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6

第56章 唐明皇虎毒“食”子(3)

开元二十九年,司空邠王李守礼和太尉宁王李宪先后死了,玄宗十分难过。尤其对于宁王,“哀惋特甚”。他说:“天下是我大哥的天下,大哥坚持让给我。如今他去世了,一般的谥号难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情。”于是玄宗便给李宪上了个“让皇帝”的谥号。装殓的时候,给李宪的遗体穿上皇帝的衣服。玄宗亲自写李宪的灵牌,下面的具名是“隆基白”。将李宪墓称为“惠陵”,追谥宁王妃为“恭皇后”。

天宝十一年,又有一位王子被皇帝逼死。这位王子名叫李琰,封为棣王。当时在京的王子都赐建了府第,在皇宫的北面,皇帝还派了太监去监视他们,称为监院太监。棣王跟他府里的监院太监不睦,太监便准备找棣王的过失,进行报复。

棣王有两个孺人(唐制,王子的宫眷有称孺人的,相当于正五品),她俩争风吃醋,都想独得棣王的欢心。其中一个孺人去找巫者。巫者给了她一道符,让她放到棣王的靴子里,棣王就会偏爱她了。这无知的女人信了巫者的话,悄悄把符放进棣王靴垫下面,棣王丝毫不曾发觉。

然而这道符却让伺候棣王的小太监在给棣王刷靴子的时候发现了,去告诉了监院太监。监院太监立刻去奏告皇帝,说棣王的靴子里藏有妖符,是为了诅咒皇上。玄宗最讨厌“厌禳”一类的把戏,偏偏屡次让他遇上。他火冒三丈,马上派人把李琰找来。李琰不知父皇为什么找他,坦然地来了。玄宗问他:

“你知罪吗?”

“儿臣不曾犯罪。”

“还敢强辩!”玄宗吩咐左右,“把他的靴子剥下来!”

一个太监脱下了李琰的靴子,果然在一只靴子里发现了一道用朱砂在黄纸上画的符。李琰这时瞠目结舌,不知自己的靴子里何时藏进了这么个玩意。

但物证俱在,李琰只好叩头请罪,却辩解说,自己的确不知道靴子里有这个东西。后来玄宗便派内侍监去棣王府查问。那放符的孺人没料到闯了这么大的祸,赶忙出来自首,说是她偷偷放进棣王靴中的,棣王并不知道。按说事实已经查清,该证明棣王无罪了。可是玄宗不放心,他怀疑棣王是知道的,何况那符上面画些弯弯勾勾的道,看不明白是不是对他的诅咒,找宰相来也认不出。于是他仍然把棣王监禁在鹰狗坊中。

鹰狗坊里的鹰犬是为伺候皇帝打猎而豢养的。那种腥膻的气味不必说,有时半夜睡梦之中,往往会被猎狗的叫声惊醒。“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几百只猎狗一齐吠起来,简直就是一群野狼的嚎叫,听起来分外地凄凉。棣王悲愤交加,竟然逝去。玄宗就这样又杀害了一个儿子。应该说,已经有四个儿子冤死在他手里了。

最后讲一个儿子受父亲伤害的故事。这里说的是“伤害”,而不说“杀害”,因为这个王子的肉体并未消灭,而是精神上承受了重重的创伤。这个王子不是别人,恰恰是玄宗最喜欢的那个儿子,寿王李瑁。

寿王李瑁没当上太子,他也不怎么在意,因为他对政治不大关心,只是喜欢射猎玩乐。那时他已有了王妃,是故蜀州司户参军杨玄琰的女儿,名叫杨玉环。不过皇帝还没见过这个儿媳,因为纳彩、成婚这些仪节自有内侍监的官员去料理,他只要降诏册封新妇为寿王妃就行了。

玄宗的生日是8月5日,这一天就叫“千秋节”,皇帝要接受后宫的宫眷、诸王和朝廷百官的祝贺。按例是先宫内,后朝堂。开元二十八年的“千秋节”到了。早晨起来,玄宗就坐到长生殿的御座上,后宫的妃嫔、在京的王子、王妃依次向他行礼,叩请皇上万寿千秋。

那时武惠妃已经死了两年多了,玄宗皇帝仍然怀念她。而后宫佳丽三千,皇帝竟没有一个中意的。因为那些妃嫔、宫娥不过是皇帝泄欲、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玄宗一共生了三十个儿子、二十九个女儿。这些大大小小的近六十个儿女,有时连他这个当父亲的也认不清楚,常常叫错了名字。而对这些王子、公主的母亲,皇帝也并不爱她们,仍然只是把她们当作“工具”。

今年的千秋节,玄宗是以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情来对待的,接受祝贺变成了一种义务。他在御座上眯着眼睛微微点头,算是对妃嫔们的拜贺的答礼。接着轮到王子、王妃们来祝贺了。玄宗的眼睛突然一亮,他发现站在他第十八子寿王李瑁身边的一个王妃装束的女子,是那样神采焕发、美丽动人。她个头不高,生得丰腴而不显肥胖,特别是那双眼睛,似笑非笑,仿佛正在和你谈话,顾盼之间,光彩四射。五十五岁的老皇帝把眼都看直了,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所看到的最最美丽的女人。

他迷迷茫茫地接受儿女们的祝贺,但那一双开始昏花的眼睛却始终盯在那女人身上。行完礼的人们陆续退出了。玄宗还在目送着那女人的倩影。也许是对老皇帝的失神落魄的样子觉得有些滑稽吧,那女人走到殿门口竟扭回头来嫣然一笑,这一笑简直把老皇帝的魂灵都要勾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里这么写着。

事后,玄宗问心腹太监高力士:

“寿王身边那女人是谁?”

“寿王妃呀!大家不认识吗?”

玄宗真有些后悔,当初给寿王娶妃子,自己为什么不先看看呢?假如那时认识了她,那就替寿王另找一个,而这一个……“叫什么名字呢?”他问高力士。

“杨玉环。”

是呀,那时就把杨玉环接进宫来,做自己的妃子,那该有多好!

然而现在杨玉环已经做了寿王妃,论起来是自己的儿媳妇。这件事看起来有些不好办。民间也偶尔有老公公跟儿媳私通的事,那是很不光彩的丑闻,人们称之为“扒灰”。不过玄宗又一想,他们老李家对这种“乱伦”的事好像不太在乎,比如说,他的祖母武则天当初就是他太爷太宗李世民的妃妾,后来跟着祖父做了皇后。既然老辈可以子纳父妾,自己来个父纳子媳又有何不可呢!他让高力士去办这件事,要想办法把杨玉环弄到他身边。

高力士挺有办法,他来到寿王府,对寿王夫妻说:

“浑天监(掌天文历数的官员,后称钦天监)的监司夜观天象,发现有阴星侵入帝座,应在王妃娘娘身上。”

寿王夫妻吓傻了,不知这突然降临的灾祸是从哪里说起,难道还要把寿王妃杀掉,来应天象吗?

“那倒不用,”高力士安慰他俩,“只要寿王妃出家当几天女道士,就可以禳解了。”

玄宗最烦“厌禳”这一套,却不料高力士替他办事,用的还是这个法门。但不管怎么说,杨玉环还是出家当女道士了,尽管高力士说这并不是真的出家,而只是应应景。宫中有个道观叫太真宫,于是杨玉环就有了个道号叫“太真”。过一天,高力士带一小队羽林军,护送杨太真乘一台肩舆离开寿王府,但却没去太真宫,而是出了长安城的春明门,直奔骊山。那里有一座温泉,叫作华清池,是一座离宫。皇帝这时正在等着他的儿媳。《长恨歌》里写着这件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寿王李瑁的王妃失踪了,他惶惶不安,下意识地觉得这件事定有蹊跷。但他又不敢去打听,因为他知道高力士是父皇的心腹,他办的事八成与父皇有关。他跟杨玉环是青年夫妻,十分恩爱,一旦分手,而且下落不明,他内心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过了几天,皇帝的诏旨下来,让寿王娶左卫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妃。寿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阴星”真的侵入“帝座”去了,自己的妻子忽然间竟变成了庶母!他气愤过、哭泣过,要知道,精神上的创伤有时比肉体受损还要痛苦哩!

后来玄宗把杨玉环迎进宫中,封为贵妃,就让她住在五王府改建的兴庆宫里。宫里有座沉香亭。春天,亭畔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和贵妃在亭中赏花。皇帝叫太监把翰林供奉李白找来,让他就贵妃和牡丹花写诗。李白便写了那开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三首著名的《清平调》。那第三首是: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依阑干。

如果用白话翻译过来,便是这样:

名花牡丹和倾国美人两两相映,

看得君王脸上长挂着笑容。

愁和恨都将像春风一样消失,

沉香亭北倚着栏杆品评。

也许皇帝的愁恨消失了,可是那失去妻子的寿王李瑁的愁恨能否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