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11

第11章 独尊儒术,千古流传(5)

王夫之出生于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在岳麓书院求学,抱有济世救民的信念。明朝灭亡后,他在衡阳起兵抗清,阻止清军南下,失败后退到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担任官职,因为反对大官僚王化澄,差一点就被抓进监狱,后来又到桂林依附瞿式耜,瞿式耜被击败后,王夫之就辗转潜伏于深山之中,后来回到家乡潜心治学,一直坚持了四十年,直到去世都没有剃发,始终忠于明王朝。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研究,尤其精于文学、史学、经学,他在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气”是客观实体,“理”是客观规律。他在历史和政治方面的思想主张,都集中在《读通鉴论》和《宋论》两本书中。

1.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2.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强也。天欲开之,机成之,圣人不作,则假手于时君乃智力之士以启其渐。

——王夫之

顾炎武: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苏州人。明末复社成员,早年时接受养母的忠义教育,平时特立独行又非常耿直,学习时坚持经世致用。他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猛烈抨击八股文,指出八股文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的身心,27岁时断然放弃科举,开始遍览全书,撰写《天下郡国利弊书》和《肇域志》,后来通过捐纳成为国子监的监生。

清军入关后,他参加了南明弘光小朝廷,希望能够力挽狂澜。他满腔热忱,积极为南明政府出谋划策。无奈南明朝廷已经腐败透顶,在军事上又一败再败,在危亡之际顾炎武毅然投笔从戎,可惜势单力薄又被清军打败,无奈只好逃回昆山,随即率领义军死守昆山,结果昆山最终被清军攻破,有四万多人死难,顾炎武的朋友和弟弟都被杀死,生母被清军砍断胳膊,只有顾炎武一人侥幸得免。常熟陷落后,顾炎武的养母绝食殉国,她临终前嘱咐顾炎武:“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顾炎武安葬养母后,又参加了隆武朝廷,进行了很多反清活动。他奔走各股抗清力量之间进行联络,打算伺机而动,可是事情的发展却让顾炎武失望,隆武政权也被清军消灭了。但是顾炎武并未就此放弃,还是积极地参与抗清斗争。

1655年,他回到昆山,很快就遭受了牢狱之灾。当时只有已经投靠清朝的钱谦益可以救他,但是钱谦益却要顾炎武认他做老师才肯出手,顾炎武的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就私自替他拜钱谦益为师。结果顾炎武出狱后得知了这件事,就广发告示,向大家说明自己并没有拜钱谦益为师。

随后,顾炎武又遭到刺客袭击,但幸好没有大碍,之后他北上联络抗清志士,寻找机会反清复明。他在北方游学十余年,始终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

顾炎武学问渊博,是清朝的“开国儒师”和“清学的开山始祖”,是经学、史学、音韵学、小学、金石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他坚持学以致用,反对程朱理学,大胆怀疑君权,具有民主启蒙思想,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康熙十七年,开博学鸿儒科,顾炎武以死拒荐。康熙十八年清政府要修明史,再次请顾炎武出山,他还是以死拒之。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病卒,享年七十岁。

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5.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州,人称梨州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的父亲是东林党人,被魏忠贤弹劾下狱折磨致死。崇祯元年,魏忠贤被逐,19岁的他到北京为父伸冤,结果父亲被平反,他用铁锥当众刺伤仇人,为父报仇,被崇祯皇帝称为“忠臣孤子”。

归乡后参加复社,明亡后参加南明朝廷,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抗清,几经转折终归失败,后归家隐居,又被清政府通缉。顺治十年后开始着书讲学,着成《明夷待访录》与《明儒学案》等书,后来又三次拒绝清朝政府的聘请,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享年85岁。

黄宗羲学问渊博,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教出了很多着名的弟子,如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

1.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2.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3.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4.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6.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7.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8.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9.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黄宗羲

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君主是人民的敌人,是“独夫”,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彻底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限制君主的权利。他所说的学校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治上的缺失,向天下人公布天子所犯错误的职能。提出要用国家的法律取代天子一个人的法律,从而实现以法治国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用“众治”代替“独治”、扩大郡县守令的职权的主张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倡导均田和“工商皆本”。黄宗羲以恢复西周的井田制为口号,提出要将国家的耕地平均分配给百姓的主张,王夫之和顾炎武也都反对土地兼并,主张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和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抗衡,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愿望和要求。

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王夫之驳斥了宋明理学“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理学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给摆正了。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

反对明朝末年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顾炎武认为治学就是为治理国家,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的新途径,是考据学派的宗师。王夫之和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救世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