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58

第58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2)

在西藏,“户户通电”工程是民心工程,同时是生态工程。如果偏远地区农牧民全面用上清洁价廉的电能,农牧民就可以告别把秸秆、柴薪、畜粪和草皮作为能源的传统生活方式,实现秸秆、草木和畜粪还农田、还草地,改善农田和牧场的生态环境,保护树木和灌丛。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换句话说,“户户通电”工程延伸到了哪里,相当于生态保护工程就实施到了哪里。农牧区柴薪替代工程,最终依靠“户户通电”工程来实现。

“三江办”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昌都积极配合中国华电、华能、大唐等集团公司,做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工作,完成249亿元专项投资、建设“三江”流域若干个骨干电源点,到“十二五”末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预计到“十三五”末投入运营的超过5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基本建成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

老虎嘴水电站2011年4月正式落闸蓄水,标志着西藏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能发电机组启动,实现了并网发电,大大缓解藏中电网的缺电现状。该电站位于藏东南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巴河干流上,电站装机容量102兆瓦、总库容9560万立方米。它是西藏电力系统全部联网控制性工程,机组单机容量达3.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0.2万千瓦,建成后每天将有250万到260万度电输送给拉萨,实现林芝电网与藏中电网并网,增加两地供电能力。

另外,拉萨燃机电厂并网发电。为了缓解藏中地区冬春季节电力供需矛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决定,由华润电力公司无偿援助,在拉萨建设9E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2010年9月,华润电力公司正式开工建设。仅用99天就实现了单循环发电,277天实现了项目联合循环并网发电。这个18万千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是世界上首次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建设的项目,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相当于2009年西藏全区用电量的30%。

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产业高水平发展。高海拔地区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西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这类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20世纪80—90年代,新型能源开发利用成为西藏对外开放的窗口,太阳能、风能被开发用于发电;地热资源开发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羊八井地热电站的装机容量由最初的320千瓦试验机组发展到目前的2.518万千瓦。《西藏羊八井地热湿蒸汽发电》《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工程技术》《西藏安多100千伏光伏电站工程》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部级或者自治区级科技奖。

太阳能发电量居全国首位。西藏太阳能资源优势明显,海拔高而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光能丰富,太阳年总辐射值达到140—200千卡/平方厘米,是东部沿海地区的2倍以上,接近世界最大值(稍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

拉萨太阳能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所认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素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市,光照程度居世界第二,年平均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总量全国最大,在发展太阳能发电及新型能源利用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西藏太阳能研发和利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光热为主。1990年国家在本区实施“科学之光计划”“西藏阿里光电计划”“送电到乡”等阳光工程,促进了太阳能产业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西藏大力推进了“金太阳科技工程”,推广太阳灶39.5万台,太阳灶年增幅超过10%;太阳能集中供暖达到1万平方米,风光互补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220千瓦,全区约有20万农牧民家庭依靠光伏发电装上了电灯;建立了县级独立光伏电站7座、乡级光伏发电站和风光互补发电站300余座,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风光互补电源约10万套。

目前在拉萨,随处可见居民房顶上成片成片的太阳能热水器,居民区和单位院内居民门前摆放着聚光式太阳灶。拉萨街头的护栏灯,在顶端安装有太阳能聚光板,夜间发光,环保节能。走在当热西路上,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的路灯成为一道街景。西藏已经成为我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的省份之一,是全国太阳能发电量最大的省份。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能源局为西藏安排了3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建设配额。前期规划已经上报国家能源局。西藏计划建立国家级太阳能利用研究和示范基地,探索小型太阳能发电和大型太阳能电站建设模式,逐步扩大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发电装机容量。同时,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开始与太阳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江苏省相关企业,就西藏太阳能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沟通交流。

双湖特别区和羊八井各自建起西藏最大风光互补发电站。风光互补发电装置是风能、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设备。风光互补发电装置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采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方阵组成的一个发电系统,夜间和阴雨天无阳光时由风能发电,晴天则由太阳能发电,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两者同时发挥作用,有效提高整个系统发电的稳定性。该套装置由太阳能发电板、风力发电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交流直流负载等部分组成,是集多种能源发电技术和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发电系统。

比如风光互补路灯工作原理,是利用自然风作为动力,风轮吸收风的能量,带动风力发电机旋转,把风能转变为电能,经过控制器的整流、稳压作用,把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向蓄电池组充电并储存电能;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直流电,供负载(这里指路灯)使用或者贮存于蓄电池内备用。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路灯中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把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或者送至蓄电池中存储起来。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入能量极不稳定,所以一般需要配置蓄电池系统才能工作。

目前,西藏最大的风光互补发电站在那曲地区建成运行。那曲地区海拔高,年均大风天数达到180天,最大风力可达8级以上,有效日照时数达到2700个小时,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该地农牧民居住较为零散,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可以根据用户的用电负荷和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容量的合理配置,既可保证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又可降低发电系统的造价。

那曲实施了金太阳科技项目和风光互补能源工程,太阳能小型户用照明系统给很多不通电的地方带来了光明。2000年那曲地区那曲县古露镇修建第一个风光互补发电站,至今共有风光互补发电站7座,可以提供5000户农牧民的生活用电量。“十二五”期间那曲计划建立双湖、班戈、申扎3个1000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在那曲火车站附近再建一个20万千瓦的风光互补电站,与藏中电网并网。

2011年5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自治区科技厅组织、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与美国远东博力风力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即“独立运行中小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合作项目”,在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完成建设。

该风光互补发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为100KWp,首次采用数据采集、数据监控、数据显示系统计量和发电显示系统装置,单台风力发电机功率为10千瓦。这是迄今为止西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超过18万千瓦时,若以燃煤火力发电来计算节能减排效益,每年就节省煤炭67.68吨。电站的建设使用,解决了双湖特别区政府机关、学校和城镇居民共640户、3092人的用电问题,为区内应用风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例。

2012年5月羊八井20兆瓦光伏电站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西藏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龙源西藏羊八井太阳能光伏电站,是西藏开工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是本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工程。20兆瓦光伏电站是羊八井太阳能光伏电站二期项目,总投资4.5亿元,首年上网发电量为3778万千瓦时。项目充分利用了羊八井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每年可以提供清洁能源超过37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6万吨,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当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自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高网型光伏发电累计安装量达到9万兆,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71.6兆瓦的12.57%,约占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70兆瓦的13%,居全国之首。

地热资源全国首富。西藏“三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构造带、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和那曲至尼木断裂带,均为地热活动的最有利地区,已经发现温泉、沸泉、间歇喷泉、热水河、放热地面等各种行迹的地热显示区超过600处,估算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大卡,相当于标准煤约240万吨/年所释放的热量。

除了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目前,我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之外,最近自治区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透露,当雄县境内的另一处高温地热资源,即羊易地热田开发进入议程。经现场反复勘察发现,羊易地热是高品质地热,水质好、杂质少;水温高,温度高于150℃的高温热储区面积1.6平方公里,最高温度达到207.16℃,温度在90℃到150℃的中温热储面积3.23平方公里,温度在25℃到90℃的低温热储区5.9平方公里;压力大,热流体长期放喷不结垢,单井热流体产量高。热能资源前景具有建立30兆瓦电站的条件,超过羊八井地热电站25.18兆瓦的装机容量。羊易地热电站建成后,对藏中电网的电量进行有效补充,直接向周围的矿业基地提供电力。羊易地热还可以进行旅游、洗浴等综合开发,产生多项效益。

沼气工程好处多,农家分享好生活。限于条件,丰富的水力、太阳光照、大风等天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依然偏低,不少农牧区依靠秸秆、薪柴、畜粪、草皮做燃料的生活方式没有被彻底改变,影响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沼气势在必行。2006年国家安排资金1900万元,在拉萨、林芝、昌都、山南和日喀则5市(地)12个县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经过5—6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高原地区的沼气生产模式,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区在“十一五”时期约有15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

项目区依据自然条件和生活需要,创造性提出了“沼气+塑料大棚”的沼气开发模式。搭建塑料大棚成为沼气生产技术上的突破。通过塑料大棚增温,充分发挥了地势高、光照强的优势,克服了低温的劣势,促进沼渣、沼液的发酵,提高了沼气工程的产气率和使用率。有的把沼气池与蔬菜大棚和厕所连成一体,厕所粪便成为原料,沼气用作能源,沼气渣用作棚菜肥料。

根据家庭人口和沼气用量设计沼气池大小,可以节省许多开支。据测算,一座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以实现年产沼气385立方米,可以解决3—5口之家一年80%的生活用能,每户每年节约生活用柴2500公斤,或者节约液化气10罐左右;沼肥顶替部分化肥,节约了购买农资开支。

在沼气工程实施过程中,沼气池建设得到改进,政府推动、公司示范推广新型沼气池。2011年5月深圳一家公司提供一种新型全玻璃钢的沼气池,由自治区农牧厅在拉萨市郊做试点。全玻璃钢户用沼气池克服了传统沼气池在建设和运行中的局限性,能适应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建池需要,一年四季可以全天候建池,安装简便,节省建材,解决了高原地区建沼气池难的问题。另外,这种新型户用沼气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各种指标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比水泥建造的沼气池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是质量轻,运输方便,质量可靠,耐腐蚀,抗老化,使用寿命长。

为了保证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及其建成后安全使用,自治区政府根据国家有关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制订了《农村沼气验收管理办法》和《西藏户用沼气实用技术手册》。据此,工程主管部门在沼气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队伍进行严格审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相关的沼气灶具、管线等设备在农业部公布的中标企业集中选购。

鉴于沼气生产技术高、当地技工缺乏,农牧民文化知识不足的实际,拉萨市加强沼气技术指导工作,引进内地技术员帮助当地农牧户建设和维护沼气安全生产体系,以及塑料大棚绿色蔬菜的种植和管理。在林芝地区,林芝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建立沼气管护员制度,每个沼气村设一个管护员,负责建池户的技术指导和沼气生产、使用部件的维修;林芝县八一镇农牧区综合服务站开始提供以农村户用沼气工程为主,附带人畜饮水、农机维修、兽医、农资、电视维修、电焊等8项有偿服务,制订了便民服务卡。目前,国家已经批复西藏建设沼气服务网点45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