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17543200000025

第25章 生命的救赎(3)

第三节 大学生自杀的背后

一、案例

曾某就读于南宁某高校,今年19岁,读大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就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并有两次自杀失败的经历。第一次是被舍友及时发现并制止了,第二次是新学期刚开始时,曾某再次生出自杀的念头,并服用了大量安眠药,由于抢救及时,曾某脱离了生命危险。两度自杀的经历,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他们一方面积极地做曾某的思想工作,一方面找来了曾某的家人,并将情况告知了他的父母。后来在母亲的劝慰下,曾某决定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在和心理医生谈话的过程中,曾某很配合地说出了自己以往的经历以及自己情绪和心理变化的过程。原来曾某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自小就对他和弟弟管教比较严格,不同的是,他的父母只是对他的生活要求比较严,对于学习则没有太高的要求。

在读高中之前,曾某的性格开朗而略带执着,成绩也很不错,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好;但是,进入高中之后,曾某就变得沉默寡言了,对学习和其他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心情烦躁,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他表示自己长期以来都感到乏力,没有精神,有时候还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痛苦的躯体反应。

心理医生发现曾某的转变很可能是因为外界的某种刺激,于是,他引导曾某对高中生活进行回忆。最后,曾某说出了引发自己心理和性格变化的关键事件。原来,在曾某刚入校不久,其班主任就找他进行了一次谈话,要求曾某的父母帮他办一件私事。曾某回家后就将这件事告知了父母,并被一向正直严谨的父亲回绝了。

当曾某将父亲的意思转达给班主任后,不料竟遭到了班主任的报复。曾某觉得班主任自从那件事之后就开始处处为难他,即便当他取得好成绩时,班主任也会挑出他的缺陷大加批评;如果曾某考试成绩不佳,班主任更是点名批评。甚至,曾某认为自己不但被班主任刁难,还遭到了其他老师的一致攻击。

这令他的学习动力下降,变得胆战心惊,上课也难以专心听讲;即将升高三时,班里还传出了他的谣言,什么曾某和某某女生关系暧昧,思想不纯,手脚也不干净等。曾某此后就变得谨小慎微,再也不敢表现自己,在人多的地方恨不得自己隐身起来。

当这些消息被曾某的父亲得知后,他遭到了父亲的责骂,说他丢了曾家的脸,从此对曾某的管教就更加严格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令曾某的性格彻底转变了,他再也找不到以前的自信和骄傲了,每时每刻都活在压抑之中。

高三整个学期,曾某就一直没有精神,经常失眠、做噩梦,有一回,他的脑海中忽然闪出了自杀的念头,但一闪而过之后,曾某就告诫自己不可以轻易放弃,要取得成就来证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那些误解和偏见。更重要的是,考上了大学,就可以离开这个令他压抑的地方了。

经过努力,曾某如愿以偿地上了外地的一所二本院校。但是,曾某还是开心不起来,他离开了那个令自己伤心的地方,却并没有摆脱思想上的负担。渐渐地,曾某被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和班里的不少同学也有过矛盾。后来,曾某再次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并有了两次自杀失败的经历。

心理医生发现曾某在陈述以上事情时,表情单一,语速很慢,有时候还结结巴巴的,表述不怎么流畅,但他的思维和意识还是比较清晰的。后来,心理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曾某因为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而出现严重精神创伤。

随后,心理医生根据各项测试结果以及曾某的反应,制定了一套以支持性为主的心理治疗方案。即首先让曾某把压抑在心中多年的愤懑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可以让家人做他的倾听者,然后家人和心理医生可以向曾某解释他出现以上种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症状的主要原因,引导其正确认识社会与人际关系,纠正其以往的片面认识,全面而客观地接人待物;同时,心理医生也根据曾某的具体行为特征为其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措施。后来,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下,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关心,曾某的症状正在逐步缓解,重要的是,曾某现在已经没有了自杀的念头。

二、大学生急需的心理关注与预防策略

案例中的曾某无疑是幸运的,两度在鬼门关前徘徊,都被同学和亲友拉了回来。但是,如此幸运者却并不多,大多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几乎都是以告别人世的方式来结束痛苦。大学生自杀事件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2011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机械学博士坠楼身亡,一个星期之后,一个22岁的建筑系大四学生也跳楼自杀。关于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也随即在网上热传,引起大众的高度关注;在校学生和历届已经参加工作的校友听闻此消息后,感受到的不仅是极大的震撼,更对自杀者深深的惋惜。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轻易地就舍弃了大好青春,如此轻视宝贵的生命呢?

不少高校教授和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不仅是学业,还有就业、人际关系和情感挫折等诸多问题,自杀事件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大学生岌岌可危的心理问题和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是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

其实,大学生也同样有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也会面临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其自杀的心理过程也基本符合上一节中介绍的青少年自杀的心理过程。而不同的是,大学生遭受挫折的领域要比青少年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心理学家指出,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人格顺应,一类是情绪的控制。

社会的要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引发个体与社会不断地产生矛盾冲突,比如学习、恋情和就业,尤其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将决定着他们能否顺利地实现自身人格发展;此外,情绪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极也需要进行良好地调控。

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青少年等其他个体均要强烈,对未来和理想的憧憬促使其有更多的心理需求需要满足,比如自身价值的实现、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爱情和事业等。而在现实社会中,自我期望越高就越容易受到冲击。在诸多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心理学家分析发现,对挫折的承受力是影响大学生出现自杀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青年期,脑力劳动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频繁而复杂地用脑使其心理变化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内心世界相对复杂,心境、需求、思想以及价值观等也都呈现出与其他个体不同的特征。因而,自杀行为表现也具有不同的规律性,可见,在关注和干预大学生自杀问题时,最关键的还是应当由其心理机制入手。

心理学专家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是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压力。压力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但如果压力得不到及时而恰当的释放,精神就会长期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长此以往,引发心理疾病的几率非常高。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情感危机是诱发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就业求职困境、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有的是在一种挫折面前就崩溃了,而有的大学生则是因为同时面临了诸多困境,最终走向极端,引发悲剧。

其次是家庭背景。比如单亲家庭、家暴,尤其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溺爱或管教过于严格,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孩子在大学时还不能自理,不会洗衣服,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任性而自私,缺乏集体意识等;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是因为家境困难,过于自卑,或者难以维持生计,在大学里感觉处处受挫,由此诱发心理障碍。

最后是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频发。这种情况在大一新生中比较常见,也有的即便在大学毕业之际都难以成功完成角色转换和适应,导致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出现,比如情绪低落、焦虑、烦躁、抑郁、自卑,等等。

美国自杀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认为,预防自杀的最佳办法是更为广泛地关注自杀的原因,然后从各种原因下手,而不是去注意自杀本身。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有意或无意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异常行为,譬如生活规律紊乱、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等,也就是严重而持续的心理能力丧失,这也是大学生自杀前的最大征兆。而这种心理能力丧失势必会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主要包括易出现感情冲动、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不合群、失眠、食欲下降等。

其中最易被察觉的自杀信号其实还是异常行为,比如,一个从来都不爱聊天的人,忽然找身边的人一一聊天,或者一个很少买花的人,忽然买了一束花,送给同宿舍最要好的室友,然后打电话给家人,说不管今后发生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好好活着……这类异常行为如此突出,只要是稍微有点常识和敏感的人就应该意识到危机——这是一个有自杀意图的人在做最后的告别,或者是在向身边的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专家提示,以下五种症状暗示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焦虑、冷漠、狭隘、自卑、狂妄自大。而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存在问题,则有以下几个简易的标准:

1.是否能够保持对学习或相关活动的兴趣、求知欲。

2.是否能够成功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自信、愉快,对生活充满希望。

3.是否能够保持一份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4.是否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比如正确认识环境和处理好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5.是否有完整的、统一的人格品质,这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指标,即气质、性格、能力、信念、理想、人生观等全面而平衡发展。

6.人际关系良好,善于与人沟通。

7.心理和行为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当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时常出现偏离个体年龄特征的状况时,大多数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正是由于自杀行为实施之前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表现,所以,自杀的预防也就具备了一定的依据。校方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工作者,还有系、年级、班级干部等都是预防自杀行为的重要人员。校方可以组织培训,学习和了解大学生自杀前的征兆和表现等相关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身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然后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心理疏导。由此,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