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57

第57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1)

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

新型能源新型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正在开发利用或者积极研究、有待推广利用的各种能源形式,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等。其中太阳能(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进展较快,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是前提。新型能源技术成熟的程度标志着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局面,新型能源产业化的快速推进,正在打破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结构,开创了能源业的新时代。

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有两类:一是指可再生能源,比如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这类能源被消耗之后可以得到恢复和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其二是指不可再生能源,比如天然气、清洁煤、核能等能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低度污染或者没有污染。清洁能源既包括新型能源又包括经过新技术改造了的常规能源,无污染或者轻微污染是本质特征。

绿色能源 绿色能源既是新型能源又是清洁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清洁、方便、可再生等特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绿色能源产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代表着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发利用的幅度不断被扩展,相关技术统称为绿色能源技术。采用绿色能源、推广应用绿色能源技术,被视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标志,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方法,也是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的中心环节。

作为清洁能源的水能,在这里被视为绿色能源。虽然在今天看来它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型能源,但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它具有安全、清洁、方便、可再生等优点。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选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设备、创新管理方式等措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从而减轻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对身体健康和生产环境危害的一种生产模式。清洁生产不仅关系着企业内部及其周边环境的质量状况,而且影响着产品质量,以及企业发展前景。

清洁生产是基于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考虑,依据当下或者不久将来行业生产能普遍达到的技术水平而被提出的生产方法。作为概念,既适用于工业,又适用于农业,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和共同要求;作为国家大力倡导推行的生产形式,既是企业生产走向自觉的体现,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推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出发点,新型能源、相应的技术设备、政策支持等是实现条件,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终端产品、维护清洁安全的环境卫生是目的,在行业乃至全社会进行宣传动员,用绿色观念来武装生产者则是前提。

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基于一定地域的资源优势和环境特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和发挥传统工艺魅力,以及满足特定消费者的特色服务而被提出的一种产业样态。特色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的物质基础。只有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才有特色生产企业发展壮大而形成特色产业,构成“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产业”这样一个链条。没有特色资源,便没有特色产业。同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装备必定助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如果说清洁生产,凸现了现代生产的共性,那么特色产业,张扬的是地域(自然资源、环境和能源是落户在一定地域内的)和文化的双重个性。特色产业处在初级阶段时,企业(作坊)不一定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取胜在于,是在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氛围里进行的,同时利用当地特色自然资源,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特色产业的生产工艺和终端产品,既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体现着民族的文化气质。但是,当特色产业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除了保留地域和文化特质外,主动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保证生产过程达到节能减排的现代企业运作要求。特色产业使用了清洁生产方法,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更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否则,特色产业发展将大打折扣。

成就西藏特色产业的主要是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和纬度位置,因此拥有很多属于人无我有的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新型能源,以及原生态纯净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是有形财富,生态环境是无形财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价值。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对于西藏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影响也是自然而然的。

依托优势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是西藏经济的发展方向。在西藏,特色工业如同特色农业,一方面体现在独具魅力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品种,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质上面;另一方面体现在采取清洁生产方法,执行生产标准化,节材减排,节能降耗,保证生产过程对环境不产生副作用,保持产品的天然品质和消费安全。西藏发展特色产业,既充分利用纯净的自然资源和精湛的民族工艺,让产品闪耀着鲜亮的感性色泽,又牢固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主动采用清洁生产方法,争取国家资金和技术支持,让生产过程与终端产品折射出绿色生产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理性光芒。

依据特色产业的资源、能源和清洁生产三个因素,着眼环境保护和特色产品品质两个侧面,谨在此呈现西藏目前发展中的六个特色产业概貌,以点带面,不求完备。

能源产业:供给清洁能源,保护生态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是满足公众能源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西藏传统能源主要来自秸秆、柴薪、畜粪、草皮等有机物质,农牧区的燃料、饲料、肥料等一向不富足,有些地方植被资源为当地居民透支取用,越是植被稀疏的地方,透支取用得越是严重;反之亦然,透支取用越是严重的地方,植被越是稀疏,让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向农牧民提供清洁能源,方便他们生产生活;用新型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步减少对植物采用,改善着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清洁可再生能源被开发利用得越是充分,柴薪替代工程就会实施得越彻底,植被资源被保护得就会越好,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就会越好。水电、太阳能、沼气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西藏得到了开发利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不断减轻农牧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负责人表示:“通过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有效保护了农牧区的植被。”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也是西藏顺应世界潮流的主动选择。目前,为了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履行相关减排承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清洁地使用常规能源,尤其是对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沼气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格外重视。我国亦如此。西藏在全国工业化进程中肩负着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和清洁常规能源,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

西藏在藏西北、藏北、藏东北,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其他地区综合开发利用沼气能。比如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利用被动式太阳房技术,建设太阳能阳光房,累计推广太阳能灶39.5万台,被动式太阳房约40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约300万平方米。风光互补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20千瓦,在偏僻无电地区建设光伏电站212座。这就有效控制了西藏区域温室气体排放。

除了满足区内用电外,西藏水电外送容量可达9500万千瓦,外送电量4500亿千瓦时。如果实现外送目标,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1.5亿吨,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约2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约75万吨,减少烟尘年排放量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亿吨。因此,实现“藏电外送”的环境效益十分可观,可以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能源结构和产业规划。西藏可再生能源丰富,主要有水力、太阳光热、地热、风力,以及林木和畜粪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相对匮乏,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水能理论蕴藏量2.1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4亿千瓦,分占全国总量的29%、24.5%,均居首位;太阳能位居全国之冠,大部分地区年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年辐射量在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地热发电潜力80万千瓦;年风能资源储量930亿千瓦时;柴薪资源理论产出量480万吨标准煤;煤炭探明保有储量约5000万吨,石油、天然气资源尚待查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目前仍以水电和燃气电为主,但是新型能源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西藏的能源产业,坚持开发利用区内能源资源与输入区外能源资源并举,以水电为主,油、气和其他可再生资源为辅,已经形成安全、清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体系。其中,近期(2010—2012年)为解困期,缓解区内电力短缺矛盾。2010—2011年建成两台燃机电源,燃机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6万千瓦;青藏直流联网工程2012年建成运营,可以输送电力约30万千瓦;投产老虎嘴水电站,加快果多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多布水电站、阿里阿青水电站;建设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2012年全部建成投产;建设雅鲁藏布江中游加查、大古、街需等水电站项目;加快外送电源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三个条件成熟的外送电源项目。

中期(2013—2015年)为治本阶段,从根本上解决区内的用电问题,同步加快外送电源建设。满足区内用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7万千瓦,年发电量100亿千瓦时,包括藏中电网装机容量235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74万千瓦,柴油、燃气电厂装机62.7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16万千瓦,小水电装机24万千瓦,风能和地热能发电进一步发展。中部电网和阿里电网、昌都电网,“一大两小”主电网“户户通电”覆盖范围达到44个县。实现用电人口全覆盖,在部分农牧区推行电气化试点。格拉输气管道建成投产,稳步增加油、气等优质生活燃料供应,加快建设城镇供热设施。

远期(2016—2020年)为加速发展期,满足区内需求的电机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藏中地区基本形成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河段和易贡河忠玉以下河段两个水电群为主的水电,以及火电、光电、风电、输入区外优质能源相互补充的电源结构。藏电外送成为西藏战略支柱产业。格拉输油管道新线建成投产。全区主要城镇实现集中供暖。

水电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自治区人民政府参股的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成立,2010年4月原西藏自治区电力工业局及其所属西藏水电勘测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所机构改革完成,标志着西藏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电力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管理体制新格局。

西藏清洁能源产业,水电是主导。雅鲁藏布江是境内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理论蕴藏量为1.13亿千瓦,占全区理论蕴藏量的56.22%,可开发量为4837.14万千瓦,占全区可开发量80.96%。雅鲁藏布江的峡谷地形,适合建筑水坝、拦洪蓄水。

昌都地区正加快推进“西电东送”能源基地建设。它发展水电的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约389.4亿立方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西藏段水量大、水流急、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蕴藏量达4046万千瓦。至“十一五”末昌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1.7万千瓦。

小贴士

“户户通电”工程是光明工程和生态工程。2010年8月西藏偏远山村又有3.3万户农牧民第一次用上电灯。

2007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西藏自治区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工程承建单位采用电网合理延伸方式,解决了与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有供电和资产关系的32个县(区)无电户的通电问题。资金由国家定额补助80%,国家电网公司配套承担20%。2010年8月总体上完成地(市)电网“户户通电”工程,主电网覆盖范围内的乡、村、户、人通电率分别达到92%、91%、92%、92%,基本实现了大电网覆盖下32个县(区)的户户通电目标。

“你们不能走呀,别的村通电了,我们村还没有电哪!”在“户户通电”工程施工现场,经常有农牧户拉住施工人员的手央求道。

有的村落和牧民点因为规划和搬迁问题,暂未被纳入“户户通电”项目。然而,看着乡亲们期望的眼神,电网公司干部员工没有二话,临时申请投资、追加施工任务,给无电的村落和牧民点架线接电。当雄县原定的通电户数为4144户,实际完成5234户,随机增加了1090户;昌都地区原定通电户7140户,实际完成7842户、增加了702户。临时增加的项目解决了5216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

农牧民用上了电,就以最淳朴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村里的老百姓每家炒一个菜,放在洗干净的脸盆里,让我们挨个尝。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自助餐。”施工员康耕强感动地向亲友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