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22

第22章 乱糟糟的“八王之乱”(3)

押送太子去许昌的仍是司马澹。皇帝还下诏,官员们不得送行。可是东宫官属洗马江统、潘滔,舍人王敦、杜蕤、鲁瑶等却仍然甘冒禁令,送太子到伊水河边,涕泣拜辞。司隶校尉(督察官)满奋听说后,派人赶去捕拿,在当地捉获的就近送到河南狱收押,已经回京的则追捕后押入洛阳狱中。送河南狱的几个人,河南尹乐广认为他们无罪,把他们放了。押在洛阳狱里的还没审理。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属官)孙瑛想放他们,却又不敢,便去对贾谧说:

“宫臣们冒罪拜辞太子,如果处以重刑,那就等于告诉天下,太子还是有德的,受到宫臣们的拥护,不然宫臣们怎敢冒着生命危险去送他呢?”

“那你说该怎么办?”

“不如悄悄把他们放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贾谧想想也对,就告诉洛阳令曹摅把王敦等人释放。对河南尹乐广私放犯人也不予追究。

禁卫军的军官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以前曾在东宫任职,太子对他们不错。这次知道太子被诬废,愤怒不平,便和殿中郎士猗商议,想把贾后废掉,迎太子复位。那时执掌京师兵权的是右军将军赵王司马伦。司马雅等人便想利用他。司马伦有个心腹名叫孙秀。司马雅便去找他,对他说:

“皇后凶妒无道,和贾谧等阴谋把太子诬废了,现在国家没有嫡嗣,十分危险。而赵王殿下跟中宫关系密切,更与贾谧等人亲善,人们都说太子被废,赵王知道。假如一旦有人起事,废了贾后,赵王非受连累不可。”

“可是,赵王跟太子被废一事并无牵连呀!”孙秀说。

“人言可畏,等到需要辩解的时候可就晚了。”

孙秀悚然动容,便问司马雅应该怎么办。司马雅说:

“那就只有先下手为强。赵王把贾后废了,迎回太子,不但可以摆脱嫌疑,太子感恩,将来登基以后,还会忘了赵王吗?”

孙秀答应了,便去对赵王说。这个赵王虽然凶戾悍暴,但却没什么心计,他一切都听孙秀的,立刻便要行动。孙秀却又阻止他,说:

“太子聪明刚猛,若回东宫,必然不会再受制于人。明公素来跟中宫有来往,这是路人都知道的。即使这次为太子建了大功,太子也会以为明公的反复是为自己免罪而已。怕将来对明公也不会重用,如有瑕隙,说不定还会反目成仇。”

“依你说怎么办呢?”

“我们这里照样准备,却放出风声,说太子将不利于贾后。那时贾后必害太子,明公再仗义而起,为太子报仇。这不但能够免祸,还更可以得志呢!”

这正是贾后对付司马亮和司马玮的“一石二鸟”的计策,现在孙秀又拿来对付她了。

果然,贾后的耳目们听到洛阳城里传言,说殿中人(司马雅、许超、士猗都在殿中任禁卫军官)欲废皇后,迎回太子,便去告诉贾后。贾后向贾谧和赵王司马伦问计。赵王乘机怂恿贾后把太子杀掉,说这样就可以断绝众望,永免后患。贾后听信了。让太医令程据和好了毒药,遣太监孙虑为诏使,去许昌将太子毒死。

太子到许昌后,担心贾后害他,连别人煮的饭都不敢吃,常常是自己煮饭。那时他的长子司马已经病死了,他带着两个小儿子艰苦地生活着,盼着有人救他出去。可盼来的却是太监孙虑。那时监押太子的是御史刘振。孙虑把贾后的打算跟刘振说了。刘振便把太子单押在一个小院里,没收了他的炊具,让他饿急了非吃供给的食物不可。但太子的宫人却在夜间悄悄从墙外把食物扔进来,太子还是不死。孙虑急了,干脆把毒药拿来让太子服用。太子不肯,孙虑一气之下,举起药杵朝太子头上击去,竟将太子打死了。那年他二十三岁。

太子暴死,但贾后对外却宣布说是病死的。太子已废为庶人,有司奏请以庶人礼安葬。贾后却又假惺惺地上表,请仍按王礼葬之。于是惠帝下诏,以广陵王的名义把太子葬了。

赵王司马伦和他的死党孙秀见计划的第一步——除掉太子——已经实现,便再来进行第二步的计划。太子是永康元年三月死的。四月,赵王把废后的打算告诉了右卫次飞督闾和,约好在癸巳那天的夜间,以鼓声为号,攻打皇宫。那天到了,赵王先以车骑将军的身份,把所属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军队的司马召来,假传惠帝的圣旨,说:“中宫和贾谧等杀我太子,今使车骑将军领右军将军司马伦督率汝等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事毕,赐爵关中侯,不从者灭三族。”

三部司马早对贾后的暴横不满,听赵王这么说,无不踊跃从命。天黑之后,翊军校尉齐王司马冏会同三司马,率领将士来到宫门前。闾和在宫里做内应。他把宫门打开,将士一拥而入。搞宫廷政变,得先控制住皇帝。赵王等预先已作安排,知道惠帝当夜宿在华林园。齐王司马冏率一百多名将士向华林园跑去。华林令骆休也早已答应做内应了,他把园门打开,司马冏找到皇帝。惠帝那时已经躺下了,被他这个堂弟唤醒,还睡眼惺忪地问:

“半夜三更,你要干什么?”

“发生了大事,请陛下圣驾速幸东堂。”

惠帝看到司马冏身后站着披甲持剑的将士,吓得哆哆嗦嗦地披衣起来,由司马冏扶着来到华林园的东堂。齐王传诏召贾谧。贾谧这夜也睡在园中,他听皇帝传召便穿衣走来。刚到东堂前就发现形势不对,他撒腿便往西廊下跑,一边跑一边喊:“阿后救我!”可是只喊了两声就被将士追上,一个将士大刀一挥,贾谧的脑袋就滚到阶下去了。

齐王司马冏去逮贾后。这时贾后已听到骚乱声,从屋里走出来。见到司马冏便问: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奉诏收你!”司马冏回答。

贾后蛮横地说:

“诏书应当由我来下,你哪来的诏?”不过她发现将士们都对她怒目而视,也知道不好,急忙登上阁子,遥遥地向东堂呼喊:

“陛下,人家来害你的妻子了,你怎么不管?我若是被废,你自己不也危险吗?”

然而她扯着嗓子喊也没用,司马冏还是把她从阁上扯下来。她一边挣扎一边问:

“起事的还有谁?”

“梁王和赵王。”

原来梁王司马肜(róng)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司马冏才这么回答。

贾后一听,是三个王子联合起来反对她,知道大势已去,只好恨恨地说道:

“系狗应当系狗脖子,我系了狗尾巴,又怎么能不落到这一步呢?”

司马冏把贾后押到建始殿。赵王从惠帝那儿讨来诏书,废贾后为庶人。贾后的妹妹贾午则被押到暴室,活活打死。接着连夜捉拿贾氏的亲属和党羽。一时洛阳城里便如天翻地覆一般。和贾后有关的那些狐群狗党平时依仗权势,横行不法,这时却一个个被捉了出来,浑身发抖,往日的威风丝毫也看不到了。

司马伦和孙秀还有个第三步的计划,那就是篡夺帝位。为了扫清障碍,他们趁机把一些大臣,像宰相张华、裴等也都杀了。至于与害死太子有关的太监孙虑、御史刘振和中医令程据等,也都一个个明正典刑。那个黄门侍郎潘岳也没逃脱,不过他的罪名倒不是他草拟了那篇诬害太子的伪文,而是他跟孙秀有仇的缘故。原来潘岳曾做过琅内史,孙秀是他部下的小吏。孙秀品德不好,潘岳常常斥责他。如今孙秀掌握着生杀大权,潘岳也就难逃活命了。

贾后被囚禁于金墉城。不久,司马伦又矫诏将她用金屑酒赐死。一代悍后,得到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赵王司马伦大权在握,便封自己为使持节(使持节有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在此之前,晋朝没有相国这一官称)、侍中。王府的卫队就有一万人。又封他的儿子司马、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等为王,掌管重要职务。他的亲信孙秀则为中书令,一切诏令都由他出,司马伦受他操纵,史书说:“秀为中书令,威权振朝廷,天下皆事秀而无求之伦。”

此外,文武官封侯的有数千人。司马伦这么干,自然是为了收买人心,给他实现第三步当皇帝的计划作准备。

至于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出力最大的齐王司马冏,却只封了个平东将军,还派他出镇许昌。那是因为孙秀怕他桀骜不驯,不愿留他在京里,才故意把他排挤出去。

第二年春天,司马伦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演出了一场禅让的喜剧,叫傻皇帝司马衷把他的皇帝宝座让给了他的叔祖司马伦,自己也跑到金墉城去了。司马伦当了皇帝,反过来又尊司马衷为太上皇。太上皇一般是指让位给儿子的父亲,如今侄孙给叔祖当太上皇,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事。

新皇帝登基,更要大封“功臣”,孙秀等官高爵显自是不在话下了,“其余党羽,皆为卿将;超阶越次,不可胜记;下至奴卒,亦加爵位”。那时大官的帽子上都有个叫貂尾的装饰品,是用貂的尾巴做的。如今官封得太多了,一时找不到那么多的貂尾,有的人便用狗尾巴来代替。当时流传着一句谚语:“貂不足,狗尾续。”后来的成语“狗尾续貂”就是从这件事派生出来的。

赵王司马伦当了皇帝,齐王司马冏头一个不服。他派人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准备共同起兵征讨司马伦。

齐王的使者来到邺城。成都王和他的僚属们商议。邺城令卢志赞成出兵。于是成都王便集合全国的兵力二十万人,开赴洛阳。

河间王那里却有反复,原来他起初是拥戴司马伦的,不但不肯响应齐王,反而把准备响应齐王的安西参军夏侯奭(shì)骗来杀了。又把齐王派来的使者捉住,派振武将军张方押着齐使到洛阳请功。后来听说齐王和成都王两路大军有几十万人,便又看风转舵,派长史李含去将张方追回,把齐王的使者放了,然后转过来也去讨伐司马伦。

在洛阳当皇帝的司马伦得知三王讨伐他的消息,吓得胆战心惊。这些年他一直是听孙秀的,这时自然更得倚靠他了。孙秀虽然诡计多端,但面对着这样一个局面也有点麻了爪子。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兵来将挡了。河间王那里行动迟缓,就先不管他,只是派出两路大军,去迎战齐王和成都王。

迎敌齐王的军队又分三路,分别由上军将军孙辅、征虏将军张泓和镇军将军司马雅率领。他们在阳翟和齐王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战斗。另一路主将是孙秀的儿子孙会,他和将军士猗、许超带兵去迎战成都王。京师洛阳的皇帝司马伦和丞相孙秀则天天求神拜佛,祈求胜利。

齐王司马冏出身纨绔,没上过战场,因此他第一仗就被张泓打败,只好据守离阳翟四十里的颍阴,双方隔着颍水对峙起来。

这时成都王司马颖的前锋已来到黄桥,跟孙会、士猗和许超统率的三万禁军遭遇,也吃了败仗,伤亡竟达一万多人。成都王怕了,想退保朝歌。原邺城令、现任咨议参军的卢志说:

“现在我军失利,敌人必有轻我之心,这时我若退缩,便会士气沮丧,不能再战。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如另选精兵,抄敌军的后路。敌人因胜麻痹,防备不周,我奇兵从天而降,敌军就将瓦解了。”

成都王同意卢志的策略,派出一支精兵,偷偷渡过湨(jú)水,乘夜袭击敌军。这时孙会等因黄桥大捷有功,司马伦给以重赏,三个将领俱都持节(掌握军权)。原先他三个便分别是禁军上、中、下三军的统帅,现在更是各管各,谁也不听别人的指挥。再加上因为大胜而麻痹大意,结果敌军攻来时仓促迎战,互不照应,被成都王的军队各个击破。孙会等只好丢下军队,仓皇地逃回洛阳去了。三万禁军阵亡了一万四千多人,其余的做了俘虏。

洛阳城内,谣言四下里传播,有的说齐王的军队已经渡河,有的说成都王兵临城下。城里的军民一夕数惊。大臣们也惶惶不可终日,不知自己的命运如何。那作恶多端的孙秀更是怕得要死。等到他儿子孙会从黄桥跑了回来,知道成都王进军的道路已经畅通,大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来攻打洛阳,更是连愁带急,不知怎么办才好。他和孙会、士猗、许超等人商量,有的说应该召集剩余的军队,坚决守卫洛阳;有的则提出把宫室烧了,挟着皇帝司马伦南去荆州;还有的竟建议乘船东去,到海岛上去躲避一阵再说……真是五花八门,出什么主意的都有。孙秀无所适从,只能整天待在中书省,连门也不敢出。

但也有人打着另外的算盘,那就是左卫将军王舆和尚书广陵公司马璀。他俩看司马伦和孙秀的大势已去,便密谋起事。辛酉这天,王舆和司马璀带领左卫的禁军七百人,自南掖门进入宫中,包围了中书省。这时三部司马也带兵来会合。军士们包围中书省后便展开进攻。孙会和士猗、许超这时正在跟孙秀商量逃路,听到喊杀声急忙组织中书省的卫士抵抗。但这时谁也不肯听他们的了,大伙一哄而散,有的还放起火来。王舆率领禁军攻开大门,捉住孙会等三人,一刀一个砍了。孙秀乘乱逃了出来,半路遇上左卫将军赵泉,被赵泉杀了。

王舆屯兵云龙门,派人逼司马伦退位。司马伦羽翼都没了,只好下诏说:“吾为孙秀所误,触怒三王,现在孙秀已经伏诛,可迎太上皇复位,吾则归老于田亩。”他要回家种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