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变老师——小学生的苦恼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专业学生都会到相应的机构实习,心理学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的定点实习单位是小学和医院,根据行程先去小学,再去医院。按照原本的设想,小学生天真可爱、思想单纯,应该会比真正的心理疾病患者好相处吧,然而事实证明是我们太天真了。小学生们思想单纯是不假,可是小学生对话用火星文,玩的游戏都是什么LOL、DOTA、WOW、穿越火线、赛尔号,小学生的世界相当于二次元时空,根本无法进入!更有趣的是,小学生有烦恼哦(想我当年是如何没心没肺地长大的),而且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呢。
有一天,实习班级的一个小个子男生过来跟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长不高吗?”看着他天真的眼神,我脑海中千军万马的疑惑奔腾而过:长不高?没头没脑地问我这个问题干吗?小学生的思维真的搞不懂。为什么长不高?呃,缺钙?也可能是遗传,要么就是你每天都站在门槛上,被诅咒了!
这么荒唐的答案肯定是不能告诉小学生的,于是我说:“因为你还没长大呀,等你上中学了,个子就长高了”。结果,小男生正言厉色地跟我说:“老师,你错了,我长不高是因为书包太重了,它压得我长不高啊!”——嗯?竟然还有这么逆天的答案吗?
于是,我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听他讲了15分钟“小学生的烦恼”,诸如“我的眼睛在一年级的时候还是5.0呢,才一年不到,我都看不见眼前飞来飞去的苍蝇了”、“现在考试越来越难,我都快被考成小笨蛋了,这么考下去,我就考不上大学了”……
听过了一大串的烦恼,我突发奇想,要不然做个调查吧,看看现在的小学生都有哪些烦恼。于是,我们对整个三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你有哪些烦恼?调查结果非常令人惊讶,原来小学生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或者说他们过得也很辛苦呢。
小学生烦恼最多的当然是作业了。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很简单,尤其是一到三年级,不过他们的作息时间却很紧张。学校规定早上8点到校,8:15上课。于是,小孩子不到7点就要起床,路远的可能还要更早。到了学校,收作业、早读,之后正式上课。中午11:30才能“下班”吃午饭,活动、睡午觉。下午还好,3点放学,可是有一大堆作业要写:语文两页纸,数学两页纸,还要背20个英文单词,手工课要交作业,还有一张自画像和手抄报,生物实验要准备用具。考试之前,除了常规作业,每天晚上还要“加班”2小时。
细想一下,我在童年时代每天必备的卡通片时间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奢侈。有的学生说:“我都忘记卡通片长什么样了,上一次看喜羊羊好像是寒假的时候”,还有人说:“只有考到100分,我才能拿到妈妈特批的户外运动时间,98分都没有,我还想和同学去滑旱冰呢!”看起来小学生的“工作”和上班族差不多,都是苦大仇深的主儿。
“老师说,我们小学生正在长身体,要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可老师又说,不写完作业不许睡觉,你说我到底是写作业,还是睡觉?”
“这个,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呢!”
“这个都不知道,你怎么当老师啊?”
无语有木有,在学校里混了二十多年,回过头来还要被小学生鄙视。鉴于小学生苦恼多多,就不和他们计较了。
此外,家长间的攀比心理也让小学生们苦不堪言。从小到大,一直被爸妈拿来和一个名叫“别人家的孩子”的同龄人比较。期末考砸了,老妈就开始唠叨:“别人家的孩子轻轻松松拿一百分,你怎么就不行呢?别人家的孩子在区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你就不能争争气吗?别人家的孩子……”没想到,如今的家长还是原来的家长,小学生的命运还是依旧——永远被“别人家的孩子”打压着。
老师的批评也是小学生的烦恼之一。老师的批评总是良药苦口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都能有出息。可是,料下多了,药太苦了,孩子也接受不了。在“犯错误时,我讨厌老师这样说”一题中,小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有人讨厌老师说:“你是来学习还是来犯傻呀”,有人讨厌听到:“这样下去,你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这样的话,还有人说:“我讨厌老师说我是一个木头桩子多俩耳朵”……相信,如果做一个“我最不喜欢老师说的话”专门调查,答案会更加丰富多彩的。
虽然这个调查只能算信息收集,至多对“小学生的烦恼”做一个粗略的描绘,并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唯一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小学生的世界。的确,如今的小学生要比十多年前的我们辛苦得多。每天有一堆功课要做,周末还要被爸妈拉着去学奥数、练钢琴、背唐诗,有一个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的女孩说:“我本来觉得自己挺聪明的,自从上了奥数班后,我觉得自己变笨了。”
出于保密的要求,我们不能将调查结果给他们的老师看,无法提供有关小学生的意见供教学参考。这些观察、了解和数据的收集对我们的实习非常有意义。比如,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一个班级里都有几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这种孩子头脑反应很快、记忆力好,是学生中最聪明的一类群体,我们称之为创造型聪明的孩子。
但是,这类孩子有时也会走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困境,聪明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持续优秀,反而成了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创造型聪明的孩子学东西很快,书上的内容一看就会,老师讲的东西很快就能掌握。于是,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不是走神去想别的事情,就是搞小动作,干扰其他同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也觉得厌烦。
实际上,这种毛病在大人身上也会存在。开会的时候,上司在前面讲话,下面的人聊天的、玩手机的、看微博的,忙得不亦乐乎,就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已经了然于心,枯燥的工作汇报、工作总结根本无法忍耐。或许,这类大人正是创造型聪明的孩子成年后的样子吧。
说回创造型聪明的孩子,这类孩子学习成绩好,因此很容易骄傲,对他人态度轻慢,比如给其他同学讲题时会很不耐心,嫌弃别人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时间久了会给同学留下傲慢、不易相处的印象,聪明的孩子反而变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就出了问题。
此外,这类孩子非常喜欢表现自己,自觉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反应快,课堂上总是非常活跃,当然这也是人之天性。这一时期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表现自己,获得老师的肯定,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班级活动中,总是聪明的孩子演独角戏,其他人成了衬托红花的绿叶,谁都不会开心的。
问题还没完。聪明的孩子都比较自我、比较独立,喜欢独立自主地做事情,不喜欢和他人合作。因此,他们在写作、手工等不需要他人配合的学习科目上非常出色,可学习中的很多任务还是需要与同学合作的,未来进入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考验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指标。被老师整天骂笨的孩子一定想不到,在班级里风光无限的好学生也会面临这么多的烦恼。
在心理学上,国外有一些检测手段能够将创造型聪明的孩子筛选出来,然后组成单独的班级进行特殊教育。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创造型聪明的孩子通常和普通学生混在一起,即使是所谓的重点班,也不过是把成绩好的学生放在一起。在成绩好的学生中,有的孩子是执行型聪明者,老师的要求他都会按部就班地做;有的孩子则是创造型聪明者,不同类型的孩子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这些都是心理学未来的发展任务——听起来,貌似任重而道远呢。
STORY TIME
每一位教师在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之前,都会接受教育心理学的训练,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比如,一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特别依赖老师和父母,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模仿性强,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敬仰英雄,想要成为英雄,实际上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的前提,不过相比对孩子的了解,用适合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行为更关键。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看一则关于小学生教育的真实故事。
一位来自法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请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结果,有超过90%的法国小学生对老师提出了质疑,这道题根本没法回答。上海小学生的回答则恰恰相反,有80%的学生给出了86-34=52,即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是52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老师出错题了,根本无法回答。
这位法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对上海小学生的答案非常惊讶,于是他对这些学生做了后续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老师经常说“只有做出答案,才有机会得分;不做的话,一分都得不到。”更重要的是,老师出的题目一定是有标准答案。
调查结束后,法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他的想法。一、笛卡尔说,怀疑就是方法;二、法拉第说,在学术上不应该盲从老师的话;三、爱因斯坦说,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四、真理是怀疑的影子。学生应该敬重老师,更应该敬重真理。
知识、理论、规律只是老师从事教育的前提,回想过去经历过的所有老师,你能想起的不一定是他有多大的学问,他帮你解答了哪几道题,而是这个老师教学的态度、语气、人格魅力,或者说老师带给你的思想、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才是学生应该有的态度,同样是教师应有的态度。
如何对付熊孩子——儿童什么时候获得意识?
所谓“熊孩子”指的是惹人讨厌的孩子,同时也是对调皮孩子的爱称。亲戚家、朋友家、七大姑八大姨家里,总是有那么几个熊孩子。不懂礼貌、没规矩,要么抢别人家好吃的东西,要么乱动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者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对于孩子的爸妈来说,他们只是小孩子,但是他们也是亟须管教的小孩子。
过年过节期间,走亲访友是难免的。一些聪明、有见地的家长会和孩子约法三章:不准主动讨要红包、不要乱碰新奇的摆设物、不能随便走进人家房间……小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是会问这问那,手脚也不受管束了,主人看在大人的面子上也不好直接说什么。知趣的家长只好提前告辞,避免小孩子继续胡闹下去、闯出祸端,不好收场。
五六岁、七八岁的儿童,自我意识正在发展中,还不能明确地评价自我,而是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评价做出判断。这时候,家长的“约法三章”就会成为孩子的行动标尺,指哪打哪。而管教孩子,就是让孩子不能为所欲为,要在一个限定的框框里行事。所谓管教,其实就是给他们划定界限。就像马路上,行人要走斑马线,驾车要看红绿灯,人在界限里才会觉得心里踏实,有安全感,而乱穿马路会有生命危险,闯红灯会遭到交警罚款,小孩子也应该懂得,超越界限就会受到惩罚。
从心理学上讲,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8个月到3岁是自我中心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在最原始的状态,称为生理自我。1岁到2岁时,儿童以自己的认知、情绪为中心,无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理解外在事物,因此他们以为月亮是为了给他照明才出现在天空的,球是因为知道他想要才从坡上滚下来的。由于无法体会到父母的感受,他们在父母劳累、需要安静时依然打打闹闹、我行我素。
从3岁到进入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开始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建立起自我角色,这一阶段也是孩子最需要懂得规矩的时期,家长、学校的教育则起到关键作用。从青春期到成人期,人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自我时期。
俗话说:“七八岁,讨狗嫌”,意思说七八岁是孩子最淘气的时候,淘到连狗都嫌烦了。这个时期的熊孩子正是最让人头疼,让人避之不及的时期,而那些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且有了攀比心和占有欲的熊孩子是最难缠的。熊孩子仗着自己不懂事就可以为所欲为,要玩具、破坏房间、摆弄电子产品、砸烂东西,在熊孩子眼里,手机、纪念品、水晶杯、墙壁装饰画就和路边五块钱一把的滋水枪差不多,只是吸引了他的眼球而已。他用号啕大哭讨要你的宝贝,以为自己要的是一根绿色心情雪糕。于是,他用西藏神石砸金毛犬,在车前盖上放鞭炮,剪掉电话线和网线,删除了200期的知音漫客……好像你的一切都和熊孩子有世仇,不弄到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绝不肯罢休。
和熊孩子纠缠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使是经常打交道,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的熊孩子,几个回合下来,大人也吃不消了。饭菜没法吃,和朋友们的聊天会被打断,刚刚整理好的房间会弄得杂乱无序,最要命的是小孩子不知道轻重,拉你一下恨不得用擒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