原、洛阳、武昌、青州、兖州、荆州、杭州等重镇,几乎都成了诸王的势力范围。更重要的是,各地亲王掌握着军权。史书说:“帝(指太祖)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指晋王朱)、燕(指燕王朱棣)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这指的是朝廷的军务。此外,亲王还有自己的军队,称为“护卫甲士”,最少的有三千人,多的竟达一万九千人。亲王的势力这么大,万一有人闹事的话,的确难以防范。所以齐、黄才有削藩的建议。

不久,开封的周王朱被拿解回京,削去爵位,废为庶人。接着云南的岷王朱也废为庶人,安置到漳州。下一个是荆州的湘王朱柏,在禁军捉他的时候,自焚身死。又有齐王朱,被诱到南京废为庶人。还有代王朱桂,被囚禁于大同。半年多的时间,这些亲王或废或死,表明惠帝的削藩在加紧进行着。在这种局面下,燕王朱棣不能不担心自己的命运。

建文元年五月,是朱元璋去世一周年的忌日,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又有诏书下来,要各王不必进京,但对王子却不曾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就把他的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一起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祖父的祭礼。

朱高炽等来到南京参加完祭典后,齐泰要将他们留下,当作人质,对付燕王。但黄子澄不同意,认为扣留了王子,燕王生疑,便会有所准备,不如把王子放回去,燕王消除了疑心,将来对付他就更容易些。二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亲娘舅徐辉祖提出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把朱高炽和朱高燧送回去,只把朱高煦一个人留在徐辉祖的府中,名义上说是舅妈舍不得让他走,留朱高煦多住几天。

徐辉祖的妹妹是燕王妃,也就是朱高炽三兄弟的母亲。不过徐辉祖是赞成削藩的,所以朱高煦住在他家事实上还是人质。

朱高煦住在舅舅府中,舅舅招待得十分周到,每次他外出游玩,舅舅都要派甲士保护。他那年二十岁,早已看出这种保护实质上是监视。他虽然心中愤恨,外表却不露出,每天除了游逛之外,就是在府后的练武厅中习武。徐辉祖是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子,袭爵魏国公,也是员武将。他府中养了几匹战马,其中一匹叫白龙马的尤为神骏,朱高煦常常骑它在府里的马道上跑步。过了一个多月,徐辉祖见朱高煦没有异常的表现,对他的监视便松懈了一些。有一天中午,天气酷热,徐府中的人大多在午睡。朱高煦却又把马拉出来,骑上它突然冲出府去。门卫阻拦不及,连忙去报告徐辉祖。等徐辉祖派人去追时,朱高煦早已奔驰在回北平的大道上了。

公元1399年7月,燕王在北平誓师,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对朝廷。在他发布的檄文中,历数了齐、黄挑唆惠帝、陷害五王的罪恶,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军”。史书便把这次军事政变叫作“靖难之役”。

战争发生,朱高煦却认为他的机会到了。原来世子朱高炽性情温和,爱好读书,而朱高煦却厌文喜武。他想在战争中表现自己,借以邀得父亲的欢心,若是自己在战争中建立功勋,说不定将来父亲就会改立自己为世子;再进一步,如果父亲得了天下,自己那时就可能当上太子,将来还要当皇帝哩!

从这时开始,朱高煦就立下非当皇帝不可的决心了。

朱棣亲自率军作战,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煦则随父亲出征。这场战争前前后后进行了将近三年,朱高煦一直当前锋,的确立了不少战功。

战争第二年的4月,朝廷派太子太师、大将军、曹国公李景隆率军六十万人,会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进攻真定。燕王朱棣率军迎敌。两军在白沟河(在河北定兴以南)相遇。

当时燕军只有十万人,双方战力比例是一比六。燕军寡不敌众,朱棣自己也陷入都督瞿能父子的包围,形势十分危急。这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突入重围,不但救出了父亲,还把瞿能父子俱都杀死。燕军士气大振,而官军却为之气沮了。结果燕军转败为胜,官军向南溃逃,等李景隆逃到济南收集溃兵时,只剩下十几万人了。这场战役,朱高煦自是立了头功。

12月,燕军在东昌中了埋伏,主将张玉战死,朱棣只身逃走。官军大队人马在后面追赶,边跑边喊:

“燕王逃不了啦,快投降吧!”

又是朱高煦率兵赶来接应。他让过父亲,挺着长矛当先冲入官军追骑之中。他奋起神威,连挑官军几员将领落马。后边跟随的燕军将士也呐喊着扑向官军。官军气馁了,转过马跑了回去。朱高煦再一次救了父亲。

第三次重要战争发生在浦口。那时燕军准备渡江。徐辉祖领兵决战,燕军逐渐败退。又是朱高煦领着朵颜(北方少数民族)三卫的骑兵前来接应。朱棣大喜,对朱高煦说:

“我太累了,我儿鼓勇再战吧!”

朱高煦答应着,驱白龙马闯入官军阵中,直奔官军主帅徐辉祖。徐辉祖知道自己打不过这个外甥,只好下令撤兵。史书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像他自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公元1402年,燕军攻下南京。惠帝带着妃嫔、太子和一些太监宫女在宫中自焚。朱棣当了皇帝,改元永乐,史称为成祖。现在,立谁当太子的问题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因为朱高炽以前虽然做了世子,但那终究是王世子,而眼下燕王已经做了皇帝,他要立的该是太子啦!

淇国公丘福和驸马王宁跟朱高煦有交情,他俩向成祖建议,立朱高煦为太子。他俩总是提到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战功,作为立他为太子的理由。而“成祖以为类己”,几次动摇,想把东宫的位子封给这个二儿子。

但朱高炽的燕世子是太祖封的,如今燕王做了皇帝,将燕世子封为太子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大臣们纷纷上表,称颂朱高炽不但是嫡长子,而且既仁且贤。所以成祖很长时间迟疑不决。后来他征求翰林学士解缙的看法。解缙知道皇帝特别喜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便对成祖说,如果皇上将来要让朱瞻基当皇帝,就得立朱高炽为太子,否则朱瞻基是当不上皇帝的。成祖为了他最喜爱的孙子的将来,终于下了决心。永乐二年,成祖下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国云南。

朱高煦太子没当上,将来的皇帝梦自然也没法实现了。他十分不满,对父亲说:

“我犯了什么罪,要斥我于万里之外?”

朱高煦说什么也不肯到云南去,成祖对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永乐七年,北方的少数民族鞑靼骚扰边境,成祖亲自去征讨。他派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带着汉王朱高煦北上。那时成祖已将北平改叫北京,并派人在这里加紧建设,准备将来以北京做国都。但这时朱高煦心灰意懒,早已没了“靖难之役”时的兴致。那时他一心讨好父亲,想立功邀宠,将来好当太子。如今太子的事算泡汤了,再出力卖命也没啥盼头。所以到北京后,他就偷懒装病,闹着要回南京。成祖不得已,只好放他走了。他还请求成祖把南京的天策卫作为他王府的护卫。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曾建立过天策府,后来做了皇帝。所以朱高煦觉得“天策”这两个字很吉祥,因此要把天策卫要来。而且他认为自己跟李世民一样,都是皇帝的次子。李世民能当皇帝,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呢?

成祖朱棣很重视北疆的边防,他多次主动出击,征伐鞑靼和瓦剌各族,常常离开南京。有一年清明,成祖又北上了,由太子和汉王代他谒祭孝陵。孝陵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太子等来谒陵,要走一段山坡。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腿脚还有毛病,两个太监挽着他,仍走得趔趔趄趄,常常失足。朱高煦走在后面,忍不住说:

“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这话听起来像句警言:“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有所警惕。”但仔细琢磨,仿佛还有点言外之意,那就是后边的人正警觉着前人的跌倒呢。朱高煦是时时企盼着哥哥“跌倒”的,那时他才有做皇帝的希望。因此,这句语意双关的话便不自觉地出口了。但他的语言刚落,身后又有个声音接着说:

“更有后边的人知警呢!”

朱高煦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侄儿,皇太孙朱瞻基,不由得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