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27

第27章 成汉皇子自相攻杀(1)

在赌场上,坐庄的人管着发牌,掌握赌局。拿它来给政治生活打比方,坐庄的人就好比皇帝,因为全局由他操纵。

两晋时期,在如今四川一带有一个小国,十几年时间竟换了四个皇帝。因而我们又把这个故事叫作“轮流坐庄”。

这个小国原先叫成,后来又改称汉,于是历史上就把它叫作成汉,是两晋时期的十六国之一。

公元4世纪初,正是“八王之乱”打得顶热闹的期间,一些老百姓为了逃避战火和灾荒,流亡到蜀中,称为流民。

我国古代有个少数民族叫作氐族,殷周至南北朝时期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他们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语,穿汉服,用汉族文字,并以汉姓为姓氏,到两晋时期就和汉族基本上没有多少区别了。其中蜀中巴山一带的氐族,又称为巴氐。

巴氐族中有个首领,名叫李特。他为了反抗当地官府的压迫,联合了进入蜀中的流民,举行起义。朝廷派大军围剿。李特和次子李荡战死,他的三子李雄继续战斗,于公元303年攻入成都。群众推戴他做了成都王。年号建兴。那是晋惠帝永兴元年,即公元304年的事。到了公元306年,李雄即皇帝位,国号大成。

李雄的皇后姓任,没生儿子,李雄的十几个儿子都是庶妃生的。他哥哥李荡死后,李雄就把李荡的儿子收过来让任后抚养。公元324年,李雄已经做了十八年皇帝,还没立太子。群臣要他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一个,但李雄却说:

“我哥哥(指李荡)是先帝(指李特)的嫡子,既有才能又有大功,可惜在大事垂成之前捐躯了。朕常常悼念他。按说这帝座应该是他的,朕不过是暂署罢了。因此我要立哥哥的长子李班为太子,让他继承先人的事业。而且李班仁孝好学,必能不辜负死去的先烈。”

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骧和司徒王达谏他说:

“古代先王定下立嗣必立子的规矩,为的是定名分而防止篡夺。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不可不认真考虑。”

可是李雄不听。

李骧退出后流涕说:

“国家的乱子从此开始了。”

不过李班为人倒是不坏,他谦恭下士,一向遵守礼法。所以李雄每逢和群臣商议大事,都要李班参加。

公元334年,也就是大成玉衡二十四年,李雄的头上长了一个恶疮,竟把他历年战争中各处所受的旧伤引发了,身上好几个地方溃烂化脓,发出十分难闻的气味。他的几个儿子都避得远远的,只有太子李班昼夜服侍他,有时好几天不脱衣服。李雄的头疮里面憋脓了,脑袋涨疼得受不了,又没有办法把脓排出来。李班就用嘴去吮,把脓一点点吸去,他面上一丝也没有厌恶的神色。李雄很感动,觉得立李班为太子立对了,这样的人将来当皇帝,定能使国家强大兴旺。

不久,李雄病故了,太子李班即位。

李雄死前曾有遗诏,让大将军建宁王李寿辅佐太子。李寿是李雄的叔叔、太傅李骧的儿子,曾率军南征,扩展了国土,功劳很大。论起来他是李班的堂叔,所以要他辅佐李班。

李班即位以后,把政事都交给李寿及司徒何点、尚书王环等人,他自己却拘守汉族的古礼,在李雄的灵前守孝,对外事一概不问。

李雄有个儿子名叫李越,封为车骑将军,屯驻江阳。李雄死后他到成都奔丧,对李班继位十分不服,认为自己弟兄十几个人,谁不可以做皇帝,却偏偏让伯父的儿子来继位!他跟弟弟安东将军李期商量,想把皇帝宝座从李班手里夺过来。

李班的弟弟李玕(gān)听到一点风声,向他哥哥告警,并建议李班下诏勒命李越回江阳原镇,并拜李期为梁州刺史,让他镇守葭(jiā)萌。可是李班优柔寡断,认为李雄还没入葬,不忍心就将李越和李期遣走,想等大殓之后再说。并劝李玕说:

“我们都是兄弟,应该互相信任,不可心生隔阂,被外人耻笑。”

“可是并不是人人像你那样坦诚呀!”

“我推心置腹待他,他又怎会负我!”

李班见李玕仍然悻悻不平,防他生事,竟让他带兵到涪州镇守去了。

有句俗语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把它反过来用,李班这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他坦诚对人,可是别人却不肯坦诚待他。一天夜间,李班又按时到李雄的灵前上香,李越带领甲士闯进殡宫,将李班杀死在李雄的灵前。李班6月即位,10月被害,只当了四个月皇帝。

李班的弟弟、领军将军李都正好来看哥哥,也做了李越的刀下之鬼。

李班死了,该李雄的亲儿子做皇帝了,杀李班是李越和李期合谋,那么谁来做皇帝呢?这次兄弟俩倒谦让起来。按年龄李越大,所以李期推李越继位,但李越却说李期是任太后抚养大的,虽然不是亲生,也可算作嫡子。兄弟俩推让一番,最后还是李期做了皇帝。

李期当然也不能亏待哥哥,便封李越为相国、建宁王;把原来的建宁王李寿改封汉王,加封大都督;又封哥哥李霸为中领军、镇南大将军;封弟弟李保为镇西大将军、汶山太守;伯父李始为征东大将军,代替李越镇守江阳。

至于李班,则谥为戾太子。

李始是李特的长子,论才能他不如弟弟李荡和李雄,但却瞧不起几个侄子。尤其在李越和李期杀了李班之后,却让他代替李越去守江阳,连个王位都没有。他愤愤不平,便写信派人送给李寿,约他一同起兵攻打李期。

李寿自觉势力不够,不肯答应。

李始接到李寿拒绝的回信后,恼羞成怒。他又怕李寿到李期那里告他的状,便倒打一耙,反而向李期进谗,说李寿要造反,让李期处死李寿。

但李期却还想让李寿去对付驻在涪州的李班的弟弟李玕,因而不答应。接着,就给李寿下令,让他向涪州进军,杀死李玕。

李寿接到命令,不得不去,却又派人事先通知李玕。等到李寿带领大军,慢腾腾开到涪州的时候,李玕却早已投奔东晋去了。东晋成帝封李玕为巴郡太守。

李寿向李期告捷。李期就势留李寿驻守涪州,加他一个梁州刺史的头衔。

看吧,李家兄弟叔侄之间的利害关系是多么夹缠不清啊!

李期搞阴谋政变上台,怕有人不服,起来反对他,便处处留心。他有个侄子李载,封为尚书仆射、武陵公。李载很有学问,人缘也好,年纪轻轻的就有很高的声誉。李期一来是妒忌,二来是防范,竟诬以谋反的罪名把他杀了。

不久,李期的哥哥镇南大将军李霸、弟弟镇西大将军李保没有病就都死了。人们传说是李期毒死的。接着,李期又毒死了安北将军李攸。李攸是李寿父亲的养子,看来,李期渐渐地把矛头指向了李寿。

李寿是个很能干的人。他跟随李雄打天下,是李雄最得力的助手。史书说他“征伐四克,辟国千里”,“号为贤相”。如今看到李期的种种表现,自然要加以警惕。他驻在涪州,地处边境,每到应该入朝的时候,他就假传边报,说有外敌入侵,不能离开,避免到成都去。

李寿不去成都,李期就派中常侍许涪来看他。许涪来了,表面是代表皇帝向李寿慰问,可是刚回去不久,却又跑了来,如此三番五次,李寿还不明白这是探听动静虚实来了吗?

巴西有个处士(有才德而不出任做官的人)名叫龚壮,他的父亲和叔父在李特创业时被害,他一心想报仇。李寿听说他很有名气,几次聘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但却去见李寿,愿意以在野身份为李寿效劳。

李寿把李期想害他的事跟龚壮说了,请他出主意。龚壮便趁机劝李寿说:

“巴蜀之地本是晋土,巴蜀之民本是晋臣。节下(封为持使节的官员,可称节下)若是能够舍小从大,发兵西取成都,然后向晋称藩,长为诸侯,谁还不肯为节下奋臂前驱呢?如此一来,不但可脱今日之祸,还能够延福子孙、勋流百代啊!”

李寿听信了龚壮的话,决定争取主动,向李期发起进攻。他和长史罗恒、解思明等商议,造了一封假信,说是李寿的妹夫任调从成都送来的,信中说,李期正调集大军,来攻涪州。李寿把这封假信向部下宣布。部下都很愤怒,再加上那时李期一天比一天骄虐,杀了不少人,把被害人的财产和妇女没入宫中,弄得民怨沸腾。于是李寿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多人。李寿派李奕为前锋。出发的时候李寿还许愿说,攻占成都后可赏以城中的财物,其实便是准许公开抢劫。

李寿多年带兵,号令严明,大军无声无息地来到成都。而成都城里的李期和李越却还照常在那里花天酒地、歌舞享乐,兵到城下竟然不曾察觉。李寿的大儿子李势当时是翊军校尉,在禁军任职。李寿事先派人通知他。待大军一到,李势便打开城门,迎接李寿入城。等大军屯于宫门,李期这才发觉,但已经无法组织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