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在绘画和雕塑方面,丝毫也不逊色于同时期的其他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玛雅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多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有少量绘制在陶器和古抄本上。除玛雅文化钟情的“玛雅蓝”外,玛雅的绘画艺术还使用了很多其他颜色,绘画手法以写实为主,绘画的工具由鸟羽和兽毛制作而成。在雕刻方面,材料多样,有石刻、木刻、贝雕、玉雕、骨雕和泥塑等。
考古人员在中美洲玛雅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器物,这些器物造型美观、绘图精妙,堪称艺术珍品。玛雅人制作的陶器种类,有饮食器物、乐器、祭祀器物及殉葬用的冥器。玛雅文化早期的陶器大都是露天烧制,比较粗笨厚重,以黑陶为主,饰纹也很简朴。但是,当玛雅文化发展到了古典时期,制陶技术已经达到鼎盛,烧制的陶器造型精美、花纹艳丽。玛雅文化后古典期早期,在中美洲危地马拉出现了铅釉陶制造中心,以高温在密封的窑里烧制陶器,陶土表面有了一层釉。后古典期晚期,烧制的陶器绘有该时期特有的色彩绚丽的“玛雅蓝”,颜色更为丰富。
玛雅人信仰多神教。多神教的体制、仪式与组织都已经相当完备,并有复杂的神学理论。他们崇拜自然神,比如玛雅人宗教中最重要的神——天神伊察姆纳。除了天神之外,他们还崇拜雨神恰克、玉米神龙姆卡什、羽蛇神库库尔坎、战神和风神乌拉坎等。
玛雅人十分崇信太阳神,他们认为羽蛇神库库尔坎是太阳神的化身。他们专门为太阳神修建了一座神庙,即库库尔坎神庙。在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蛇,身上带着羽毛,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却藏在阶梯的断面上,只有在每年春分和秋分的下午,太阳冉冉西坠,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渐次分明,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交织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似飞似腾。这种融天文知识、物理知识、建筑知识于一体所造成的艺术幻觉,即使现代人仿制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
玛雅人的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其精确程度就是现代人也会惊讶不已。从玛雅的建筑金字塔中就可以看出来。玛雅各个城邦金字塔的塔基呈四方形,共分9层,由下而上层层堆叠逐渐缩小,就像一个精致而又硕大无比的蛋糕。塔的四面共有91级台阶,直达塔顶。四面共364级,再加上塔顶平台,不多不少共365级,这正好是一年的天数。九层塔座的阶梯又分为18个部分,这又正好是玛雅历一年的月数。
玛雅人创造了美洲最伟大的文明成果,让世界震惊。然而,也留下了一个至今无法得到解答的谜题。那就是,如此辉煌的玛雅文化,为什么在10世纪初期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衰落了,只留下让人无法解释的文明遗迹。
11世纪后期,从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尔特克人与文明没落后的玛雅人一起,在尤卡坦半岛北部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复兴玛雅辉煌的文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以前的全盛时期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再到后来,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后,玛雅文明更是一蹶不振了。
如日中天的玛雅文明,为何一夜之间突然没落?中外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到底是火山爆发?地震?飓风?瘟疫?还是农民起义?内战频仍?外敌入侵?商路转移?众说纷纭……近年来,又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推测被提出。
2007年1月,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的科学人员运用先进的仪器,经过严谨、科学的调查后得出结论,是该地区气候变化,引起严重的干旱,以及干旱之后随之而来的饥荒,导致了玛雅文明的没落。他们认为,玛雅文明所在地气候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有着密切联系。当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太平洋东部水域的温度会明显上升,导致正常的大气环流受到大规模破坏,使那些传统上湿润温暖的地区陷入持续的干旱。
时隔几个月,在2007年4月,科学家又撰文称,通过对遗留下来的玛雅人木乃伊进行医学检查,结果证明很多玛雅城市莫名其妙地衰落下去的原因,很可能和疾病有关,科学家指出特别是花柳病的蔓延带来了令人瞠目的后果。当年,正是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为了报复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把梅毒传给了入侵者,并使之传入欧洲大陆。这种新型的疾病和几世纪前横行欧洲的黑死病一样,把恐慌带给了欧洲。
考古学家们通过考古发掘发观,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不假,但是,他们也有许多让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自惩习俗。比如极为严重的吸毒行为,而且通过肛门使用毒品。玛雅上层人物经常在身体的各个部分钻孔取血,甚至包括生殖器,以此来祭祀神灵,表达自己的虔诚。与此同时,他们几乎不食肉类,在后期出土的玛雅人尸骨中明显地缺少蛋白质,这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十分低下,病死就在所难免了。
不过,尽管这些新观点丰富了人们对玛雅文明没落的解释,但要拿出足以让人信服的证据,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或许,玛雅文明在褪尽繁华之后,留给后人的根本就只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突厥人为什么以狼为图腾?
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即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图腾崇拜是原始人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而进行崇拜的行为。人们相信图腾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这便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的图腾崇拜。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图腾,并禁止伤害它们。古代的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通常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这些作为氏族标记和徽章的图腾形象均被认为具有某种灵性或神秘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壮大。
但凡被当作图腾的动物,都与当时原始人类的现实经济生活,尤其是渔猎活动有关,其中,最大量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鹿、牛、羊、鱼及某一些鸟等,人们举行一定的图腾仪式,祈求它们的大量繁殖。
一些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益的动物,或是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威胁的动物,如狮、虎、熊、鳄等,特别是狼,同样被奉为图腾。
狼这种动物,历来不被汉民族、汉文化所接受。汉文化中用“外貌丑陋,生性贪婪,凶残”等字眼来形容它们。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无论中外,在一些古代民族中,狼的形象则大大不同,它们被描述成富有爱心、抚育人类幼儿的善良动物,有的民族甚至将它们视为祖先而加以顶礼膜拜,突厥人将狼作为部落的图腾就是一例。
突厥人发迹的地方,大约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上游。公元5世纪,该地区的强国柔然不断压迫突厥人,迫于压力,突厥人不得不迁至今中国新疆的阿尔泰山南部。公元6世纪,突厥人开始强大起来,一雪前耻,灭掉柔然,之后征服中亚,其领土东起蒙古高原,西抵波斯帝国边境。
11世纪到13世纪,东、西突厥中的西突厥两支部落,塞尔柱与奥斯曼先后带领族人迁移到西亚,经过东征西战,分别建立庞大的塞尔柱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突厥人行军打仗时,军旗上就绘有金色狼头,号称狼旗。
突厥以狼为部落的图腾,所以突厥人的酋长在牙帐前竖立绘有狼头的旗帜,“示不忘本”,后世突厥汗国可汗的大旗上亦绘制金狼头,可汗有叫“附离”者,侍卫也称“附离”,附离即突厥语之“bori”,汉语意为狼。
突厥族为什么以狼为图腾?难道仅仅出于原始牧人们对于狼的畏惧心理,或是希望狼发善心并祈求狼的庇护?原因恐怕并非如此,提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就不得不说一下突厥族的始祖,追溯一下突厥族的血缘来历。了解了突厥族的祖先,就明白了突厥族为什么会以狼作为部落的图腾。
在第一个传说中,突厥人的祖先原来生活在匈奴北部,阿谤步是部落的首领,阿谤步有兄弟17人,其中一个兄弟叫伊质·泥师都,是母狼生的。部落首领阿谤步等人性情愚笨,部落渐渐地败落下去。而母狼所生的伊质·泥师都由于感受到特别的灵气,能呼风唤雨、宛如天神。他娶了两个妻子,分别是夏神与冬神的女儿。有一个妻子一胎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比其他几个儿子更关心部落百姓的疾苦,经常周济族人,大家经过选举一致奉其为君主,改国号为突厥。
第二个传说就是《周书·卷五十·突厥传》中记载的,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别种,姓阿史那氏。在部落征伐战中,一个匈奴部落被邻国打败,部落族人被杀戮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年方十岁的小男孩。追杀的士兵见他年纪太小,不忍心杀他,但是,为了防止他复仇,就砍掉他的双足,把他扔在荒郊野外。有一条母狼救了他,用肉喂养这个男孩,男孩长大后,与母狼结合,母狼怀了他的孩子。后来,母狼生下十个男孩。他们长大后,在外面娶妻成家,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氏即其一。
第三个传说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其中卷四记载,突厥的祖先是海神“射摩舍利”,居住在一个叫“阿史德窟”的地方。他和一位女海神相恋,女海神每天傍晚用白鹿引领“射摩舍利”入海同居,待到天明时才送他回去,如此生活了几十年。一天,“射摩舍利”的部落要举行大型围猎,女海神便对射摩舍利说,明天狩猎时,在阿史德窟中将有白鹿跃出,你若射中它,便能与我长久往来,若不能射中,我们俩的缘分就算完了。次日会猎,阿史德窟中果然有金角白鹿出现,射摩舍利命左右将鹿团团围住。鹿左冲右突,最后被射摩舍利的部下杀死。射摩舍利大怒,杀死了部下,但射摩舍利与女海神的情缘却永远地断绝了。依此传说来看,与突厥人射摩舍利婚配的女海神应该是出自以鹿为图腾的部落,狼与鹿的结合,蒙古民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这揭示出游牧文化的某种共同性。
这三个传说,内容虽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狼是突厥人的祖先。了解了突厥族的传说,我们也就明白了突厥族为什么会以狼作为部落的图腾了。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个人可谓大名鼎鼎,他就是《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横穿亚洲大陆来到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又名《寰宇记》记载了他在中国的经历,首次向西方人展现了中国的繁华富饶,享有“世界第一奇书”的美誉。
然而,却有人公然质疑,认为马可·波罗从来没到过中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马可·波罗不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执笔作者。《马可·波罗游记》并不是马可·波罗本人撰写的,至少不是由他独自完成的——这部书是由马可·波罗讲述,由名叫罗斯蒂开洛的人笔录,两个人合作完成的,为了“哗众取宠”,该书到底经过了两个人多少“艺术加工”,我们则无从得知。
其次,马可·波罗在吹牛。其实,早在1298年该书诞生之日,就已经有人提出了怀疑。一些人将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描写的令人震惊的东方景象称为“天方夜谭”,甚至有人在马可·波罗临终前还劝说他放弃自己在书中所说的谎言。对此,马可·波罗的回答是:“我说的还不及我所见到的一半!”
马可·波罗生前有一个外号叫“百万马可”,言外之意是说他善吹牛皮,这可能与以他名字命名的那部游记有关。
尽管马可本人一再声称他讲的都是亲眼所见,仍有许多人对他的“游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最初,马可的“老乡”对马可本人及其游记的怀疑只是感性上的,他们认为“百万马可”的话当不得真。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这种怀疑开始走向理性化。1982年,英国人克雷格·克鲁纳斯在英国《泰晤士报·中国增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探险家的足迹》的文章,声称:“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该文于同年7月翻译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没有》刊登在《编译参考》上。文章提出了4个疑问:(1)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没有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马可·波罗的史料。(2)《马可·波罗游记》中很多地方充满着可疑的统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搞得灰蒙蒙的。(3)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在书中都没有提到。(4)《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其原因很可能是:游记不过是在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的基础上“写”成的。
克鲁纳斯提出的这4点疑问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克雷格·克鲁纳斯由此认为,马可·波罗及其游记长期以来受到的重视、享有的名誉不过是建立在假象之上,“马可·波罗和罗斯蒂开洛合作的这场‘幻想之旅’应该说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幻想之旅’了”。罗斯蒂开洛在狱中将马可·波罗口述的东方经历整理成书,可以说是游记的另一作者。在克鲁纳斯看来,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所谓游记不过是两个幻想家合作的骗局罢了。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证据”证明马可本人确实来过中国,这个“证据”就是书中大加渲染的“襄阳献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