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心理自助
17543200000024

第24章 生命的救赎(2)

案例二:

去年年初,某中学的一对小恋人相约跳崖,原因是父母和朋友都不理解他们。得知此事的是他们共同的好友徐某,他原本以为俩人是开玩笑,结果就在当晚,他们约徐某出去聚会,三个人一起吃烧烤、喝啤酒,席间这对恋人说了很多令徐某感到奇怪的话,预感到形势不妙,他借口出去解手,借路人的手机联系到了男方的父母。后来,他想方设法拖延时间,最后双方父母赶到现场,这才暂且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但悲剧终究还是没有能够避免。这次事情之后,双方父母虽然都不再反对两人谈恋爱,但在学习方面,家长达成了共识,并提出了他们的条件:以学习为主,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俩人就可以自由恋爱了。男方在这方面想得比较开,之后就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但女孩却不能理解,尤其是感到男朋友越来越疏远自己时,她着急了并且无心学习。

就在周末的一个晚上,她约出了男孩,俩人在学校附近的一块草地上谈话,结果不欢而散,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女孩在男孩走了之后,从包里拿出了事前准备好的一瓶安眠药,一口气将整瓶都吞了下去。然后,她很平静地打电话给男孩说自己服药了。大约几分钟之后,男孩返回原地,却找不到女孩,最后在河边发现了已经晕倒在地的女友。

一时之间,男孩乱了阵脚,等徐某赶到时,俩人决定将女孩送到最近的一家医院。但这家医院却没有采取任何急救措施,而是叫他们转院。就在转院的途中,女孩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二、青少年自杀的背后

事实上,青少年自杀的实例几乎每天都见诸报端。作为一种既普遍又复杂的社会现象,哲学家认为,自杀是唯一的、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也是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青少年心理研究者则认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其实还在于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超出了负荷;学校和家庭方面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面对了过大的压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自杀是由于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产生恐惧心理,对生活丧失信心,对现实深感绝望的结果,自杀是他们最后的自我保护手段。这种行为始于心理挫折,在摆脱抑郁与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出现。如果按照心理类型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心理满足型和心理解脱型。其心理历程为:由挫折产生虚无感,从虚无感演变为对现实的曲解,由此上升为对人和事的报复心理,直到产生绝望和自杀的强迫意念,最后出现自杀行为。

总结起来,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格上的缺陷。

1.心理脆弱。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还是心理问题,因为心理过于脆弱而难以应对各种挫折和打击,尚未经历世事,缺乏社会的磨炼,也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力。研究发现,自杀者的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心理脆弱,同样的挫折和困境,在心理承受力弱的人眼中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鸿沟。也有不少青少年一直生活在避风港中,对失败和挫折没有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出现退缩和恐惧。当困境无法逃避,也不能克服时,矛头就会直指其本身。

2.自卑心理。自卑的实质是消极、悲观,生理缺陷、外貌不好、家庭经济能力差、自身能力不如人等,这些均可导致自卑,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价值的贬低。如果长期沉沦于强烈的自卑之中,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出现自我否定、悲观厌世的情绪。当对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丧失信心、感到绝望时,就会导致自杀行为。

3.抑郁情绪。青少年如果具有抑郁人格特质,在遭遇挫折时就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起伏和波动,在行为活动上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拒绝社交、食欲减退、失眠、噩梦、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对一切事物都没有兴趣等。但以上表现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当困境消失,这些症状也会随之消失。而少数性格孤僻、自尊心强、疑心重、心理承受力差的青少年就比较容易进入抑郁状态,并长期持续。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竞争机制的引进,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产生了强烈冲突,出现更多的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患者,自杀的隐患增加了;此外,现代科技的发达也使得青少年在接受外界信息方面更为方便和便捷,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比如自杀事件、暴力事件,等等;当然,还有社会、媒体对升学的关注,对厌世自杀者的大肆渲染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也有不少人称,自杀其实是可以“传染”的。

第三,家庭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的孩子虽然家庭完整,但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缺乏沟通;也有的孩子长年和父母分隔两地,早早地成了留守儿童;不少孩子因为父母过于严格的管教而产生叛逆心理,一旦双方发生冲突,他们就会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总之,不同的家庭结构和背景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安慰、鼓励和理解,他们或许就会打开心结,迷途知返;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理解,绝望的心境就会加重。

第四,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也可引发自杀行为。

自杀行为出现之前,通常都有外部突发事件的刺激,譬如遭遇升学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关系紧张、家庭不和、遭人威胁或误解等。心理学家认为,压力和情感纠葛是青少年自杀最为常见的原因。

家长和学校关心的、排在第一位的几乎都是成绩。很多家长也许认为,孩子还小,学习是最重要的,他们可以给孩子安排好一切,做孩子的避风港,因此认识不到对孩子也需要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老师们都看重学生在学校的考试排名,不少学校在学生上了高中之后就取消了体育课,让学生一门心思地学习。这些在无形之中就给青少年增加了升学压力,还剥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而情感纠葛或许在这样的年龄并不适宜谈论,但确实有不少青少年经不住爱情浪潮的侵袭,当爱情像海潮一样涌来时,他们忘乎所以,热血沸腾,但当爱情的浪潮渐渐退去,他们就会感到绝望和消沉。可以说,过度认真的人总是拿得起、放不下,因为他们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全部。

当然,除了以上因素,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还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个体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诱因。

三、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情绪和行为容易出现问题的危险期。我们了解了青少年自杀的常见原因,也了解了容易导致自杀行为出现的一些问题,接下来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家长、老师和同学要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尝试去引导他们发泄情绪并打消自杀的冲动。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青少年身边的人要做好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工作。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了解一些有关自杀的基本常识,分辨出自杀危险系数较高的同学,及时发现自杀信号。心理学家认为,自杀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首先是自杀动机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内,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会将自杀作为解决难题的唯一出路;

其次是矛盾的冲突阶段。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会出现自杀的意念,但求生的本能会促使他们陷入一种心理矛盾之中,比如,他们或许会在不经意间谈到和自杀相关的问题与细节,暗示自杀,或者是用自杀去威胁身边的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自杀意图,同时还伴随有情绪上的不稳定,对任何事都不再感兴趣;

最后是平静阶段。心理矛盾冲突结束,自杀者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决定,外表看上去很轻松,丝毫察觉不出他们有自杀的意图。因此,家长、老师和学生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自杀的迹象,对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要给予关注和理解,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度过危险期。

2.解除或减轻外界压力。青少年所承受的外界压力多半来自于家庭和学校,而家庭的压力可以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危机,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支持,尤其是关系紧张、家庭冲突等因素。有研究发现,至少有50%的青少年自杀都与家庭功能缺陷和家庭破裂有关系;并且父母的自杀行为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自杀的概率大约是其他同龄人的九倍。

因此,家长要时刻谨记,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至关重要;对他们的期望值应当保持适度,避免对分数和成绩的过度强化,鼓励他们全面发展,而非在学习这一棵树上吊死;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给予心理关注,以亲子关系和谐为主要目的,不要轻易贬低孩子。学校也要关心和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和发现他们的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唤起学生生存的欲望。

3.重视心理辅导。家长和老师们在发现青少年有自杀倾向后,要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注和辅导,还可以借助情感上的交流,使青少年相信家长和老师等身边的人是关心他们的,并且应当耐心倾听和提问。比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障碍、情绪变化等,看看是否存在突发事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并要求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大胆地将自杀的念头说出来,坚持写日记、参加集体郊游活动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

4.增强心理耐挫力。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居多,即便不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永远都不嫌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上始终都一帆风顺的孩子,当遇到现实的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或者即使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问题。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性格内向、孤僻或具有抑郁人格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弱,对负面事件的消极影响往往放大。

因此,家长和教师身为他们的教育者,必须及时地纠正孩子们的一些不良性格,教会他们合理宣泄情绪的技巧和途径,并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比如当遭遇挫折时,要懂得调整策略,或者是降低目标,或者是重新选择之后再做尝试和努力,也可以暂时放弃当前的目标,试着从其他方面努力来获得补偿等。此外,家长和教师还要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培养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剥夺他们在逆境中成长的机会,以便锻炼和提高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耐力和承受力。

关于提高青少年在挫折面前的耐力和承受力,心理学家建议家长和老师们要针对青少年开展挫折教育课。挫折教育课其实在国外是很流行的,一些学校和家庭都将其视为教育的关键环节。下面是英国和德国在挫折教育课方面的尝试:

英国顶级私立女子中学的“失败周”教育:“给孩子们失败的机会”,这是一句被英国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孩子失败了,他们会给孩子再次尝试的机会,而不是指责、打骂,更不是索性帮孩子包办;在学校,教师也十分关注“挫折教育课”的成效。

英国牛津中学其实是英国顶级的私立女子中学,他们设计并推出了一套非常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试题,该试题的难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在校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依照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的试题开始,直到超出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学校坦言,虽然中学内的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的优秀,但那是一份不可能拿满分的试题,主要还是想告诉学生们,要摆脱完美主义思想,失败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从小就要意识到“完美是求知的敌人”。

此后不久,英国的另外一所顶级女子学校也推出了类似的教育活动,即“失败周”。他们邀请了许多成功人士参与活动,并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失败经历,主要是想教育学生们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因为失败与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人们怎样去看待它们。

德国某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课:在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中,教师们较早地给学生们呈现出人类的阴暗面——死亡。校方邀请了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为孩子们讲课,主要描述人死的时候会发生的事情。讲述完毕,他们会要求学生们轮流扮演事件中的角色,甚至还模拟父母车祸身亡时的场景,教孩子们如何应对等。学校认为,通过类似的课程让孩子们尽早地体验到人世的阴面面,包括突然成为孤儿时的感觉,帮助他们感受在遭遇不幸时候的复杂心境,有利于孩子们学会对情绪的控制。

另外,学校还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去法庭上旁听,让他们了解社会的丑恶,不刻意要求学生们保持心灵上的纯洁,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对社会有深入的了解,防止进入社会后看到和感受到某些阴暗面时难以接受,产生挫折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