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17543500000021

第21章 心理学学生的实习(2)

当然,有熊孩子就有乖宝宝。乖宝宝也会像拖油瓶似的围着你转,但每一次亲密接触都会问:“我可以坐你旁边吗?我玩累了,你可以抱我吗?”每次和你说话之前,都会先说一声:“姐姐,我有事情要告诉你。”如果你说:“我和哥哥有话要说,等我们说完再听你说好吗?”乖宝宝就会自行到一旁玩玩具,不会再来打扰。如果碰到熊孩子,他一定扯着你的衣角说:“快点过来,快点过来,快点过来……”如果不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就要上演了。

爱表现、希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是每一个孩子的共性,同样是孩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当然要归功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乖宝宝并不是常理意义下学习成绩优秀,识字多,有800个英文词汇积累的孩子,而是说他们已经懂得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出合乎情境的语言和行为,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心情。比如看到你的相册,乖宝宝会礼貌地问一声:“我可以看一下你的相册吗”;看到路边死去的麻雀,他会说:“我感觉这很糟糕”。学习能力只是人的众多能力中的一种,而行为和态度上的素养才是对人格塑造、未来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元素。

孩子的天性是一样的,熊孩子和乖宝宝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来自家长,也来自老师。有一点必须记住:和熊孩子斗法可以,但千万不要和熊孩子的爸妈理论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表现得有教养。孩子有天生聪明和天生笨的,但是没有天生没教养的,熊孩子的“熊”都是爸妈教出来的,和熊孩子爸妈说熊孩子的坏话,那不是打人脸么?

STORY TIME

熊孩子到处出没,到别人家做客时随处乱翻,肆意破坏;在公共场所破坏公共秩序,破坏环境卫生;随意谩骂他人,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轻则令人不快,重则危及他人安全。那么,家庭教育如何避免将宝贝养成熊孩子呢?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讨论下这个话题。

当“熊孩子”一词成为网络关键词时,给人的感觉是熊孩子已经引起公愤,人人得而诛之。实际上,纵然熊孩子有些言语、行为让人很不快,惹人讨厌,但这也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还不至于被人痛恨。

之所以出现熊孩子,熊孩子的爸妈也要负一部分责任。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教育来自学校和家庭,而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熊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管控不足,有的孩子用破坏的方式表达情绪,这其实都来自幼儿期父母没能给孩子建立规则。在1岁到3岁期间,父母要给孩子定下规矩,几点睡觉、几点吃饭、练习排便,如果这一时期没有把规矩建立起来,上小学之后,孩子就会不守纪律,缺乏时间观念。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忙着工作、忙着赚钱,父母经常不在家、父母关系不和、隔代教养的孩子,都会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规则确立阶段而经常处在不受控制的状态。此外,父母价值观不统一、双重标准的教育方式也会令孩子的行为失去约束,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多。

在一般人看来,熊孩子的问题属于品性问题,如偷东西、攻击别人、对抗、蓄意破坏。品性问题只是一个方面,需要通过教育或者强制教育来矫正,但也有另外的原因,即心理问题,如多动症、抽动症。品性问题和心理问题都不是明显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分辨。

小学阶段,很多父母都将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很少关注他们是否善于交往、合不合群、和同学相处是否愉快。孩子放学回来,父母的第一句话总是问“今天学习怎么样”,其实父母最应该问的是“宝贝,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

最让人气愤的是那些“养而不教”的父母。许多熊孩子犯错时,家长往往就在旁边看着,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直接对旁边的人说“这我可管不了”。视而不见的父母会觉得不过是小孩子淘气,何必那么认真呢?至于后者,父母可能已经教育过,甚至打过、骂过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了——当然,这本身就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底线,哪些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不可以撒谎、不可以偷东西,在这些方面,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要达成一致,严格地要求,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在这个底线上模糊不清,到底应该包容还是惩戒?包容会不会是一种放纵呢?惩戒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呆板、无趣呢?在左右犹豫之间,宝贝变成了熊孩子。

该怎样对付熊孩子呢?如果熊孩子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需要立刻大声制止,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如果只是一般的淘气、任性、耍脾气,大可以和他交流感受。如果一个熊孩子打碎了家里的花瓶,你就指责说:“你这个孩子真可恶”,熊孩子也会感到受了伤害。如果你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他,比如说:“小朋友,这个花瓶姐姐很喜欢,可是被你打碎了,我很难过”,这样说的话,熊孩子能够感受到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熊孩子的行为才会变得柔和,并记住这一次的教训。

走,咱们去康复医院吧!——记一位躁狂症患者

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动物从冬眠中苏醒,被寒冷束缚的生命力开始重现,燕儿鸣叫,小草发芽,人们满怀豪情,满腔憧憬。对大多数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希望的;但对一些不幸的人来说,春天却是灾难来临的信号——春暖花开正是精神病的高发期。

有一句俗谚说:“菜花黄,痴人狂”,就是说春天油菜花染黄田野的时候,精神病患者就会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患者。冬天人身体收敛,病也如此,而春天万物发芽,人也到了发狂之时。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气湿、气流等气象的变化比普通人要敏感得多,春天气压低,更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诱导病症发作。而且春季日照的变化,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使人情绪波动较大——日照会影响人体内5-羟色胺的分泌,日照时间长,5-羟色胺的分泌就会增多,人的情绪则越兴奋。因此,随着四季的变化,躁狂症、抑郁症的发作会呈现出反复、循环的规律。这种变化普通人感觉不大,对精神病人却有重大的影响。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按照实习计划前往康复医院,亲自接触了传说中的精神病患者。按照原本的设想,康复医院定是人间地狱,而生活在其中的病人倍受虐待和囚禁,没有自由、也没有尊严——主观的判断常常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如今的康复医院已经非常人性化了。更重要的是,精神病人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恐怖。

记得窦唯曾说,很多精神病人很善良。在精神病患者的眼中,世界是单纯而透明的。在电视电影中看到太多的精神病人,要么神志不清,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打人杀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现实中的精神病人不都是这样的,有的人表面看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按照医生的说法,他们只是机器的某一个零件出了问题,其他系统运作正常。

实际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咨询来解决人的心理困扰,具有甄别心理疾病的能力,如果真的遇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躁狂症患者,还需要精神病学家或精神病医生来治疗。因此,我们的实习主要以观察学习为主,做医生的助手,了解精神病人的真实情况。

精神病人的作息非常有规律,起床、洗漱、用餐、吃药、活动、午休都有固定的时间段。早晨起床后,病人在餐厅吃早餐,之后可以自由活动。活动室里有电视,分布着两三排椅子,病人可以坐在那里看电视,棋牌室里还有象棋、围棋、扑克等供病人休闲娱乐。此外还有室外活动,病人可以到室外晒太阳,这时候一些大胆的女病人会主动和男病人聊天。

对于陌生人的闯入,他们表现得很淡定,仿佛我们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为了避免陌生人过于亲近导致突发情况,我们都没有靠近病人。有的病人住院时间短,但也有一些常住的,住了两三年,甚至七八年的也有许多。基本上来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环境比较舒适,但是日常生活比较单调,病人也不会自己寻找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