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65

第65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9)

人性化的贴心服务成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倡导乡土旅游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原汁原味,并不意味着景区(点)的管理和接待人员没有现代文明、无须提供温馨周到的生活服务。景区(点)的接待、服务和管理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直接体现。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培训,以及现代消费理念和消费时尚的灌输是必要的。

事实上,西藏著名旅游景区(点)都重视并实施某些培训项目,在乡村旅游服务技能、礼仪知识、言谈举止等诸方面对农牧民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到有一定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与那里的农牧民经营者同吃同住,交流、学习。同时,出台《农牧民星级家庭旅馆标准》,提升农牧民家庭旅馆服务水平,增加游客对农牧民家庭旅馆的喜爱度。营造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整洁舒适的居住和饮食环境,让“宾至如归”的用语变得可感可视。馨香的酥油茶、甜茶,其色彩、气味以及啜饮方式,展示着民族风情。高原人家新能源普遍应用,居住环境方便洁净。有条件的可以向游客提供泡温泉、与藏族同胞一起烹饪藏家宴等特色服务。

西藏各地策划和开发乡村游的当地版本。拉萨市推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整理散落在其中的原生态传统文化。未来10年,将打造10个特色旅游乡(镇)、30个旅游示范村、1000家定点接待户,重点对象有城关区娘热沟和夺底沟、堆龙德庆县桑木村和觉木隆村、曲水县俊巴渔村、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当雄县纳木错、达孜县塔杰乡等。这些景区(点)大都处在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通过构建相应环线而被串联起来。

娘热沟里的加尔西村,距离拉萨市区最近的藏家乐。位于拉萨北郊的娘热沟,是天生的一片休闲林卡。这里基本上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林木茂密,泉水清澈,空气清新,呈现出一派人杰地灵般的祥和宁静。沟谷、田园、村落,以及木屋、帐篷,餐馆、小商店散布其间,平添了些许乡野情调。夏季到此,客人立刻能感到气温比拉萨市区低了许多。

娘热沟也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风情园,保有农耕文化和藏戏文化,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和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景点”。园区设有农家院、牧人之家、林芝木屋、餐饮和歌舞文化园、民族手工艺品展销区、林卡、住宿七个单元。走进景区,游客能体验到当地农家的生活情趣和放牧乐趣,观看上藏族民间歌舞表演,了解藏族婚俗等民风民俗,品赏藏餐饮食文化等。

娘热沟地处拉萨郊区休闲旅游核心圈层中的第一层,即游乐休闲圈层,目前相关部门正在规划那儿“一轴”“一区”“两村”布景框架,其中一轴上的糌粑水磨群、十里桃花溪、三大滨水林卡三处景点值得期待。距拉萨市中心约7公里,从市区沿娘热路北上至西藏军区总医院向西即可进入,交通方便。

娘热沟的加尔西村是一个散发着灵气的小山村,平均海拔在3800米左右,周边自然风光迷人,康桑旅游度假村建在乌孜山脚下。“康桑”藏语意思是“吉祥、友好”之意。这个度假村建设方向是:主要依托山谷、溪流、树林、草场资源,发展生态林卡休闲旅游;围绕旅游业发展庭院经济和花卉产业,开展藏家乡村接待活动,走品牌藏家乐之路;实施高效日光温室项目,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生产绿色农产品;加大旅游业相关就业培训,提升当地农家服务技能。

当地相关部门表示:除了加强对现有林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之外,将考虑把赛牦牛、赛马、古朵、歌舞等藏族传统活动融入林卡开发,建成真正具有鲜明藏族民俗特色的生态林卡休闲区。已经搭起6个供游客过林卡使用的帐篷,最大的面积有50平方米,中等的有3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0平方米,每种规格的帐篷各两顶。

引导村民加入到旅游度假村创建活动中,充实和细化服务项目,壮大和优化与当地旅游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服务队伍,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端上“旅游饭碗”。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是改造自家庭院、发展藏家乐,开展家庭式乡村旅游接待,提供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加尔西村因此制定了藏家乐的环境、卫生、服务等标准,按照星级标准对外推介。在建成的藏餐馆和超市里优先安排村民就业,度假村所有收入全归村民集体所有。

名人故里,西藏庄园文化的遗存地。是指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赤康村。该村为半农半牧村,出产青稞、小麦、豌豆、油菜、蔬菜等农产品,历史上曾经是有名的“粮仓”。村庄坐落在拉萨以东72公里、墨竹工卡县城以西18公里的地方,距离318国道仅有3公里,有乡村公路与318国道相连。

赤康村地处甲玛沟谷地,四面环山,村庄林木森森,农田阡陌井然。春夏两季,山坡田野一片翠绿,加上远处雪山背景衬托,好似一幅真实的香格里拉画卷。秋季,田野里金色的青稞、麦浪与黛色山坡形成对比,整座村庄就像行使在金色海洋中的航船,悠闲浪漫。冬季,赤康村充满宁静,古朴的民舍、袅袅的炊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景色随季节变换,空间层次丰富协调。

赤康村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目前保存较好的著名庄园之一。村内保留着庄园特有建筑形式:围墙的部分遗存,林卡、白塔、寺庙等一应俱全;千百年来滋润养育赤康村民的泉水,“松赞圣泉”依然汩汩流淌。据考证,这里是第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也是著名爱国人士阿沛·阿旺晋美的诞生地。全村名木、鹅卵石结构的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烘托着村庄深沉的历史文化气质。

作为一处农牧区庄园文化遗存地,赤康村记录着西藏农牧业生产形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历史。加上美丽和谐的自然景色,不仅是乡村(家庭)旅游目的地,而且可以作为甲玛沟—桑耶寺国际徒步旅游线大本营。由于特殊地理位置,赤康村还成为拉萨—林芝—山南旅游东环线上的一处重要景点。

那曲地区试办牧家乐。牧家乐选址很讲究,离城市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了不方便,太近了就少了许多休闲的意趣。比如“远吉式牧家乐”就建在那曲火车站与那曲地区行署所在地的中间地带,是游客下火车后投宿那曲的必经之地。牧家乐必备内容主要有藏式住宅和帐篷,驰骋草原的马匹,纯正的草原食品,有条件的制作典型的藏家宴,把当地的小吃、名吃展示出来,让地道、绿色、花样、营养等藏餐特色享有越来越大的知名度。藏餐厨师的培养、藏式菜谱的传承,因此在当地开始兴起。

“牧家乐的建设其实很简单。在离公路较近的草地上,圈上一块平地,如果临泉或者有山溪从旁边流过就更好了,搭建几顶帐篷,提供一些甜茶、酸奶、风干肉、啤酒,对我们普通游客来说,这些就够了。可以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看看天空,也可以在帐篷里喝喝茶,聊聊天。如果嫌西藏味道不够的话,还可以拉上牧民跳支舞。来牧家乐休闲的不只是远来游客,很多是当地藏族人。挺好玩的!”一位游客如此描述和设想他体验过的牧家乐。“还有,这儿的酸奶很好吃。咂吧两口酸奶,坐上卡垫四周眺望一会儿,心也就闲下来了。”他还补充说。

这家牧家乐的主家满面笑容,附和说:这里的酸奶确实好吃,因为新鲜,不掺一点水,是牦牛奶,自家费工做的。主人不仅是“远吉式牧家乐”的经办人,还是罗玛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奶制品购销协会的负责人。据介绍,牧家乐既方便了游客,又为当地牧业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远吉式牧家乐”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约百人,每年净收入达到30万元。罗玛镇有13位牧民以劳动力方式参股,在牧家乐从事服务工作,每年有不错的经济收入。

林芝地区推出乡村旅游新样式。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林芝坚持“朴素、自然、协调”的原则,利用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牧区风情,贯之以新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把乡村旅游业做成“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旅游部门引导当地农牧民改变单纯依靠马匹及服饰租赁、旅游运输、餐饮供给等简单的经营方式,按照某种设计标准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形成若干特色模块,便于游客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确定目的地和旅游行程,以集约方式消费大剂量的旅游资源。藏式家庭旅馆总数达到了195家,其中星级的占112家,目前还在迅速增加,年接待能力超过了340万人。

依据内容,林芝的乡村旅游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传统藏家走访式。以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阿沛村为代表,凭借代表性的藏式建筑文化和当地美食为特色旅游资源,通过邀请游客进藏家屋、吃藏家餐、体验藏家风情等方式,让村民走上旅游富民路。第二类是高原农庄体验式。以林芝县八一镇公众村为代表,凭借观光农业和田园牧歌式乡村风光为旅游资源,通过展示农业特色和个性化农家生活,为游客提供轻松活泼的农事活动和氛围浓郁的藏家生活体验,举办篝火晚会、歌舞表演、旅游纪念品制作及展销等帮助农户创收致富。第三类是品牌旅游景区依托式。以米林县派镇直白村为代表,依托南迦巴瓦峰、大峡谷入口处等著名景区(点)发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组成旅游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周边农牧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带动邻近乡村经济发展。第四类是乡村酒店休闲式。以林芝县鲁朗镇扎西岗村为代表,把周边的田园景观、牧场景观、森林景观、雪山景观与住宿、娱乐、餐饮、土特产销售等连成一体,全程全方位给游客创造休闲体验的机会。

林芝地区通过创新和创意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开发和整合特色旅游资源,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农牧民找到简便易行的致富门路。农牧民可以利用现有的空间和资源,实现“既不离乡又不离土,以地生财”的零距离就业,让就业竞争力微弱的农牧民通过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可以承担接待、服务、导游、卫生、管理等工作。在林芝县八一镇扎西岗村,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牧民比例超过了50﹪,妇女劳动力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店铺、旅馆、餐馆等场所女性员工超过了70﹪;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不少农民依靠乡村旅游收入盖上了新房,购买了小汽车。

西藏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乡村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农牧民利用现成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对之稍加改造、修饰,增加必要的设施,就建成观光农场、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农业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让游客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实现就地销售,减少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旅游业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既激活了信息、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本,便于乡村旅游业实现良性发展,又帮助农牧民摒弃小农经济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树立起商品意识和现代文化消费观念。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村容和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工布江达县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得到了很好保护和修缮,出现了一批像工布江达县阿沛村这样新建的独具民族风情的村镇。农牧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学文化、学礼仪、学管理等自学活动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尤其是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和服务员,经常走进村里的“文化书屋”去“充电”。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需要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又按照一些标准造就和提高着这样一支队伍。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机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牧区的消费,而且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牧区的流动。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成了农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西藏,发展乡村旅游业还有一层特殊意义:推动普通农牧民更多更经常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自觉接受外面有益的信息,改变自身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全面迅速地建立起来,凭借的是政治力量,而先进的理念、文化知识、生活方式等新东西,要在西藏扎下根、为百姓所接受,则要通过对外开放、人口流动、对口援藏,尤其是发展乡村旅游业自然而然地实现。

小贴士

高原反应与自我保护。来藏旅游可能会遇上个小麻烦,就是游客出现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了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及强烈紫外线辐射等变化,而出现肌体和生理上适应性和损伤性的变化,被称作“高原反应”;其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昏)、乏力、胸闷、气短、微烧、厌食等,部分人因为空气含氧量少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睡不好觉等现象,因为空气干燥出现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者淤积血块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