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54

第54章 唐明皇虎毒“食”子(1)

唐朝初年,女皇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长安城东隆庆坊有一户人家,主人名叫王纯。有一天,他家的井水忽然溢了出来,越冒越多,无法止住,后来竟漫溢成一个广袤数十顷的大池塘,人们便给这池塘起个名字叫隆庆池。

在隆庆池的北面,一列排着五座王府,那是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的府第。中宗时这五个儿子都已封王,他们是寿春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临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因而人们就把这儿统称为“五王府”。

有个看风水的术士告诉中宗皇帝说:“那儿郁郁有帝王气。”中宗为了“厌之”,便在池的南边结彩为楼,比池北的“五王府”高出许多。皇帝还亲自到隆庆池,在池中泛舟;又在彩楼上大宴群臣。认为这样一来,就把那儿的“帝王气”给“厌”下去了。

似乎这“厌之”的法子并不灵,因为后来“五王”中的李隆基到底当了皇帝,因而就把隆庆池又称为龙池。

这当然是迷信,是所谓的“帝王之兴,必有祥瑞”的附会。据《长安志》记载:“龙池在跃龙门南,本是平地,自垂拱(武则天年号)初载后,因雨水流潦(lǎo)为小流;后又引龙首渠水分溉之,日以滋广。”说明汇成这池水的是龙首渠的渠水,而龙首渠水则引至浐河,根本就不是从一口井里冒出来的,更与龙无关。

然而李隆基终于做了太子。他搬到东宫去住了,就把他的王府送给了他的堂兄李守礼,所以这儿仍然是“五王府”。李守礼是李隆基的伯父、已故太子李贤的儿子。李贤得罪了母亲武则天,被流放到巴州监禁,最后被杀害。李贤的三个儿子则被祖母幽禁于宫中。后来李光顺、李守义遭祖母鞭杀,李守礼也备受折磨,武则天动不动就要把他打一顿,“岁赐敕杖者数四”。武则天为什么这么讨厌他?谁也闹不清楚。

睿宗当时是名义上的皇帝,大儿子李成器还一度被立为太子。李隆基弟兄们对他们这个堂兄李守礼非常同情,常常送些衣物和食品给他,并给以安慰鼓励。就因为他们之间有这种关系,所以李隆基才把府第送给他。

景云三年,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做了皇帝。他常常把“五王”请到宫中欢聚。他让人做了张特大的床,做一个长长的枕头和一床大被。夜间,兄弟六人同睡在这一床被里,一边谈心一边慢慢入睡。不过这样究竟太不方便了,就又在殿中设了五座帐子,让“五王”宿在里面。每天早晨,皇帝要上朝了,“五王”就在皇帝寝宫的门外等着,跟皇帝互相问候早安。皇帝退朝之后,就跟五弟兄在一起,快乐相处。他们有时饮宴,有时斗鸡,有时击,而玩得最多的则是在一起演奏音乐。李隆基有很深的音乐修养,而李成器则善于吹笛,李隆范(后改名李范)善于弹琵琶。大家一起弹奏起来,连宫中专司奏乐的宫女也自叹弗如。

宫里玩够了,就骑上马到郊外打猎。他们跑到龙首山上,遥望长安城墙高耸,城内的房屋鳞次栉比,而皇宫和苑林则是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时隐时现,好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王子们纵马驰骋,笑傲呼号,自得其乐。

在这种时候,他们之间免去皇家那一套礼仪,不论什么君臣和官职高低,而仍然“拜跪如家人礼”,互相以“大哥”、“五弟”来称呼,“饮食起居,相与同之”,跟老百姓全家人相处一样。

逢到节庆的日子,皇帝、“五王”和王妃、王子、郡主以及小王孙们几十人都聚集到太上皇(睿宗皇帝李旦)居住的太极殿,把太上皇请到上座,儿孙们簇拥在下面,一边听着宫廷乐工们演奏音乐,一边饮着丝绸古道送来的葡萄美酒。全家男女老少,融融乐乐,好不惬意!

“五王”不宜长居皇宫。等他们回府以后,皇帝便去找他们相聚。五王府内有楼,朝向隆庆池。月明之夜,星光闪烁。他们集在楼上,面对着天空的清辉,俯视着池中的碧水,遥望池对面百姓家的点点灯火,不免又要把笙箫琴瑟取出,来一个合奏。隆庆坊的住户这时就要互相传告:“皇上又在五王府奏乐啦!”他们扶老携幼跑来,远远地坐在池塘边的柳荫下面,静静地欣赏。这又是一幅君民同乐的画面。

不过皇帝出宫十分麻烦,要有羽林军保护,经过的地方还要戒严。玄宗就在皇宫和五王府之间派工匠修一条复道,用高墙把复道跟市区隔开。以后皇帝和“五王”出入宫中,经过复道,那就方便多了。

开元二年,“五王”干脆把五王府献给了皇帝。玄宗把它改建了一下,将五王府全部打通,修成了一座离宫;又因为它在皇城的南边,便称之为“南内”。并以所处的街坊命名。这座坊原称“隆庆坊”,但由于其中的“隆”字犯了皇帝李隆基的讳,便把新宫称为兴庆宫,坊名也改了——至于那隆庆池,也就改叫兴庆池了!

玄宗再在兴庆宫周围的安兴坊、胜业坊为“五王”重新建了府第,新王府跟兴庆宫呈众星环月的形势。“五王”可以随时进入离宫,跟皇帝相聚。

离宫内建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沉香亭等建筑,皇帝可以在这里处理国事或休息。还建了两座楼,一座叫“花萼相辉楼”,一座叫“勤政务本楼”。从这后一座楼的题名可以看出,玄宗早年并不是一味地吃喝玩乐,他还是十分关心国政的。“开元”这年号玄宗使用了二十九年,人们拿这期间跟太宗的“贞观之治”比美,称之为“开元之治”。说明那时候的皇帝还是比较英明的,不像后来他年号“天宝”的那些年那么糊涂昏庸。

有一天,老五李业(李隆业后改名为李业)病了,病得很厉害,玄宗急得“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在朝堂上,他一边跟大臣们商量国事,一边不断地派太监去探视李业的病情,一个上午使者竟往返了十次。药抓来了,玄宗怕太监们煎药大意粗心,就自己动手。他把药罐放到炉子上,坐在旁边掌握火候。火焰有点小,他俯身用嘴去吹,火焰突然旺了起来,火苗燎着他的胡须。左右急忙去救,他一面拂着烧焦的断须,一面说:

“只要薛王饮了这药,病好了,烧一点胡须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五王”却也很知自爱,他们不去议论时政,更不受人请托。特别是老大宋王李成器,尤为恭慎。因为他本来是应该做皇帝的,既然自动地让给弟弟,自己就应远避嫌疑,不让弟弟为难。他甚至连朋友也很少。因而玄宗对“五王”只有敬重亲密,也不委任他们管理朝政。

依照唐朝的旧例,王子们不能长住京中,成人以后都要外放到地方上任职,一般是兼做州的刺史,有的大臣上疏,请皇帝按例办事,遣“五王”出京。玄宗只好让宋王李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李成义兼邠州刺史,邠王李守礼兼虢州刺史,岐王李范兼绛州刺史,薛王李业兼同州刺史。这几个州都在长安周围,一般相距只有三四百里。还让他们每季轮流有两人入朝,周而复始,使他有机会和这些弟兄们常常见面。

开元七年,宋王李宪(即李成器,李宪是他后改的名字)陪玄宗从复道到兴庆宫。路上见一个羽林军的卫士把吃剩下的饭倒进沟里,玄宗发火了:“竟这样不爱惜粮食!”他下令将那军士打死。跟随的人没人敢劝阻。李宪从容地说:

“陛下从复道中窥人的过失而杀了他,就会使人人不自安。陛下杀他,无非是因为他糟蹋粮食,而粮食是养人的。如今却要因为一点粮食而杀人,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玄宗听了连连点头,恳切地说:

“不是大哥提起,几乎要滥刑杀人了。”立刻下令将那卫士释放。到了兴庆宫,饮宴的时候,还把自己腰上的红玉带解下来,送给李宪;并把自己心爱的乘马送给他。

接着,又改封他为宁王。

然而“五王”究竟爵高位尊,免不了有人巴结。开元八年十月,玄宗的妹夫光禄少卿裴虚己跟岐王李范在一起饮酒。酒喝多了,免不了话也多了。裴虚己在席上大谈“谶纬”。“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则是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言论。“谶纬”盛行于汉朝(请参阅《刘荆兄弟迷信惹祸》一章),后来逐渐衰微,而隋炀帝时还曾明令禁止。这本是迷信的东西,凭某种事物预言人的吉凶祸福,当然不会应验,却能起到蛊惑人心的作用。裴虚己酒醉后的高谈阔论,目的是捧一捧岐王,不料有些话触及了朝廷的忌讳。玄宗得报后,勒令他的妹妹霍国公主和裴虚己离婚,而把裴虚己流放到新州。

同席的万年县尉刘庭琦、太祝张谔也都受到处分,刘廷琦被贬为雅州司户,张谔被贬为山茌县丞。

但酒宴主人岐王李范却没受到任何处分。玄宗对左右说:

“我等兄弟之间自是没有什么隔阂,都是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强行托附的,所以朕不因此而责怪兄弟。”

有一次,玄宗病得很厉害。薛王妃的弟弟、内直郎韦宾跟殿中监皇甫恂在一起“私议休咎”。“休咎”就是吉凶,他们议论的就是揣测皇帝能不能死。玄宗发觉后,将韦宾杖死,皇甫恂贬为锦州刺史。这件事薛王李业和王妃并不知道。但由于韦宾是王妃的弟弟,应该连坐,李业便同王妃一起到宫里去向玄宗请罪。玄宗见李业夫妻来了,急忙下阶迎接,握着李业的手安慰他说:

“我若是有心猜忌兄弟,天诛地灭!”

他吩咐人在宫中摆酒,与弟弟、弟妹畅饮。李业夫妻离开时,玄宗还特别慰谕王妃,让她不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这一节讲的是“手足情深”,是为下一节“父子义薄”作铺垫的。人们会问: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跟弟兄(包括堂兄弟)那么亲,却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又那么薄情呢?

天知道!

李隆基在做临淄王时,娶妃王氏。王妃和李隆基是结发夫妻。李隆基谋划反对韦后的政变时,王妃曾经参与出过一些主意。等到李隆基做了皇帝,王妃便被册为皇后。

临淄王府里还有三位宫嫔,分别是刘氏、赵氏、皇甫氏。她们三个都各生有儿子。玄宗即位后,封她们为妃,儿子也都封王。其中赵氏本是娼家女子,善于媚惑,尤为得宠,被封为丽妃,其地位仅次于皇后。她生的儿子名叫李嗣谦。由于王皇后不曾生育,而玄宗又喜欢赵丽妃,“爱屋及乌”,李嗣谦先被封为郢王,以后又立为太子。

后来武惠妃进宫。这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止的女儿。那时武三思已死,连坟都被掘了,武氏的势力已败。因而,有的大臣对武惠妃入宫上表反对。但是武惠妃生得十分美丽,玄宗对她一见钟情,因而力排众议,还是把她纳入宫中。

玄宗在爱情方面似乎不太专一,当初喜欢赵丽妃,把皇后给疏远了;如今爱上武惠妃,赵丽妃和刘华妃又被撇到一边。连同她们生的儿子也都遭到冷落。那武惠妃入宫后,先是生了个女儿,接着又生了个儿子,愈加得到皇帝的喜爱。

王皇后的年纪大了,已是个中年妇人。皇帝对她虽然尊重,但喜欢却谈不上了,因为他守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的武惠妃呢,怎么肯再去爱王皇后那半老的徐娘?这就引起王皇后的不平。王皇后为人善良,对待左右的宫人关怀照顾,极有人缘,只是脾气不大好,生起气来什么话都敢说。有几次为武惠妃的事跟皇帝大吵大闹,甚至口出不逊。这样闹了几次,惹恼了皇帝,想把皇后废掉。武惠妃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看出皇帝有废皇后的意思,自然要趁机邀宠,争取个皇后当当了。

玄宗把准备废去皇后的打算对秘书监姜皎谈过。姜皎对王皇后有些同情,竟把这件事跟王皇后的妹夫濮王李峤讲了。姜皎的意思,也许是想让李峤去告诉王皇后,让她有所克制,不要再惹恼皇帝。不料李峤不曾告诉王皇后,却去向皇帝告密。

玄宗一听就火了,立刻命令中书令张嘉贞审理这件事。

张嘉贞身为宰相,最善于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他看出皇帝的确有废后的意思,便坐实了姜皎的罪名,说他“妄谈休咎”。经玄宗批准,将姜皎杖责六十,流往钦州。姜皎死于途中。

姜皎为王皇后获了罪,王皇后愈发忧惧不安。不过王皇后待下有恩,她的左右竟然没有人落井下石,趁机谮她的。皇帝也就找不到什么把柄,废后的事便拖了下去,玄宗“犹豫不决者累岁”。

王皇后有个哥哥叫王守一,任职太子少保。他认为皇后的失宠就因为没生孩子。假如她生个男孩,那就是“嫡子”了,嫡子是当然的皇储,不但皇后不会废掉,将来儿子继位,她还可以当太后呢!王守一便去向僧人明悟求教,问他怎样才能让王皇后喜得贵子。明悟和尚说他有法术,施法以后,便能够让王皇后如愿。

明悟要施法了,他先为皇后祭了南斗星和北斗星,然后找来两块霹雳木(即被雷电击过的木头),一块写上“天地”二字,一块写上皇帝的名字“李隆基”。再把这两块木头合到一起,让皇后佩戴在身上。明悟还要念祝词:“佩此有子,当如则天皇后。”

为什么要用霹雳木呢?因为霹雳木经过雷击,具有“雷气”,可以辟邪。意思是王皇后不生育,是因为有邪神作祟,佩上霹雳木头就把邪神镇住了。这种迷信活动叫“禳”,是跟那个“厌”差不多的性质。不幸的是王皇后身上带的玩意让人发现了,报告给皇帝。玄宗大发雷霆,立刻把王皇后打入冷宫,贬王守一为潭州别驾。玄宗还不解恨,又让人撵上去,在路上将王守一“赐死”。这件事还连累了一个人,那就是审问姜皎的张嘉贞。他的罪名是跟王守一“交通”,被贬为台州刺史。至于明悟和尚,就得掉脑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