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16

第16章 刘荆兄弟迷信惹祸(3)

原来这碗肉的确是陆续的母亲做的。陆母知道儿子蒙冤,押入京师后多日不归,便赶来探望。但廷尉衙门不许探监。陆母苦苦哀求为儿子做碗菜,得到允许。陆续这才知道母亲来了。

狱吏见这条在毒刑前坚强不屈的硬汉,面对母亲做的一碗菜竟如此涕泪滂沱,也很感动,便去告诉廷尉。廷尉又向皇帝奏报了。明帝动了恻隐之心,下诏将尹兴、陆续等吴郡一干人释放,但却禁锢终身(一辈子不得再出来做官)。

主犯楚王刘英自杀了,还有做假祥瑞、假图谶的首犯颜忠、王平,在狱中忍受拷打,让他们供出同谋。这两个家伙自知已无生路,索性信口胡攀,想起谁就说谁。而审案的官员也由得他们说出谁就把谁抓来,关在监中严刑拷问,不由他不屈打成招。这一次,颜忠、王平二人竟然咬出了四名侯爷,他们是隧乡侯耿建、郎陵侯臧信、漠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那时皇帝为这一案十分恼火,他不曾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想造反推翻他。因此下面办案的官员都惶恐不安,深怕把案子审出漏子惹皇帝发怒,因此秉着宁冤无漏的原则,凡是陷入的就无从幸免。而负责审“四侯”案的是侍御史寒朗。他把“四侯”抓来审问。“四侯”异口同声说,他们跟楚王素无来往,更不认识什么颜忠、王平。寒朗也想,这四人乃是东汉开国功臣耿纯、臧宫等人的子弟,蒙父兄余荫得袭封侯爵,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而去随楚王造反呢?他再把颜忠、王平唤到堂上,问他二人:

“你们是亲眼看见这四位侯爷在楚王府中策划叛逆了?”

“是,小人亲眼看见。”二人同声回答。

“那你说说,耿建是什么样子?”

“这,”颜忠想,封侯的多是武将,而武将大多长得魁梧,便随口说,“耿建是个大个子,足有九尺(以前的尺比现在的市尺短些)高。”

“那么臧信是白脸,是黑脸?”寒朗又问王平。

“黑脸。”王平猜着回答。

他们说得正好相反,耿建身高只有七尺,而臧信却是白脸。于是寒朗断定颜、王二人乃是诬攀。

作为审判官,既然知道被告是冤枉的,应该怎么办呢?已经有过先例了。史书说:“是时,穷治楚狱,遂至累年。其辞语相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杰及考按吏,阿附坐死、徙者以千数,而系狱者尚数千人。”这里所说的“考按吏”就指的是审案的官员。所谓“阿附”则是附和、迎合的意思。说句公道话,就被“坐”进去,也受处分。也就因为这样,一件楚狱才拖了那么长的时间,牵连了那么多人。所以寒朗要秉公办案,就不能不为自身的处境想一想。

然而一位正直官员的良心还是促使他去见皇帝,说:

“耿建等四人确实跟楚案无关,颜忠、王平二人乃是诬告。臣怀疑此案牵连的许多人大多类此。”

“那么颜忠、王平为什么要引出他们呢?”明帝问。

“臣以为,颜、王二犯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罪,认为所攀越多,越能证明此案不实,也才能够翻案。”

明帝质问寒朗:

“你既知此案有冤枉,为什么不早奏?”

“臣恐海内还有揭发楚案的人,故未敢遽行奏陈。”

“为什么现在又说了呢?”

“臣怕冤案越积越多……”话未说完,明帝便怒喝起来:

“你竟敢持两端?”吩咐殿侧的卫士:“拉下去打!”

卫士要拉寒朗下殿,寒朗挣扎着说:

“请陛下听臣一言,臣甘愿就死。”

“你说!”

“臣说的俱是实话,并无一言欺君,无非是为国持正而已。”

“你跟三府(即太尉、司徒、司空府)商量过吗?”明帝的火气消了些,便又问。

“臣自知有可能受到族灭的处罚,故不敢连累别人。”

“你为什么说要被族灭?”

“臣参与此案已有一年,不但未能尽得奸状,反而为罪人申冤,故怕有被族灭的可能。但臣又不能不斗胆进言,是希望陛下省悟。臣见那些拷问罪囚的人,都说罪囚们妖恶不道,人臣所应同愤,如说他无罪不如说他有罪,这样就不会受责备。如此拷一连十,拷十连百。又,朝臣们上朝时,陛下问楚案审理得怎样。大臣们顺着陛下说话,还要讲,‘按这样的大罪,应该祸及九族,而陛下大恩,只惩罚犯罪者一人,天下幸甚’。然而下朝之后,他们回到家中,便会仰天长叹。所以虽然不少人知道这案中多人蒙冤,却没人敢来触怒陛下。臣如今把心里话都说了,虽死无悔!”

明帝沉吟了一会儿,才说:

“你下殿去吧!”

过了两天,明帝亲自到洛阳监狱去审问囚徒,果然有许多人与楚案毫无关联,都是蒙冤入狱的。明帝一下子放出一千多人。说来也巧,那时正赶上天旱,而当囚徒们纷纷出狱时,突然天降大雨。明帝也为之动容,认为是平反冤狱把上天给感动了,回宫后夜间还想着这件事,彷徨不寐。马皇后也劝他,应该从轻发落。于是第二天明帝降诏,将洛阳狱中楚案的犯人多半赦免。只有颜忠、王平二人未能得赦,后来在狱中自尽。

还有一些犯人押在楚郡狱中。当时袁安新任楚郡太守。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狱中审囚。查出那些与案子无关的人,准备上报朝廷释放。府丞、椽史叩头相争,以为这是“阿附反虏,依法同罪”,反对他这样做。袁安说:

“如有不合,我这个太守一个人连坐好了,与你们无关。”终于把蒙冤的人列案上报。正赶上明帝已经感悟,立予批复。因此得以释放的有四百多家。

一件大冤案结束了,起因却是一个迷信祥瑞和图谶的王子的愚蠢。谁能想到上千人的身家性命,竟然被一只小金龟、一只小玉鹤和几页图谶所葬送呢?有句成语叫“草菅人命”,我们可从这件事中得到解释。

再来讲讲光武帝刘秀的第七个儿子淮阳王刘延的故事。

刘延出身皇家,养成骄横的性情,尤其对下人更是严酷无情。明帝永平十六年,淮阳王府的仆人告发刘延和王妃的哥哥谢弇、王妃姐姐家的女婿韩光招引奸邪猾徒,在王府里做图谶,祠祭诅咒——又是一个王子的迷信活动。

案发之后,谢弇和韩光都被处死了。此外,受牵连的人有多少,史书上没有具体数字,只是说“所连及死、徙者甚众”。至于刘延本人,则被徙调为阜陵王,只享有两个县的食邑。

明帝去世后,章帝刘即位。建初元年,又有仆人告发阜陵王刘延和他的儿子刘鲂逆谋造反。章帝觉得刚登基就把叔叔杀了不大好看,就把他再贬为阜陵侯,而食邑也只剩下一个县了。还不许他跟吏民来往,免得他惹是生非。

又过了十一年,章帝下诏恢复刘延的王位,仍然做阜陵王。

刘延死于和帝永元元年,总算是病死的,不像另两个迷信的王子那样自杀而亡。

让我们以一个跟刘荆、刘英、刘延性情相反的王子的小故事作为本章的结尾。这个王子叫刘睦,是光武帝的侄子北海王刘兴的儿子,跟明帝叫叔叔。刘睦从小好学,光武帝和明帝都很喜欢他。他袭爵做北海王。有一年正月,他派北海王国的中大夫去京师朝贺。中大夫临走的时候,刘睦问他:

“皇上假如问到寡人,大夫怎么回答呢?”

中大夫说:

“大王忠孝仁慈,敬贤乐士,臣不敢不说实话。”

“唉!”刘睦叹口气说,“你那样说是害我呀!你说那些是我小时候的事了。如今你对皇上说,我自从袭爵以来,志气衰惰,贪恋酒色,喜欢打猎,这样说才是向着我哩!”

刘睦为什么要撒谎,故意贬损自己呢?那是让皇帝放心,这个荒唐王子胸无大志,不会夺他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