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10

第10章 独尊儒术,千古流传(4)

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

不拘一格,特立独行——王艮和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诞生于明朝中后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思想启蒙学派,它积极发扬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引导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受业于王阳明的王艮,他是江苏泰州人,所以他所创立的学派就叫泰州学派。泰州学派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赵贞吉、李贽、徐阶等人。这些人的身份相差很大,有朝廷的高级官员,有游侠。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徐阶和李贽,徐阶是明世宗、明穆宗时的内阁首辅,曾经斗倒了严嵩;李贽是晚明的“思想异端”,他是封建社会思想解放的先锋。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本名银,老师王阳明为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王艮家世代都是“灶丁”,他七岁的时候开始在乡里的私塾读书,十一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回家,和父兄一起烧盐,十九岁时拜谒孔庙,受到启发,认为普通人和圣人都一样是人,可以通过学习达到圣人的境界。于是他开始刻苦研读儒家经典,他在自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耻下问,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古人的见解,注重个人的心得体会。

38岁时,王艮来到江西拜王阳明为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王阳明发生争论。他并不拘泥于王阳明的学说,常常能自出新意,创立了“淮南格物说”。他强调“身”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嘉靖二年的时候,王艮北上入京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王阳明听说之后非常生气,认为王艮已经背叛了自己的学说,就要想办法把王艮召回来,对他进行制裁。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王艮的学说已经流传四方。嘉靖五年,王艮在台州安定书院讲学,宣传“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拥有了大量的追随者。

王艮一生布衣,拒绝入仕,坚持以讲学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被朝廷指为“异端”。嘉靖十八年,57岁的他病魔缠身,第二年冬天他在病重弥留之际对儿子王襞说:“汝知学,吾复何忧!”不久病逝。

王艮一生尊师重道,对老师王阳明非常恭敬。王阳明去世后,他亲自带领同学一起安排办理阳明先生的丧事,并殷勤照料王阳明的后人。

王艮平时特立独行,为了扩大影响他曾经贴出“招生广告”,王艮的门徒以平民居多,但是也有很多着名学者和朝廷官员。他不相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王艮一生的着述很少,注重口传心授,让不识字的百姓都能明白自己的学说。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百姓日用即道”,专注于“百姓日用之学”。这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这是一个进步的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王艮认为“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任何事都是“道”,百姓们可以掌握、可以学会,他还认为圣人和百姓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圣人。

“格物说”。王艮认为“格物”就必须先“正己”,此身才是根本所在,正人必须先正己。他还认为每个人都要正身,皇帝和百姓都一样,是没有差别的,充分地尊重普通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点。

“明哲保身”说。王艮主张“以身为本”,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实际上就是用以退为进、以退自保的方法来保护自己,不做无谓的牺牲。

“以孝悌为本”。他主张要真心诚意地尊重父兄,但是对父兄的错误也要抵制和纠正,不能一味地顺从。

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

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如。明代官员、文学家、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在26岁的时候中举人,担任一些地方小官,父亲病故后他回乡守制,正值倭寇进攻泉州,他带领家人日夜巡城,和泉州百姓一起抗击倭寇。此后又担任过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官职。后来他结识了泰州学派的王畿、罗汝芳、王襞(王艮之子),并且拜王襞为师,曾出任云南姚安知府,最终辞官归隐。

辞官后他带着妻子儿女到湖南黄安投靠自己的好朋友耿定理,在黄安的天台书院讲学论道,后来耿定理和他所崇拜的王畿都先后病逝,他就移居湖北麻城,将妻子儿女送回福建老家,然后独自一人在麻城读书着述近二十年,完成了《初潭集》、《焚书》等着作。在这些着作中,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他还倡导绝假还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聚众讲学抨击时政,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

万历十六年,李贽又遁入空门,但是却不受戒、不念经,他的行为对传统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引起了当地保守势力的围观。他被称为“异端”、“邪说”,从而被驱逐出境。李贽向众人表示,自己的着作是“离经叛道之作”,并毫不妥协,仍然坚持特立独行。

1593年,他又结识了湖北公安“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得到“三袁”的敬仰和赏识。1598年,72岁的李贽编订了自己的着作《藏道》,1602年,76岁的李贽被奸人陷害,抓进监狱,不久自刎而死。李贽墓地在今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处于在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变革期,思想极具前瞻性,提出了许多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先进观点,例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还有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虽然在君主专制已经达到顶峰的清朝没有多大发展,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王夫之:因为晚年在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着书讲学,所以又被称为王船山,尊称为“船山先生”。他是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着述等身,其中以《读通鉴论》与《宋论》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