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30

第30章 兄弟阋①墙招致败亡(2)

宫中宿卫的敛曼嵬、胡翼度听到警报,带领禁军闭上宫门拒战。姚的部下攻不进去,便放火把端门烧了。有一部分甲士则攀墙爬屋攻了进去,来到宫中的马道。

那时太子姚泓由于侍病的缘故住在咨议堂。太子右卫率姚和都则带一部分东宫兵驻扎在马道南。姚和都一见姚的甲士冲进宫来,便带东宫兵前去迎敌,双方在马道上展开激战,一时喊杀声响彻宫中。

其实姚兴这时还没死。姚耕儿年轻,自以为是,给他哥哥姚传了个假消息。宫中的喊杀声把躺在病床上的姚兴惊动了,便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左右正在那儿惊疑地交头接耳,听皇帝问他们,便也猜测着说,是广平公造反,攻打宫门。

姚兴挣扎着爬起来,坐在乘舆上,让侍卫抬着来到前殿。禁军们见皇帝没死,士气大振,勇猛地向姚的甲士冲击。东宫兵消灭了侵入马道的那部分甲士之后,从别的宫门绕出,来到姚军的背后。这样前后夹击,姚支持不住,只好弃军逃跑,躲到骊山去了。

叛乱平定,姚兴下诏赐死姚弼。不过这一次军事政变的祸首倒不是他。禁军控制了局势。敛曼嵬又派骑士追击姚,在骊山将他拿获。押回长安后,连同他的同党俱都杀死。

第二天,姚兴死了。太子姚泓即位,改元永和。

在姚泓登基之前,就有两个弟弟姚弼和姚死了。他登基之后不久,就又有一个弟弟姚宣死于非命。

原来姚宣为姚弼所谮(zèn,诬陷的意思),又经司马权丕诬告,被姚兴押入狱中。不过经过姚兴派人调查,证明权丕所告不实,姚兴便把权丕杀了,放出姚宣,派他镇守李闰。

当时本是一个战乱纷扰的年代,何况又赶上新皇初立,便有北地大宗毛雍据赵家坞造反,扬言要进攻长安,夺取姚氏的天下。姚泓的叔叔东平公姚绍带兵去讨伐。毛雍不经打,一战就垮了,自己也做了俘虏。

姚宣在李闰听说毛雍要攻打长安时,派部将姚佛生带一支军队去长安协防。这时他的参军韦宗便来出主意,对姚宣说:

“主上初立,威德未著,国家前途未可估量。殿下不可没有深思远虑。李闰不是重镇,不如南边的邢望险要。那里扼三方的要路,如果迁到那儿据守,说不定还可以成就霸王的事业呢!”

“霸王的事业”,不消说,便是那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啦!姚宣心动了,他采纳了韦宗的建议,弃了李闰,强迫李闰的居民三万八千户随他迁往邢望。结果李闰剩下的居民都起来造反了。姚绍讨平毛雍之后,听说李闰反了,便又率军赶来镇压,把乱事平定。

姚宣听说后,到李闰向姚绍请罪。姚绍一怒之下,竟将他这个侄儿姚宣杀死。姚氏弟兄中又少了一个。

不久,姚泓的另一个弟弟姚懿也起来造反了,怂恿他这样做的官员是司马孙畅。孙畅和姚宣的参军韦宗一样,也有很大的野心,想保着主子夺取政权,当一个开国功臣。他劝姚懿说:

“目下南师入侵,而新君庸懦,国家面临覆亡。殿下应该趁这个时机奋起,兵发长安,先把东平公姚绍除了,再让姚泓逊位。殿下既登大宝,那时励精图治,率领全国军民驱除晋兵,以保国家的安定。”

原来这时江南的东晋朝廷看到后秦主姚兴死后,诸王子争夺帝位,自相残杀,便由太尉刘裕亲自主持,和大将檀道济、王镇恶等率师北上攻打洛阳。镇守洛阳的姚兵败投降,洛阳失守。按说这正是应该弟兄们同仇乱忾、共同对敌的时候,而孙畅却来劝说姚懿趁火打劫,篡夺权位。偏偏姚懿被权力的欲望蒙住了良心,竟然采纳了孙畅的建议,要来争夺大哥的皇帝宝座了。

孙畅认为蒲阪的兵马不多,要姚懿把粮谷散给老百姓,借此收买人心,以便于号召老百姓参军。左常侍张敞和侍郎左雅对姚懿说:

“殿下是皇上的同母弟,镇守一个方面。如今国难当头,殿下应考虑安危休戚,与国共患。如今南有吴寇(指东晋),西有夏虏,朝廷有如危卵般险急,正是诸侯勤王的时刻。而粮食又为军需所依赖,殿下无故将粮谷散去,将来朝廷来问殿下,殿下如何答对?”

姚懿听了恼羞成怒,竟下令将张敞和左雅活活打死。

消息传到长安。姚泓找姚绍等人商议对策。姚绍说:

“姚懿性识粗鄙,没有主见,以理推断,这件事定是孙畅替他出的主意。现在可以这样办,先遣人召孙畅来京,再派抚军姚赞守住陕城,臣据潼关为诸军的节度。如果孙畅奉召前来,臣就让姚懿率河东军去抵御吴寇。如果姚懿不肯奉诏,那就是他逆谋已成,便当将他的罪名昭告天下,鸣鼓而击之。”

姚泓点头说:

“叔父的话真是社稷的福啊!”

朝廷的对策就这样决定了。姚绍派姚赞、司马国等将领率兵把守陕津、潼关等地,挡住姚懿去长安的道路。

姚懿接到姚泓召孙畅的诏书,知道阴谋已经败露,他当然不肯让孙畅去送死,又认为时机已到,便公开扯旗谋反,自称皇帝,在蒲阪即皇帝位。还要传檄各州郡,要州牧、郡守听他的号令。他又要征用平阳匈奴堡粮仓的储粮,被平阳守将宁东将军姚成都拒绝了。姚懿写信劝诱姚成都,答应将来封姚成都高官,并派人把一面镌有自己名字的佩刀送给姚成都,作为将来封官的信物。姚成都不听,反而把刀送到长安,向皇帝报告。

姚懿急了,派骁骑将军王国率领甲士数百人去攻打匈奴堡。但王国不是姚成都的对手,反而被姚成都活捉。姚成都写信责备姚懿说:“明公以母弟之亲,身当重任,国危不去救,却图谋非分之望,危及宗庙,列祖能够庇佑明公吗?王国为蛇画足,乃是罪人,现已被我囚执,即当听诏而戮之。成都现已纠合义兵,往见明公于河上,届时战场上见分晓吧!”

于是姚成都和姚懿各自派去使节,到附近各州郡争取百姓和官员。可是姚成都的使者来了,征兵调粮,地方官员俱都奉命照办;而姚懿的使者却没人答理,有的甚至被扣留下来。结果附近大多数州郡拥护朝廷,只有监晋几千户人响应姚懿。

姚成都率领部下渡过黄河,进攻临晋。临晋的几千户居民岂是正规军的对手,刚一接触就垮了。这时姚绍也率军赶到蒲阪,将城围住。蒲阪当地人郭纯和王奴率领老百姓围住姚懿,迎接姚绍入城。姚绍进城后把姚懿囚禁起来,押回长安。而姚懿的亲信孙畅等人则被处死。

姚懿这一波刚平,姚恢的一波又起。那时晋师占领了洛阳,秦国的东方吃紧。姚绍是姚泓的主要倚靠,他率军驻守在潼关,保卫长安东边的门户。而长安西边镇守安定的齐公姚恢却又看中了这个机会,要来抢着当皇帝。安定在如今的甘肃省,姚恢驻在这里是为了抵御夏国的赫连勃勃的。他举兵东进,恰恰是抄了长安的后路。扬威将军姜纪不战而降,加入姚恢一边。阴密守将建节将军彭完都倒是不曾投降,但却弃了阴密,跑回长安去了。接着镇西将军姚谌又被姚恢打败。这时长安震动,老百姓一夕数惊,怕姚恢进城免不了又是一场抢掠屠杀。在这紧急关头,姚泓只得把叔叔姚绍召了回来。姚绍带领大军西返,跟姚恢在灵台遭遇。这时姚赞也带兵从河东那边开来。姚绍是沙场老将,威名很高,姚恢的部下未战先怯,大将齐黄等首先倒戈投降。接着姚赞又在姚恢军的背后发起攻击。两路大军合围,姚恢的军队大败,姚恢死于乱军之中。

后秦这里忙着窝里反,自相残杀,而东晋的军队却趁机节节前进。王镇恶和檀道济的军队已抵达潼关关下。姚绍再匆匆忙忙地带兵东进,回潼关组织防守。公元417年,两军在潼关展开激战,互有胜负。不久,姚绍因劳累过度,病死军中,将大军交给姚赞。

那时晋兵已绕过潼关,向长安进发。秦主姚泓自己带领军队出城抵挡。这时秦兵已无斗志。晋军前哨沈田子只带领千余人,本来是作为疑兵的,却跟姚泓大军相遇于青泥。秦兵有数万人,由于没有斗志,竟被晋军的千余人打败。姚泓只好退到霸上。

这时秦兵正分几路向长安撤退,晋兵在后紧紧相逼,秦兵终被各个击破。姚谌、姚丕等俱都战死。晋军王镇恶攻入长安北门平朔门。

这时姚泓已逃入宫中,准备出降。他的儿子姚佛念刚刚十一岁,对他父亲说:

“事情已到了这一步,晋人不会容我,与其受辱而死,不如先行自杀。”

姚泓怅然地望着天空,却不做声。姚佛念知道父亲贪生,便自己爬到宫墙上面,纵身一跃,小小的身躯落到地上,摔成了肉饼。

姚泓不顾姚佛念的遗体,率领妻、子和群臣到王镇恶的军营求降。后来姚泓被送到建康,受戮于东市。

姚泓的弟弟平原公姚璞、东平公姚赞率宗室子弟一百多人向刘裕投降,都被刘裕杀死。

姚泓于公元416年2月登基,第二年8月就败亡了,他只做了一年半皇帝。如果说他是被晋人杀死的,倒不如说是死在兄弟阋墙的斗争中。

① 阋,即争吵、争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