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64

第64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8)

2011年12月10日,由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乡土盛典》活动在CCTV演播厅举行。盛典上,林芝地区当选为“最具风情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林芝地区景区(点),还在西藏自治区旅游局2011年主办的“我最喜欢的景区(点)、酒店”的评选活动中赢得最高票数。

“冬游西藏”,感受西藏的非凡气质。俗话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地方一年中自然景色互有不同,但是每个季节的景色各有各的特色及韵味,彼此之间没有品位高下之别,只是对应着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冬季西藏,天气干燥,云朵稀疏,空气中CO2、SO2及粉尘含量稀少,天空湛蓝,大气透明。在这样天气背景下,西藏的阳光、云海、雪山、湖面、江河、林海、草原都会呈现出另一副面貌。且冬季景区游人少,行程举止任从容,既可以慢慢地观赏景区及景物,又可以在适宜的地方随心所欲放纵一下心情。

“冬游拉萨”,沐浴阳光、领悟文化。每年隆冬时节,内地大部处在冰天雪地、阴郁气息之中;青藏高原上的“日光城”拉萨,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早晚最低气温有时跌至零下10℃左右,但是,那只是短暂瞬间。随着旭日升起,气温就节节攀升,中午时分气温可以升至10℃左右。楼房顶部安置的太阳能热水器透气孔水汽喷发,庭院内外太阳灶上的烧壶和蒸锅也是蒸汽袅袅。倘若在室外享受阳光浴,就备感熨帖和爽快。

调查也显示:游客反映,冬游西藏悠闲安逸。“冬季的西藏与我之前的想象很不相同,并非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空气更纯净,景色更壮美。充足的阳光给拉萨的白天带来暖暖的气温,晚上也就在零度左右。”来自河南省的李先生说出了他的感受,还说:只有当你亲身沐浴过冬季西藏的温暖阳光,亲眼见识了冬季西藏的独特景色,才能感受到冬游西藏的快乐。

来自南京的摄影爱好者张女士,津津乐道:“……在拉萨八廓街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里转过,在老光明的甜茶馆泡过,喝着6毛钱一杯的甜茶,吃着3元钱一碗的藏面,总会得到心灵的宁静,感觉超脱尘世的飘逸。”她表示:来年争取再来拉萨闲逛、品茶。

假如不能亲眼看见西藏的自然环境,不能亲身感受这里的宗教气氛,就不能领会藏传佛教文化的奥秘和至高境界。人类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世界上不管哪个民族,文化中很大组分是该民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描述,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特有认识。一定程度上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就是不同自然环境的文化。特定环境造就了特定民族,因此造就了特定的民族文化。

藏族之所以能接纳外来的印度佛教,并加以本土化而成为藏传佛教,成为统一的民族信仰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因为西藏拥有让佛教文化落地生根的自然环境。西藏高原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保持先天状态,生物群落展现着自然秉性;天高地阔,人烟稀少,蛮荒之地,人迹罕至,僻壤之乡,生存维艰,土著居民崇尚自然,工业文明不受欢迎。西藏各地分布着1760余处寺庙,这些藏传佛教文化场所与其说以各自方式诠释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倒不如说各地信众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独到表达。在游览寺院之时,游客品评每处寺庙的文化个性就不应该忽略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果对特定自然环境不能产生真切感受,就不能对此处寺庙建筑及文化设施有深刻理解。自然环境往往与文化氛围是互为表里的,一个地方的文化其实是此地的自然环境在人的智慧里结出的一种果实。

古城拉萨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宗教礼仪虔诚庄重,宗教活动频繁热烈。城区大街小巷朝佛信众络绎不绝,隆冬时节热情不减。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在今天西藏的任何地方,宗教活动都受到尊重。农闲时节,朝佛信众增加了许多,前后相继磕着长头过马路,灰头土脸,风尘仆仆,伏地起身一直重复着几个动作,神情专注而又一丝不苟;行人车辆为之让路或者绕行,外地游客痴痴打量着他们,好奇地注视他们双手合十放在胸前的位置和变化幅度。这个场面成为拉萨一道街景,是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

伫立在广场上或者其他附近之处,仰望布达拉宫感受着藏族历史文化在此的厚重积淀;静坐在大昭寺广场上或者其他相似之地,聆听着转经筒和风马旗传出的佛祖心声;小憩在八廓街或者其他街巷的甜茶馆里,体验着藏族的生活情趣……如果说佛在人心中,那么佛光就一定会闪耀在人的眼睛里,慈善就会浮现在人的面颊上,友好就会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中。来到西藏可以清一清呼吸道,也可以清一清灵魂。说到底,文化,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其实是给予一定环境中的人的一种关怀和抚慰。拉萨城的冬季风景,是要用心灵来欣赏的。

冬游西藏的其他地区,依照景点选择游览目标。冬游林芝看生态。林芝拥有雪域绿洲和香巴拉腹地,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享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赞誉,是进藏的适应性平台。游客自林芝入藏,先行适应高原气候,然后由低海拔地区渐次向高海拔地区过渡,不仅可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能欣赏到各海拔梯次的不同美景。尤其是冬季林芝层林尽染,山坡沟壑红叶斑斓,与内地相似红叶林相较,更富有野性野趣。墨脱县这块莲花圣地,更是猎奇探险者向往之地。

冬游藏南看文化。山南、日喀则两地跟拉萨市一样,是西藏文化的核心区。山南地区不仅有风景如画的原始森林、惊心动魄的雅江瀑布,而且文物古迹众多。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出生在山南的门隅地区,走进了门隅勒布,就找到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源头。日喀则又叫作后藏,被誉为“最如意美好的庄园”,分布着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古城江孜、卡若拉冰川等著名的高品质的景点。

冬游昌都,看古盐井、泡温泉。“三江”并流纵横全境,孕育了昌都地区个性十足的康巴文化,其中井盐文化价值非凡。位于芒康县盐井乡的盐井古盐田,有着千年食盐生产历史,至今依然完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制盐方式,晒盐工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温泉储量和水质居藏东之最,主要分布在芒康曲孜卡、昌都县嘎玛乡一带,泉水富含氡、氟、锶、锌、锂等微量元素及硫黄等矿物质,有美容和保健之功效。

冬游藏北看野生。那曲又名羌塘,为西藏最大的高原草场。辽阔的羌塘草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野鹿、黄羊等特色物种,奔驰在雄浑高远大地上,彰显着藏北雪野上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里被行者称为自驾和摄影的天堂。

冬游阿里看圣景。朝圣神山岗仁波齐,转拜神湖玛旁雍错,探秘古格王朝遗址,鉴赏大型阿里壁画,让人恍然徘徊于梦幻的仙境之中,穿行在古国的亭台楼阁之间,不知此处是何地,亦不知今夕是何年。

寓民俗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乡村旅游

理想的乡村旅游,首先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拥有个性的自然环境和典型的民俗文化,然后是天然卫生的农家饭和特色物产,以及安全便利的交通条件、整洁温馨的住宿环境等。西藏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是不言而喻的,传统藏餐和特产与众不同。依据景区(点)所在地域环境及当地主导生产形式,乡村旅游大致分为农家乐和牧家乐。

情牵梦萦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城镇居民探访曾经的或者当下的农村老家,既可能是自己的又可能是别人的,一般情况是别人家乡。每次提及乡村、说到老家,离乡太久的城镇居民,神经就一下兴奋起来,脑海里立即浮现出家乡的景致,浮想联翩与城镇环境形成对照的那片辽阔的自然天地。村庄四周,水田旱地,果园菜畦,小桥流水,道路线杆;村里村外,充耳的鸡鸣狗吠,满目的树荫农舍,农民忙农事,家畜咀饲草。到了乡下,可以在田间阡陌上漫步,可以在村中街面上盘桓,贪婪呼吸着新鲜空气,舒心地品尝农产美食,重温儿时烂熟于心的民间故事,复习稍有变化的风俗礼仪。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家长里短,乡音乡情,好亲切又好熟悉。风筝,无论飘飞到了哪里,线头还一直系在村头那棵老槐树的歪脖子上,游子,无论高就在何方,乡音总也脱不了故乡那架古琴上流淌着的旋律声调……

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170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600万人,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年接待游客7.2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160亿元;遍布全国31个省份,覆盖了农业各种业态。每到旅游黄金季节,市民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占到70%。

按照某一标准,乡村旅游被划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在这儿,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村区域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地域性建筑和乡风民俗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型旅游形态。现代乡村旅游既贯穿着文化寻根的思索,又洋溢着梦回故里的欣欣然。

正因如此,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必须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整齐划一倾向。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又是地域风光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体。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山深处起炊烟、稻花香里说丰年,房前屋后果树绕、山坡林地鸟雀闹、小河岸边牛啃草,一幅幅熟悉的农民生产作业场景、左邻右舍端碗聊天的就餐场面、孩子们自创自演玩游戏的童趣氛围,无不牵动着远方游人的忧伤情怀,勾出了孩提时代的甜蜜记忆。

乡村旅游资源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闪光点就是特定的不可复制的此情此景。倘若硬要说乡土旅游资源有品位分野,也只能说自然本色和文化个性越是鲜明其品位就越高。乡土旅游的经营者在开发中要随形就势,对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严格保护,慎重变动;需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和牧区的天然、淳朴、绿色、清新的环境特征,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展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多姿多彩。

既然崇尚自然和传统,那么景区(点)内的现代建设应该缓刑。自然和文化二元统一,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和居民生活的本土气息水乳交融,这是自然和历史的过程。纵观全国,目前乡村旅游在满足游客生活和出行方面没有问题,但是,农村和牧区的旅游资源更需要保持地域的自然风貌和民族的生活特色。因此,在景点(区)内大兴土木实在没有必要了,甚至说大煞风景,即便是残破的文物古迹也无须复原、不必添加现代元素,让游客在此时此地“神游故国”,在想象里复原曾经出现的建筑物和文化景观,或许更有趣味,是意外的精神收获。

一个地区真正说得上有特色或者有品位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一个景点一个特点、一个景区一个面貌。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既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审美理想追求和审美境界的营造问题。旅游资源的文化产品其实就是体现某种文化特色和审美原则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尽管排除不了功利性,但是功利性是隐藏在文化性和审美原则之后的,且越是深藏不露便是越好。上乘的旅游资源不是直接的商品。同时,不管乡土旅游资源中所谓的文化品位有多么高,但是它要充分展现当地民风民俗,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否则,只能算作纯粹的文化产品,称不上乡土旅游资源。

西藏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点。旅游资源开发与当地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自治区2011年“两会”上,来自林芝地区古同村的阿珠代表深有体会地说:生态环境是西藏生态旅游的“王牌”,没有这张王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空话。以该村为例,林木保护得好,林下资源就特别丰富,出产核桃、桃子、天麻、蘑菇和名贵藏药材,不仅为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而且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先决条件。生态资源是村民的摇钱树,是致富的硬资本。只有循序渐进推动生态村(镇)建设,切实按照“四个清洁”(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要求,保护村庄周边生态环境,同时改善村镇和农户卫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为“农家乐”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发展乡村旅游,适度开发庭院经济。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地域性的动物和植物构成庭院经济的基本要素。西藏国土面积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生产形式不尽相同,尤其是纯粹农业区和牧业区之间差异明显。如果每个地方都能依照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庭院经济,那么西藏全境自然就构成了相互区别又相映成趣的乡村旅游资源。山南地区加查县加查镇,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气候条件,采取连片种植和庭院种植相结合的办法,推广优质核桃和鲜果种植。既是园景,起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又是一项经济收益,丰富了食品品种,提高了生活水平。这种庭院经济形式,是可以依据当地优势来个“遍地开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