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17

第17章 孙仲谋的儿孙们(1)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率四十万大军进军濡须口。孙权以七万兵力与他对抗。双方互有攻守,相持一个多月。一天,曹操登高望见孙权所部舟船器仗鲜明,军伍整肃,叹气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字仲谋),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刘景升儿子”指的是荆州太守刘表的两个儿子,一个投降曹操,一个依附刘备,所以曹操把他们比作猪狗。而对孙权能够独霸江东,虽是敌人,却也不得不加赞叹,希望自己也有孙权这样的儿子。

那么孙仲谋的儿子又怎样呢?

吴主孙权早先立他的大儿子孙登为太子。可惜他死了——那是公元241年的事情。

第二年,孙权立他另一个儿子孙和做太子。孙和有个同母弟弟,名叫孙霸。孙权宠爱他这个儿子,封他为鲁王,而给他的优厚待遇竟然跟太子一样。尚书仆射是仪兼做鲁王的太傅,他觉得吴主这样干对鲁王没有好处,便谏道:

“臣窃以为鲁王天姿英慧,文武全才,当今之世,应该让他镇守四方,为国家的藩辅,一定能够成为海内仰望的良将。而且两宫(指太子与鲁王)的待遇也应该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上下有序。”

是仪连上三四疏,孙权就是不听。

鲁王见父亲这样宠他,果然野心滋长。他曲意地结交当时的名士。卫将军全琮把他的儿子全寄推荐给鲁王。全琮跟丞相陆逊是好朋友。全琮写信把这件事告诉给德高望重的陆逊。陆逊回信说:

“子弟如果有才,不愁得不到施展。不应该让他入私门而邀荣利。如有差池,反易致祸。我听说二宫不和,将来发展难料,你这种做法可是古人最忌讳的。”

全琮不听。全寄投靠鲁王后,果然得到信任,成为鲁王的心腹。陆逊听说后再次给全琮写信:

“将军不去学金日(金日是汉武帝的侍中,他的长子是武帝的亲信。有一次金日看见他的儿子在殿廊下跟宫女说笑,竟将他儿子杀死),而这样安排阿寄,恐怕将来会给足下的家门招来祸患。”

全琮不给陆逊回信,反而对陆逊有了意见。

鲁王孙霸想拉拢偏将军朱绩。他亲自来到朱绩的公署,紧靠着朱绩坐下,想表示友好结交。朱绩却站了起来,恭敬地双手垂立,表面意思是不敢跟鲁王并坐,事实是对鲁王拉拢的拒绝。

然而像朱绩这样洁身自好的人终究是少数,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就如全寄那类人,纷纷麇集到鲁王身边。太子孙和一看,也赶忙扩展自己的势力。一时从宫中的侍御到两宫的宾客,甚至包括一些大臣,都分成两派,互相攻讦。吴主孙权察觉了,他给每个儿子一套经书,让他们好好学习。又下令断绝二宫的宾客往来,想用这种办法来阻止二宫的恶性竞争,但效果不大。

全琮是吴主的驸马,他娶的是吴主的长女鲁班,因此人们称鲁班为全公主。全公主跟太子的母亲王夫人不和。当初孙权想立王夫人为皇后,被全公主阻止。后来孙和做了太子,全公主怕将来太子继位以后对她报复,就在父亲面前屡次讲她这个弟弟的坏话。有一次孙权患病,派孙和到长沙桓王庙去祈祷,要哥哥的神灵保佑他(孙权的哥哥孙策死后谥为长沙桓王,孙权为他在建业立庙)。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家住在庙侧,见太子来拜庙,便邀太子到家里坐一坐。全公主派人跟踪太子,回去向全公主报告。全公主便在父亲面前进谗,说太子不在庙中,却去妃子娘家计议什么事情。又说王夫人见吴主病了,脸上露出喜色。吴主信以为真,对王夫人发火。王夫人竟忧愤而死,太子也在吴主面前失了宠。

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千方百计地谮毁太子,吴主心生疑惑。丞相陆逊当时兼荆州牧,驻在武昌。他上疏说:

“太子是正统,应像磐石一样坚固。鲁王是藩臣,宠秩应当有所区别。这样彼此得所,上下才能安宁。”然而吴主固执不听。

吴主还有个小儿子,名叫孙亮。因他母亲潘夫人得宠,孙亮也颇受吴主喜爱。全公主既然跟太子结怨,就想拉拢孙亮以扩充自己的势力。她几次在父亲面前褒赞孙亮,还把她大伯全尚的女儿许配给他。吴主这时也已发觉鲁王结党害他哥哥,心中嫌恶鲁王,对孙亮也就更加偏爱了。他对侍中孙峻说:

“子弟不睦,臣下也分两部,我朝即将有袁氏之败(指袁绍、袁术兄弟相争),成为天下的笑柄。如果让他们当中(指太子和鲁王)一人执政,天下能不乱吗!”

公元250年秋,吴主将太子孙和幽禁起来。骠骑将军朱据谏口道:

“太子乃是国家的根本。加之太子雅性仁孝,天下归心。昔日晋献公宠骊姬而申生不存,汉武帝信江充而戾太子(即卫太子,他死后曾谥‘戾’)冤死。臣怕太子不堪忧惧,虽立思子之宫(指汉武帝在卫太子死后建思子宫),也来不及了。”

朱据还和尚书仆射屈晃带领部下的官吏在宫门口请愿,请吴主放出太子。孙权在建业宫内最高处的白爵观远远望见,十分恼火。派人告诉朱据和屈晃:“不要扰乱。”这时吴主宫中侍卫首领无难营的营督陈正、五营的营督陈象也来上疏谏诤。吴主大怒,竟下令将陈正、陈象族诛。派侍卫把朱据和屈晃牵进宫来。朱、屈二人进宫后犹在叩头口谏,竟至流血。吴主越发恼了,下令将他二人各杖一百。左迁朱据为新都郡丞,将屈晃斥归田里。还有十几名谏这件事的官员,有的被他杀了,有的被流放。接着下诏废太子为庶人,送到故安置。

吴主认为,发生这场变故,祸根乃在鲁王孙霸身上,下狠心把孙霸杀了,把鲁王的党羽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统统诛死。他还不解气,又派人追上贬往新都任郡丞的朱据,赐死于途中。

吴主当初不听人劝,放纵二子任性结党,养痈成患。等到事情闹大了,却又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连累一些忠直的官员负屈含冤。看来曹操夸赞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也不怎么样。

当年11月,吴主立孙亮为太子。

喜欢哪个儿子,就让哪个儿子当太子,将来好做皇帝,这是帝王们的一种通病。吴主孙权也是这样,他把孙霸杀了,孙和废了。可是他还有两个儿子呀!一个是仲姬生的孙奋,一个是王夫人生的孙休。这两个王子都已成人,可他却偏偏要册立他那个刚刚十岁的小儿子做皇储。那年孙权自己已经七十一岁了。他也知道小太子的年龄太小,为这个不能不担心。

废了太子的第二年,孙权就有些后悔。他知道麻烦都是鲁王孙霸惹出来的,如果他不那么嚣张地向孙和进攻,孙和也就用不着结党防卫。不过在这件事上孙权缺乏自省,假如他不是对鲁王偏爱纵容,鲁王又何至于发展到如此猖狂的地步呢?那时丞相陆逊劝他,对太子和鲁王要区别对待,因为太子是副君,鲁王是人臣,如果君臣不分,就会使鲁王滋生非分的想法,但他就是不听。太常顾谭还在奏章里谏说:“必须明确嫡庶的区别,讲求尊卑的礼仪,使高下有差别,等级不逾越。如此,骨肉的恩情得以保全,觊觎的邪望才能杜绝。”又给他举例说:“昔日汉文帝使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袁盎退慎夫人之位,文帝不悦。等到袁盎说了上下有别的道理,讲明‘人彘’的教训,不但文帝高兴,慎夫人也很感激。臣今天所说,不是有所偏向,只是想使太子和鲁王各得所安而已。”

然而吴主当时对这些忠告不但不听,反而听信鲁王谗言,借故把顾谭流徙交州。顾谭是陆逊的外孙,孙权还遣中使一次次带他的手谕对陆逊加以责问,致使陆逊忧愤而死。孙权想起三十年前蜀汉伐吴,刘备亲自统率大军,汉兵连营七百里,全仗陆逊以智谋取胜,保全了孙吴。嗣后陆逊长驻武昌,蜀汉不敢来犯。有这种种好处,却为了儿女之事怪他,竟使他忧死,孙权心中也觉难过。便封陆逊的儿子陆抗为中郎将,让他屯兵柴桑。陆抗临走的时候向孙权告别。孙权流着泪对陆抗说:

“朕以前听信谗言,错怪你的父亲,真是对不住你们父子。前次我给你父亲的几封信,你回去拣出烧掉吧,不要让别人看到。”

孙权既然明白太子孙和无罪,便想把他再召回来。可是全公主和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都出来阻止,因为这些人过去都跟孙和有隙。孙权只好中止,却封三个儿子孙和为南阳王,孙奋为齐王,孙休为琅王,让他们离开建业。

大儿子都打发走了,朝中只剩下十岁的小太子。偏偏孙权又病了,他不得不考虑身后的事。这么年轻的小孩子当皇帝,什么事也不懂,就只有靠忠诚的大臣来辅佐了。侍中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可以付托大事。诸葛恪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而他父亲诸葛瑾却是孙吴的重臣。诸葛恪年轻时就有才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诸葛瑾脸长,有一次宴会,孙权开诸葛瑾的玩笑,让人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贴一张纸条,写上“诸葛子瑜”四个字(诸葛瑾,字子瑜)。这是说诸葛瑾的脸像驴脸。君臣们看着诸葛瑾的窘态哄笑起来。诸葛恪那时还是个少年,随父亲参加宴会。他不声不响地站起来,找一支笔在纸条的“诸葛子瑜”下面添上了“之驴”二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六个字,接着把笔一扔,牵起驴走了出去。孙权和大臣们都愣了,没想到小伙子来了这么一手。但大家又不得不佩服诸葛恪的机智。

诸葛恪后来领兵打仗,屡立战功,孙权拜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诸葛恪是在赞誉声中长大的,免不了有些自负,性情也就倨傲。所以当孙峻推荐诸葛恪给吴主的时候,吴主说他“刚愎自用”,不大放心。但孙峻说:“当今朝臣中论才能,没人能超过诸葛恪。”当时诸葛恪接替陆逊,任大将军,镇守武昌。孙权便下诏将诸葛恪召回。

诸葛恪临离武昌的时候,上大将军吕岱以朋友的身份嘱咐他说:

“当今时世艰难,足下遇事必要十思。”

这本来是好话。可是一向骄傲自负的诸葛恪却回答说:

“当初季文子(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曾说,他每事‘三思而后行’。孔夫子说,‘再思可矣’。君今让恪十思,是不是说恪过于低劣了?”竟还给吕岱一个软钉子,实在是有点不知好歹。

诸葛恪来到建业,去见吴主。那时孙权已卧床不起了。诸葛恪拜见于床下。孙权让诸葛恪以大将军兼领太子太傅,下诏各部司有事都由诸葛恪决定,只有生杀大事才请示皇帝。并改元神凤。

这边吴王病着,后宫的潘夫人却忙了起来,因为她生的儿子将要做皇帝,她也想学一学吕后,来一个临朝称制。她一再派人去问中书令孙弘,如果称制应该怎么办事。她脾气暴戾,常常殴打宫人。有一天她正睡着,几个宫人竟把她缢死了,假说是暴病死的。宗正派人调查,查出真相,将杀潘夫人的宫人处死。这也算宫廷之争的一个小插曲吧!

公元252年4月,孙权死了。孙弘跟诸葛恪不和,想趁机假传圣旨把诸葛恪杀掉。那一力举荐诸葛恪的孙峻却去告诉诸葛恪。诸葛恪请孙弘来议事,反把孙弘杀了。接着为孙权发丧,奉太子孙亮即位。以后的大赦天下等等都是例行的事,不必详叙。

却说诸葛恪掌握军政大权,确也励精图治,比如说当时朝廷在各官府及州郡都派有校官。“校”是“典校”的意思,实际上是派来监视的。诸葛恪下令“罢视听,息校官”,意思是把这些专门从事“视听”(意即耳目)的校官撤除。从事视听的人没了,官员们也就可以安心。诸葛恪还“原逋责,除关税”。这是指税收说的,“逋责”是拖欠的赋税,“原”则是给免了。而过关征税这一项也予以了废除。因此,诸葛恪得到百姓的拥护,诸葛恪走在街上,百姓们都伸长脖子看看他长的什么样子。

当年11月,魏国军队分三路攻吴。诸葛恪亲自带兵迎战,大败魏师,杀死魏兵数万人。魏军仓皇逃回。过了年的2月,诸葛恪产生了轻敌思想,要出兵攻魏。大臣们以为军队刚打过大仗,业已疲劳,都去谏诸葛恪不宜出兵。但诸葛恪不听。3月,诸葛恪聚集了二十万人马,亲自统率,大举伐魏。

吴军侵入淮南,百姓纷纷逃避。有的将领建议去攻合肥新城,等魏兵来救时跟魏军决战。诸葛恪采纳了这个建议,5月,兵围新城。

新城的守将是牙门将张特。城中的兵力虽然只有三千人,但却坚守不降。吴兵连番进攻,守军战死过半,却一直未能攻下。这时暑天到了,吴军士兵不少人得了病,有的闹痢疾,有的患肿胀,天天都有不少士兵死亡。营吏去向诸葛恪报告,诸葛恪却说营吏厌战,故意说假话,竟然要斩他。吓得以后有士兵病死,营吏也不敢报告了,以至于“病者泰半,死伤涂地”。而诸葛恪虽然知道他此次围新城是失策了,但又觉得这样一座小城竟未能攻下,实在是耻辱,原来便刚愎的脾气就越发暴躁起来。将军朱异是一员老将,因为在军事上跟诸葛恪的意见不合,诸葛恪便罢去他的兵权,把他斥回建业。都尉蔡林几次向诸葛恪献计,诸葛恪都不采用,蔡林愤而投奔了魏国。这时魏国知道吴兵业已疲惫,便调集大军来救新城。7月,诸葛恪才不得不退兵。史书说:“恪引军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颠扑坑壑,或见略获(被敌人俘虏),存亡哀痛,大小嗟呼。”这段话充分写出了吴军撤退时的狼狈景象。

诸葛恪却还不死心,撤到一处江渚(江中的沙洲)便又扎营,待休整后再进兵攻魏。事实上是这次出征,不但无功,反而折损了许多将士,他脸上实在下不来,非要捞回面子不可。

然而朝廷一再下诏,让他班师。诸葛恪这才不得不于8月,怏怏地回到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