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28

第28章 成汉皇子自相攻杀(2)

李期派侍中到李寿营中劳军。李寿提出,建宁王李越、尚书令景骞、中常侍许涪等人“怀奸乱敌,谋倾社稷,大逆不道,罪合夷灭”,请皇帝把他们处死。李期这时自身难保,当然一一照办。于是李越等人的首级便被献入了李寿营中。

李寿率军入宫,假传任太后的诏书,废李期为邛都县公,先把他幽禁起来。接着便放纵士兵在城中抢劫。

城中百性原以为来的是反对暴君的义师,没想到他们是一丘之貉。这些士兵烧杀抢掠,奸淫妇女,那几天成都城里不啻是人间地狱。乱了好几天才平定下来。

李雄的儿子俱都被杀。

李期叹气说:“天下主变成小县公,不如死了吧!”于是上吊自杀。这个二十五岁的皇帝只干了三年。李寿给他点面子,以王礼葬他,谥为幽公。

戾太子李班则追谥为哀皇帝。

还有那个给李寿出主意的龚壮,终于把父、叔被李特杀害的仇报了。不过他不曾随军前来,所以李寿便派使者带安车和束帛去聘请他,准备拜为太师。使者到了巴西,呈上束帛和聘书,但龚壮全都拒绝了。后来使者传达了李寿的意思:不任官职,只居师友之位。龚壮才答应了。

下面该研究国家的前途了。罗恒、解思明等人坚持举兵的原议,劝李寿称镇西将军、益州牧、成都王,向晋朝称藩。但李寿的妹夫任调、司马蔡兴、侍中李艳等人则要李寿当皇帝。两伙人争论起来,哓哓不休。李寿这时也没了主意,最后只好求教于卜卦了。

卜者被找来了,拿出龟蓍,祷告一番,然后布了下去。卜者又看又算,最后说:

“可以做数年天子。”

任调高兴地说:

“当一天皇帝也够了,何况还有数年呢!”

“数年天子,怎及得百世诸侯?”解思明反驳说。

双方意见还是不能统一。现在,就看李寿本人的态度了。李寿却捻着胡子,引用了《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虽然引用得不伦不类,但李寿说这话的意思还是容易理解的,那就是他想当皇帝啦!

公元338年,李寿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汉。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成朝廷的官员撤的撤、降的降;而李寿的一些心腹自然要高居显位,这些就不去细说了。

那时中原大部分由后赵控制。后赵王石虎派使者来向李寿祝贺。李寿便打发散骑常侍王嘏(gǔ)和中常侍王广代表他去答聘。“二王”回来后带来石虎的亲笔信,约他结成连横之势,共同对付晋朝。后赵由陆地进攻,要李寿派水师沿大江东下,双方一正一侧,水陆并举。如把晋朝灭了,赵、汉二国平分天下。

李寿接到信后很高兴,便大修舰船,整治兵甲,训练士卒。派尚书令马当为六军都督,给以节钺,许他便宜行事。粮食给养也都准备充足。选择一个吉日,举行阅兵大典。李寿带群臣站在岷江边的检阅台上。只见大小舰只扬帆而过,旗幡招展,戈甲耀日,将士们路过台前时鼓噪欢呼,倒也颇有声势。李寿捻须微笑,十分得意,似乎江南已在他掌握之中。

解思明却来扫他的兴,对他说:

“我国国小兵弱,吴、会(泛指江南的江苏、浙江)险远,我仅有七万军卒,要想取胜怕是不易。”

李寿听说后想一想,也有些犹豫,就让大臣们来讨论这件事。客卿龚壮说:

“陛下与胡(当时中原对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的统称)联合,哪赶上与晋联合!胡乃是豺狼之国。即使是我国与后赵联兵,将晋灭了,那以后又会怎样?怕还得北面事之,向赵称臣吧!如果我国和它争天下,强弱不敌,更是危亡的局势。当初虞、虢(ɡuó)二国的教训,何等触目惊心,不可不用心汲取,愿陛下仔细考虑吧!”

群臣也都同意龚壮的话,大家跪下苦谏。李寿这才宣布罢兵。士卒们听说后都欢呼“万岁”。

跟后赵联兵攻晋的事中止了。但那从邺城回来的王嘏和王广却在皇帝面前大谈他俩在邺城的见闻。李寿听“二王”讲中原的富庶、都城的宏伟、宫殿的壮丽,不由得心向往之,也想学上一学。他当初追随李雄,习惯于宽容俭朴。现在却慢慢改变了,也去追求奢华,讲究享受,更变得暴虐异常,动不动就杀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立威,臣民也才能够服从。他的亲信大臣左仆射蔡兴谏他,他却说是对他的诽谤,竟将蔡兴杀了。右仆射李嶷也因直言忤旨,被他处死。

龚壮来依附李寿,一来是为父、叔报仇;二来他本是晋人,想说服李寿归晋,他认为这才是尽忠尽孝。如今他仇是报了,而要李寿归晋却没成功。又见李寿变得这样暴虐,就以耳聋和半瘫为借口,辞官回故乡去了。回家后却又作了七首诗,托名是应琚所作,让人献给李寿。诗中自然还是奉劝他的话。李寿看了之后说:

“看了这诗,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果这诗是今人作的,倒有点像贤哲的话。如果是古人所作,那不过是死鬼的老生常谈罢了!”

龚壮听说后,知道李寿无意改悔,便发誓终身不到成都。

不过即使他再去成都,也见不到皇帝了,因为李寿不久便死去。据说他患病后,常见李期和蔡兴来向他索命。这当然是由于他杀人心亏,病中精神错乱造成的。

李寿死年四十四岁,在位五年。

李寿死后,他的大儿子太子李势即位。

李势没有儿子,他的弟弟大将军、汉王李广上表请求立为皇太弟,将来继承帝位。李势认为自己才二十多岁,目前没儿子是暂时的事,来日方长,说不定哪个妃子就会生子,因此不肯答应李广的请求。

大臣马当和解思明听说后,认为李势兄弟很少,如果生分了,将愈发孤危,就劝他还是立李广为太弟的好。他俩自以为是先帝的老臣,李势不答应竟一再劝说。李势怀疑他二人是否跟李广有勾结,才这样为李广卖力,怒气上来,竟把马当和解思明杀了,并夷其三族。解思明是李寿的主要谋臣,李寿当初得做皇帝,解思明起了很大作用。他被捕后叹息说:

“汉国之所以未亡,是由于我等几位老臣在的缘故。如今可要危险了。”

马当是重要的将领,很受将士们拥护。所以军民们对解、马二人的死都很痛心。

李势杀了解思明和马当,又派太保李奕去涪城袭拿汉王李广。将他的军权收回,王爵也废了,贬为临邛侯。李广愤而自杀。

李势这个年轻皇帝依然摆脱不了许多皇帝的通病,史书说:“势骄淫,不恤国事,多居禁中,罕接公卿,信任左右,谗谄并进,刑罚苛滥,由是中外离心。”这几句话概括得十分确切。

第二年冬天,太保李奕自晋寿举兵反对李势,进攻成都。许多老百姓赶来参加,竟达几万人。李势亲自登城指挥防守。李奕是员老将,他瞧不起李势,知道他没打过仗,竟单骑突攻城门,向李势搦(nuò,“挑战”的意思)战。不料城门的守军百箭齐发,李奕不慎中箭阵亡。主帅死了,攻城的几万军民也便溃散。李势这才算逃过了被擒的命运。

不过内忧刚过,外患却又来了。当初李寿在时,曾跟赵王石虎商议,想联兵攻晋。虽然最后李寿爽约,汉军未曾发兵,但东晋朝廷却已知道这件事。晋安西将军桓温认为,汉居大江上游,是晋的侧翼,如来进攻,水师循江而下,不易阻挡,因此桓温想先发制人,将汉灭了,把国土收回。

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冬十一月,桓温率领大军西征,来到蜀郡的青衣县。李势派兵拒守。汉军主将是李势的叔叔右卫将军李福、堂兄镇南将军李权和前将军昝坚。有的将领建议在大江之南设伏,以逸待劳,邀击晋军。但昝坚不听,要率大军赶往犍(qián)为跟晋军决战。等赶到犍为一看,却不见晋军的影子,原来他估计错误,跟晋军走岔了道,晋军已从山阳那边扑向成都了。

桓温率军连续跟李权作战三次,三战三捷,抵达成都城外的十里陌。等到昝坚大军从沙头津北渡绕回来的时候,晋军已完成攻城的部署。昝坚的军队便不战而溃了。

成都城里的李势集合全城守军,出城迎击敌人。双方在笮(zuó,“竹篾拧成的绳索”)桥展开战斗。晋军出师不利,参军龚护战死,汉军的箭已射到桓温的马头。晋军准备撤退。不料鼓吏听错命令,竟擂起了进军鼓。先锋袁乔拔剑带着士卒呐喊冲锋,攻入汉军阵中。汉军大溃。晋军乘胜追击,放火烧着成都城的诸门。李势借着夜色由东门逃出,跑到葭萌。晋兵在后追击。李势只好派散骑常侍王幼送降文于桓温,并面缚(双手反绑)舆榇(chèn,“舆榇”即用车子拉着棺材的意思)到桓温的军门求降。桓温亲自为李势解绑,把棺材烧了,这是表示准降的意思。接着把李势和他的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及亲族十余人解送到建康。晋穆帝封李势为归义侯。李势跟他父亲李寿一样,不多不少也做了五年皇帝。

成汉消亡了,“轮流坐庄”的皇帝已先后下庄,这一场争夺帝位的赌局也便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