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18

第18章 绿色文化时代来临了(14)

4月18日,卫生部明令禁止婴幼儿配方食品添加牛初乳。牛初乳是健康奶牛产犊后七日内的乳。国际上许多国家未把牛初乳列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可添加物质。卫生部表示,以牛初乳为原料生产乳制品的,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普通食品中添加牛初乳为原料的乳制品,应该按照相关食品标准执行。但是,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

2012年10月23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中央文明办、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道德诚信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围绕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热点问题,抓紧抓好以下工作。

1.在继续强化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和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的同时,抓紧完善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在贷款融资、差别利率、金融服务和食品从业者社会管理方面形成有力的外部约束。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和丧德失信行为的民事赔偿力度。3.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评选考核中的比重,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4.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障奖励资金,加大奖金兑现力度并确保兑现及时、便捷,做好对举报人的保护工作。5.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领域道德诚信模范评选表彰与宣传活动,发掘基层食品从业者的典型代表和感人事迹。6.通过建立与落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夯实食品安全领域道德诚信内在基础,推动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损”,“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利益导向,以及“明信知耻、惩恶扬善”的道德风气,为合格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国家相关部门贯彻国务院食安委第五次会议精神,共同编织覆盖广、针对性强的执法监管网络,筑牢节日消费的安全防线。

1月23日,国务院食安委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李克强副总理主持,王岐山等出席。

李克强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大局”。目前食品监管领域仍然存在职能交叉或者职责不清,既有重复监管也有监管盲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监管必须“环环有监管、守土必有责”,切实做到“无缝对接”。他要求,春节期间各地各部门要精心组织执法检查,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确保让群众吃得放心,消费安全。

会议明确了2013年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深化专项整治,抓牛鼻子、啃硬骨头,对问题绝不捂、更不绕,坚决取缔“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二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斩断非法利益链,让“潜规则”失效,让不良生产经营者付出高昂代价,对食品安全领域犯罪、腐败、渎职等坚决依法依规严惩。三是加快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力量配置、资金投入都要向基层倾斜。四是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要及时客观准确发布信息,做到科学防范、公开透明,确保食品安全事故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

随后,国务院食安办、农业部、工商总局等部门,依据国务院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各自发出“通知”,部署“双节”期间食品监管工作及纪律要求。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十二五”规划。据2012年1月12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公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保证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增强对食品市场的信心。《规划》在确定到2015年我国食品行业一系列量化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强化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等要求。

《规划》要求,依照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需要,配备适用的检验检测设备,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相关部门检(监)测能力建设,支持食品安全检验设备自主化,推进我国检验设备产业化发展;配备与培训符合要求的检测专业人员,保障各监管部门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机构的检测设备维护和人员培训等经费。

《规划》要求,严格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项目核准有关规定,加强对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茶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等行业外资准入管理;做好外资并购境内重要农产品企业安全审查工作。依法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食品产业安全。

《规划》要求,食品工业把“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作为发展方向,强化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提高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倡导适度加工,改变片面追求“精、深”加工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保护食品的有效营养成分,引导公众健康消费。

小贴士

1.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添加物。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法规委员会对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有意识地一般以少量添加于食品,以改善食品外观、风味和组织结构或者储存性质的非营养物质。按照这个定义,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食品强化剂不应该包括在食品添加剂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把我国对食品添加剂概念界定为: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了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商品分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35个大类,含添加剂的食品达万种以上。其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2400多种,制定了国家或者行业质量标准的有364种,主要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其他等23类。

食品添加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一般不单纯作为食品来食用;二是有人工合成的物质,也有天然物质;三是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了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非食用添加物,是指不能作为食物饮品供人食用的自然物质或者人造物质,比如三聚氰胺、丹顶红等化工原料。

2.人体每天可能摄入多少食品添加物?每天购买的食品里普遍而大量含有食品添加剂,比如泡菜里有着色剂、果冻里有防腐剂,一支雪糕含16种食品添加剂,一袋方便面中有18种……近九成的食品含有添加剂,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约有2000种。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

尤其是,儿童食品里有海量的添加剂。有媒体披露,以好丽友的零食为例,4种零食就含有20多种添加剂,其中一款茶汁番茄味的薯片,光配料就达二十多种,食品添加剂列出了阿斯巴甜、二氧化硅等10多种。专家说,在一般情况下,儿童食品里面的添加剂远比普通食品多,“如果集中吃零食,会让孩子摄入过多的添加剂,这可能会让孩子的身体承受不起。”

儿童食品中如果含有非法添加物,那么儿童食品的安全隐患就更让人警觉。早在60多年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弗兰西斯·雷博士就警告说:“由于化学物质混入食物,今天的孩子们中间可能正在引发癌症……我们难以想象在一两代时间内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有专家建议,食品添加剂使用应遵照“减量”法则,添加剂最好采用天然食材。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赵霖教授介绍说: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科学、合理应用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这项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十分慎重;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也是良心工程。使用添加剂要本着“减法”原则,可加可不加的尽量不加,不得不添加的应尽量少添加。食品添加剂行业应该从发展化学品为主转向以天然品为主,走生态之路。

《规划》还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知识和健康消费模式的宣传、普及,加强中小学食品营养科普教育,树立全社会健康消费意识,引导合理饮食,促进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扭转畸形的、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消费行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盈利的时候不要忘记社会责任,不可以迎合、制造某些消费群体的畸形、奢华的消费要求。

《规划》指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一方面,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和对实用技术成果应用的期待,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有时候来不及筛选就被运用于食品行业,社会转型期间涌现出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市场上存在的某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系数。另一方面,随着农残检测技术和医学的进步,对抗生素、非法添加物等物质危害性的深入研究,影响食品质量安全各类隐患不断

被揭示出来,执法队伍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能力的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方式的改进,公众有理由对未来的食品市场充满信心。

透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后的复杂背景

2011年5月,公安部相关领导把此时国内市场形势概括为:“无处不假,无货不假。”央视新闻联播2012年7月31日播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发布会表示,从审判实践的情况看,近年来危害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案件收结案数大幅上升,2012年上半年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案的收案数比2011年全年的收案数高出69.88﹪,结案数高出41.86﹪;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收结案数接近2011年全年水平。2012年12月,求是杂志社下属的《小康》杂志发布“2012年中国综合小康指数”,列出公众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高居榜首。民调显示:2012年居民感觉最不安全的社会问题是:食品药品安全。

近年来,我国市场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原因何在?至少存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这是资本逻辑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背面。资本逻辑,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在其主导的经济活动中总是力图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资本逻辑犹如一匹野马,自由市场就是跑马场。物质生产的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企业集团和商家都是逐利的,经营理念是让投资获得最高利润,“一本万利”是至高梦想。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竞争中争得有利地位,经营者压低活劳动成本,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无偿使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直排工业“三废”,无偿占用人类共有的空间环境,并在生产中不惜偷工减料,在销售中以次充好。

近代西方工业化的结果是:社会财富日益聚集到企业集团和商家等少数人手里,多数普通公众生活贫困,生存艰难,公众出现了分层,社会出现了不公,这种现象被一些民主学者称为“财富是分等级的”;企业集团、商家等有产阶层,在经营中彼此之间都要承担所谓的“风险”,即市场规律让利润在他们之中分配比例会有所不同。但是,普通公众要与他们一道承担着“公共风险”,即自然遗产被透支,日趋枯竭,生存环境被破坏,质量下降,自然生态系统衰退,社会生产难以为继,对人类生存构成了威胁,此所谓“烟雾是民主的”。社会公众不能共享发展成果,却必须一同承担因为不恰当发展而带来的风险。

反思400年西方工业化历史,资本逻辑驱动的社会生产,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以及其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企业集团和商家无意中造成的,同时让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追求私利最大化而滥用先进技术成果,造成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芸芸众生提供了问题商品的倾销市场。这种社会悲剧现象,即使在后起的工业化强国美国,也没能避免。比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大面积恶化问题,曾经成为美国公众忧虑的社会问题。有些西方学者联系着全球生态危机形势,尖锐地批判西方工业化,认为资本逻辑驱动的工业化把人类社会带进了“风险社会”,全球公众一同生活在工业文明的“火山口上”。人需要生活在一定物质环境之中,时刻与特定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着交换,所以环境质量问题,或许比某个问题商品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只是直接影响人的环境因子,尚未被纳入所谓的食品药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