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让你内心强大
17544000000017

第17章 好习惯让你内心强大(1)

好的心理习惯不仅是保持生活愉快的需要,还是维持内心平和的有利条件。勤奋的人在行动中创造未来;勤于思考的人在心灵上重塑自我;充满想象力的人在天马行空中见识广阔的世界;善待一切的人既能原谅他人,也能原谅自己。

勤于思考——未来是想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从小到大,我们从老师那里,同学那里和父母那里习得了很多习惯,也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养成了许多习惯。无论是行为上的习惯,还是心理上习惯,都将渗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习惯也会拖累终身,甚至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相比行为上的习惯,心理上的习惯影响更为严重。毕竟,心有所想,才能行有所为。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心理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养成心理上的好习惯就成为左右生活品质的重要一步。

勤于思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心理习惯。因为在人类的本性中,存有一种本能的惰性。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认同动物性的习惯,待在安逸的环境中,物质富足,生活温饱,过一种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勤于思考,则正是对这种原始生活方式的逆反。

当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之后,社会生活需要更多的发明和创造,也时刻需要新思想的迸发,而这些创新的来源,未来的走向,正是来自更多人勤于思考的结果。当年轻人每天在期盼未来,在幻想自己的美好人生时,未来并不会自动走过来,也不会在几十年后自行现身。它需要我们基于未来的思考,基于现状的行动。未来是想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当张宇从一个推销员成功晋升为老板时,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他的勤于思考。当他每天提着吸尘器样品,穿梭在富人区的别墅群时,他总是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他抬手按响客户家的门铃前,他一定会先喝一杯咖啡,擦亮自己的皮鞋,检查一下仪表是否妥当,再复习一遍专业的说辞。当自己彻底地静下心来时,他会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我该如何表现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习惯,张宇获得了非常出色的业务成绩。除了谦逊、耐心地应对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之外,他还给客户留下一种专业、亲和、有说服力的形象,最后,他推销出很多产品。

当他开始组织自己的销售团队时,培训员工的第一课也是如此。他说:“行动之前,无论是面对多么重要的目标,都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多对自己发问,我们只有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想、想、想……”可见,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哪怕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都不妨在心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然后带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将每件平凡小事背后的真理弄清楚。

曾经有一位传教的神父,当他来到一处偏僻的乡村时,他看到了村民生活的疾苦,觉得感同身受。于是,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边宣扬上帝的慈爱,一边改善当地教友的生活。

当神父看到女教友梳落的头发时,不禁和家乡的场景联系起来。在进行工业革命之后,神父的家乡开设了许多工厂。工厂中有很多女工,当她们进入车间工作时,都会带上一个发网。那是一种用真人的头发编成的网,主要为了避免女工的头发卷入机器。时间久了,发网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演变成车间女工的一种装饰品。

他想,如果让教友将这些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然后织成发网销售到家乡的工厂区,不是正好改善了当地村民的贫苦生活吗?于是,神父在传教时,都会耐心地嘱咐当地的女教友,让她们在梳头时,将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同时,他还联络了做发网生意的商人,让他们拿些生活用品,比如针线、火柴去和那些妇女交换。然后,商人再将零碎的头发进行加工,编织成发网,销售出去。

经过神父不懈的努力后,他的计划终于实现了。不仅让当地的商人赚到了钱,还帮助乡村的穷苦人家改善了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受到思想的控制,可以说,改变了一个人的思考品质,也就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和生活品质。建立强大的内心,需要勤于思考的头脑,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样需要勤于思考的头脑。我们用思考改变了自己原有想法的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问题。当然,他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天花板思考,而是亲自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去看,去听,去寻找问题。

有一段时间,公司的收益特别糟糕,马上就要进入严重亏损的阶段。克罗克开始思考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公司各个部门的经理都非常懒惰,还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不喜欢亲自投入工作中,而是靠在舒适的椅背上对下属指手画脚。

克罗克思考一阵之后,想出了改善情况的方法。他下令将所有部门经理的椅背撤掉。决定一出,公司上下一片哗然,有的人甚至认为克罗克是不是疯了。时间一久,大家才发现,这是克罗克用心良苦的决定。各个部门的经理都不再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而是深入每一家店面,和最普通的服务员一起解决现场的问题。最后,公司的经营局面大幅改观,营业额也开始急速回升。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思考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养成阅读的习惯——给心灵寻找出路

犹太人向来注重教育,尊重知识,热爱书籍。犹太人的学校曾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就是给刚入学的新生上一堂“热爱书籍”的课。

新生在第一次听课时,都会穿着新衣服进入教室。教室里,有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圣经》里的片段。老师会让学生先诵读句子,然后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除此之外,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还会发放蛋糕、苹果和核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最初的信念:知识等同于美味的食物。

如今,这种古老的传统已经被新的形式取代,但其中暗含的观念却从来没有改变——读书是甜蜜的。

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读书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增进我们头脑的知识,还能让原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体味从书中看大千世界的快乐。任何人,即使已经在人生中有所收获,也应当时刻努力精进,保持读书的热忱,而不可懈怠、懒惰。

有人把读书称为第二生活,足见其重要性。读一本好书,不仅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一种思想,还能让我们经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到我们不曾体验到的情感,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世界的博大和丰富。

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生老病死之后,能够用来认真生活、审视自我的时间并不多。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的知识则是趋于无穷的。读书能够让人穿越时空、突破极限,去走更多的路,见更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内容。

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映射的就是他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是空洞,是饱满,是浅薄,是深厚,都可以从他的阅读中看出一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见到书就会安静下来,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当他翻开书本,就像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从此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他的大脑会承载更多的贤良和德行,他的内心也会变得宽广而强大,甚至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书籍中。这是一种习惯,更像是一种修行。

在中国,姓“虎”的人非常稀少,不过,我国的云南省却有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姓虎的人,他就是虎良灿。在朋友圈中,大家喜欢叫他老虎。不过,这只老虎并没有到处扑咬,寻找食物,而是将满腔的热情,都扑到了读书这件事上。

虎良灿爱好广泛,对音乐、电影、文学都有涉及,不过,最先为他开启世界之门的还是书籍。当年从大学毕业后,他逃离了安稳却充满束缚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成为最早的北漂一族。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知道了张承志的《心灵史》。于是,他开始疯狂地看起书来。当时,他是借阅图书馆的书,只能在馆内看,不能带走。于是,他一大早就起床冲到图书馆,然后在里面不吃不喝一整天,直到把《心灵史》读完。冲动之下,他甚至想要去见作者,可惜最后没能实现。

虽然工作、事业几经变换,他却从来没有改变阅读的习惯。直到从电视台辞职,虎良灿终于做回了图书行业,创办了一个致力于图书推介和出版的机构。除了为当地的民间作家提供图书出版的机会,他还倡导了云南的民间文化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喧嚣的时代大潮中沉静下来,通过文学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老板,虎良灿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文化人,读书,玩音乐,看电影。他说:“读书,并不是想要证明什么,只要一直读下去,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衡,变得强大起来。”

终日忙碌应酬、闲聊、杯酒相迎的人,不妨尝试走入书山学海的世界,每天读一篇章,每月读一本书,用知识和思想填补内心的空虚,在文字中寻找心灵的依托;个性懦弱者,悲观厌世者,同样可以走入书中的世界,当你见到这世间、这历史上众多不公的命运,数不清的无尽苦难时,便可看穿人生,让自己从内而外地强大起来。

有哲人说,阅读让人远离世界,又让人重新找到世界。不读书的人,他的生命将如同一片沙漠,徒剩一片荒芜。将阅读与生活相伴,不仅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还是重新培养身心的重要转折。修行甚高的法师尚且终日诵读经典,毫不懈怠,我们又当如何呢?

认清心理的真相——除了外因,还有内因

在众多年轻人纷纷逃离“北上广”的时候,小敏也加入了逃离的大军。不仅是因为高涨的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给小敏更深的感触是“无法融入都市的生活”。

小敏从美容美发学院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几经波折,却从来没有体会到自己真的活在北京的感受。她没有学历,凭着一个理发的手艺,在不同档次的发廊之间流连。可是,工作了三年后,她依旧是和几个老乡交往,生活圈子也限制在住所和发廊之间,从来没有机会好好地领略一下这所大城市的魅力。心生厌倦之后,她决定回老家,享受“顺风顺水”的生活。

可是,真的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尽管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身边,生活上有了很多照应,但是她的工作依旧是在发廊,每个月拿着一两千块的工资,还要忍受街道、社区脏乱差的环境。不到一年,她又重新回到北京,继续北漂的生活。

与小敏经历类似,大建也有过逃离的经历。他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念了三年的半吊子大学,毕业后什么都没学到。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北京开始做安利直销。与侃侃而谈的同事不同的是,他整天闷声闷气的,培训课上不主动发言,联络客户的时候也总是向后退。

两年下来,他常常都是入不敷出,有时候甚至需要父母的工资贴补生活。原本自信心不足的大建,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境地。他想:“这地方是属于有能力的人待的,我能力不足,根本就不应该到这来工作。”当同事过来安慰他说:“大家都看到了你的努力,可能是你最近运气差了点。”大建则反驳说:“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根本没法和你们比嘛,落后也是正常的。”

就这样,不到两年,大建从北京逃回了老家所在的三线城市。可是,是继续从事直销的工作,还是选择重新开始?他对自己又没有信心了。

比较小敏和大建两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完全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思考。小敏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外界环境上,遇到问题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属于外归因,大建则认为工作做不好完全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即使变换环境,对自己依旧没有自信,属于典型的内归因。

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难免有时顺利,有时波折。当遇到挫折和困境时,有的人会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人或者归结于环境因素,有的人则完全从自身找原因,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勇气不足。

认清心理的真相,就是要学会正确地归因分析。将一件事的正面、反面、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都分析清楚,对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都有一个中肯的评价。这样一来,我们不至于过分盲目,看不清周围的环境,也不至于过分自责,浇灭了我们的自信心。

一天,元元到超市去买可乐,不巧的是,刚好给她收银的机器出了毛病,将她三块钱的可乐算成了六块钱。元元走出了超市,可乐喝完了才发现手里的零钱不对。于是,她回到超市找刚才那位收银员,想去要回多收的那部分钱。

当收银员要求她出示购物小票时,元元才想起来,她一出门就把小票扔垃圾桶去了,根本找不回来。于是元元说:“我才出去十分钟,你不能就这么赖账吧。刚才明明就是从你这结账的呀!”

收银员说:“你没有购物小票,我没办法给你退钱。”

争执之中,两人吵了起来。随后,元元投诉到客服经理处,道出了原委,客服经理为了平息事态,给元元办了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