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5

第55章 唐明皇虎毒“食”子(2)

王皇后不久就死在了冷宫。后宫一些宫女,包括一些宫嫔,对她思慕不已。玄宗想想,皇后做的那件事虽然愚蠢,但居心还是为了求得子息,并没有诅咒皇帝的意思。再想想王皇后当初嫁他时,怕祖母武则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降罪下来,天天为他担惊受怕,如今却落得这样下场。玄宗抚今追昔,也不禁黯然神伤,便吩咐仍然以皇后礼安葬她。这是开元十二年的事情。

皇帝的妃嫔多了,儿子也就多了。这些小王子童年便封王。人数太多,有些与本文无关,此处不予详记,只谈谈武惠妃生的儿子。

武惠妃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夭折,另一个名叫李清,被封为寿王。

当初玄宗喜欢赵丽妃,封她生的儿子李鸿(李嗣谦改名李鸿)为太子。如今赵丽妃宠衰,武惠妃合了皇帝的意,她生的那小儿子寿王李清也就博得父皇的欢心。不过太子李鸿读书勤奋,颇有才识,却还不曾被废,但也颇受父皇冷落了。

王皇后死了,玄宗打算立武惠妃为后。他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多数人表示反对。有的人说:

“武氏曾经祸乱朝纲,是国家的大敌,怎么能让武家的女儿做国母呢?而且太子不是惠妃所生,惠妃自己又有儿子。如果惠妃做了皇后,又怎么处置太子和寿王的关系?”

玄宗想一想,觉得这话有道理。无缘无故就把太子废了,也有点说不过去。只好中止了立武惠妃为皇后的计划。但武惠妃在宫中却也享受着皇后的礼仪和待遇。

有个吏部侍郎李林甫,是个柔佞狡猾的家伙,最会看人眼色行事。他见武惠妃得宠,就去巴结她,托一个太监对武惠妃说,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感激他,在皇帝面前说李林甫的好话。玄宗便升李林甫为黄门侍郎——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非常受玄宗的信任。他把持朝政,使“开元之治”的成果丧失殆尽,以至于后来的“安史之乱”都跟他大有关系。不过这些事和本文关系不大,此处略过不提。

开元二十四年,王子们陆续成人,玄宗再一次替他们改名。太子李鸿改名为李瑛,寿王李清改名李瑁,还有刘华妃生的光王李琚,皇甫德仪(德仪为宫嫔名号,仅次于妃)生的鄂王李瑶。以前诸王子的名字取“氵”旁;这次一律改为“”旁。

武惠妃母子得宠,太子李瑛自然感到威胁。还有李瑶和李琚,由于母亲失宠,他们也心生怨望。那时太子和诸王还都居住在宫中,太子便常和这两个弟弟在一起相聚,同病相怜,免不了发发牢骚。那时武惠妃生的女儿咸宜公主业已嫁给驸马都尉杨洄。杨洄是一个势利小人,他四处打探,侦伺到太子和“二王”的过失,便去告诉岳母武惠妃。武惠妃就在玄宗面前哭哭啼啼,说:

“太子私下里结成朋党,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说了些指斥至尊的话。”于是便把杨洄打探来的话一五一十告诉皇帝,免不了还要添油加醋虚构一番。玄宗大怒,把宰相张九龄找来,让他拟具罪名,废了太子。

张九龄说:

“陛下践祚二十多年,太子和诸王都不曾离开深宫,难得与外人见面。而且他们天天接受陛下的圣训,天下万民都庆幸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现在三子都已成人,没听说犯过什么大错,陛下怎能一旦以毫无根据的话便尽废了他们呢?而且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昔日晋献公听骊姬的谗言杀了世子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的诬告处分了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的谮言废了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受独孤后的挑唆黜废了太子杨勇,立炀帝为太子,遂失天下。历史的教训不可不慎重对待。陛下必欲处置太子,老臣不敢奉诏!”

玄宗听了很不高兴。李林甫当时也任宰相,却一句话也不说。他们退出之后,李林甫找到玄宗宠幸的太监,说:

“废不废太子是主上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让太监把这话传给皇帝。

不过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话,虽然不高兴,却也不能不加以考虑。所以废立的事他一直犹豫不决。

武惠妃想做做张九龄的工作,她派宫奴牛贵儿去见张九龄,对他说:

“有废必然有兴,相公帮了惠妃娘娘的忙,宰相就可以长期当下去。”

张九龄一听就火了,他把牛贵儿斥逐出去,跟着就去见皇帝,把牛贵儿的话告诉他。玄宗听了,也不禁为之动容。因而在张九龄做宰相这个期间,太子的地位始终未曾动摇。

但是架不住李林甫在外边使坏,武惠妃在枕边进谗,一个劲说张九龄的坏话。皇帝终于找个碴罢了张九龄的相,贬为荆州长史。但李林甫却还要到张九龄那儿慰问,摆出一副十分同情的样子——有一个成语“口蜜腹剑”,说的就是这个家伙。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的一天,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又跟太子在东宫会面。突然,一个太监急匆匆跑来,说武惠妃宫中有了贼人,请太子和“二王”前去保卫娘娘。太子和“二王”对武惠妃虽无好感,但宫中有了贼人,他们这些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去捉贼还是应尽的本分。于是三个人穿上甲胄,执着兵器,赶往惠妃宫。当时太子妃的哥哥驸马薛锈也跟去了。四个人跑去一看,哪里有贼人的影子!四人知道上当。可是那报信的太监报罢信就不见了。整个皇宫太监有几千人,又向哪里去找?太子和“二王”这才想起,宫中有贼自有羽林军和万骑去应付,又何至于请太子和王子们动手呢?但他们明白过来已经晚了,那武惠妃早已去向皇帝告发,说太子和“二王”谋反,披甲执刀要来杀惠妃和寿王。玄宗派太监去看,果然见太子等四人披甲执刀,在惠妃宫前发愣。太监去报告给皇帝。玄宗信以为真,派人把宰相找来,商量如何处理。李林甫还是那句话:“这是陛下家事,不是臣等可以参与的。”于是玄宗意决,派太监通报全宫,太子等三人行为不轨,废为庶人,驸马薛锈流瀼州。但却不在朝廷公布,因为李林甫说这是皇帝“家事”的缘故。

一人获罪,还要株连姻亲,太子李瑛的舅家赵氏、太子妃的母家薛氏和李瑶的舅家皇甫氏,遭到流贬的有几十人。太子等三人被安置在城东驿,不久就有使臣来宣布皇帝的敕令,给他这三个儿子以“赐死”的处分。薛锈也“赐死”了。不过他那时正在流往瀼州的途中,刚刚走到蓝田,使者便在蓝田馆驿里把他杀死了。

然而当年12月,武惠妃却也死了,赠谥为贞顺皇后。

太子李瑛死后,东宫的位子空着。如果武惠妃不死,大概寿王李瑁做太子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如今李瑁的靠山没了,而皇帝却觉得忠王李玙不错。在玄宗诸子中,故太子李瑛是长子,已经处死了。次子李琮也已不在,而排行老三的李玙便是最年长的了。再加上他“仁孝恭谨,又好学”,玄宗便想立他为太子。而那李林甫倒是不忘他对武惠妃生前的诺言,几次向皇帝建议册立寿王李瑁。为此玄宗犹豫了将近一年,不能决定。

那时皇帝已经五十多岁了,东宫却还空着,如果他一旦宾天,没有法定的接班人,就会招致动乱。而对故太子李瑛等三个儿子的诛死,他事后反过劲来,也觉得其中大有问题,因而越发愁闷不乐。他忧愁焦虑,又加上后悔,连吃饭睡觉都受到影响。

这些年来一直伴随着皇帝的太监高力士看出玄宗的心事,便从容地问他:

“陛下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你是我家的老奴,难道还揣测不出吗?”

“是不是因为郎君未定呀?”

“不错。”

“大家(对皇帝的尊称)何必为这样的事虚劳圣心,只要推年长的立为太子,谁还敢争呢?”

玄宗连连说:

“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这件事便定了下来,六月庚子,立忠王李玙为太子,更名为李亨。册忠王妃为太子妃。当然又要大赦天下。一场太子之争的悲剧结束了,其代价是皇帝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死于他的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