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30

第30章 应激障碍——谁能从容面对?(1)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挫折发生,比如考试落榜、亲人离世、失恋、长期身处逆境,甚至是遭受病魔的袭击等等。人在面对这些挫折时有消极的想法无可厚非,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挫折不是永恒不变的,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本章就针对这些问题,为正在深受困扰的人们提供心理调节的技巧,以达到心理治愈的目的。

面对考试落榜

2013年3月5号上午10点,在郑州市内有一位26岁的年轻男子因为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坠楼身亡。他的母亲赵某告诉警方,儿子7年前高考落榜,那时就一直精神恍惚,性格变得内向、沉默寡言,期间曾多次因为精神问题而求医,被确诊为抑郁症,一直住在精神病院内接受治疗,高考给他的打击始终难以平复。

在男子坠楼的前两天,他忽然提出出院,态度很坚决,赵某拗不过儿子,只好把他带回家。但3月5日那天,赵某躺在床上不肯起床吃饭、吃药,母亲心急就和他吵了几句,结果该男子一气之下走出了家门,这一走就直接走到了楼房的顶层。

34年之前,高考刚恢复,一位怀揣着文学梦想的青年张如奇却意外落榜,同时又遇到家庭变故,他只好放弃复读的机会,放弃了追求文学的道路。他没有像现代的年轻人,因为高考落榜就精神抑郁,甚至多年都走不出落榜的阴影,而是坚强地挑起了整个家的生计重任。34年之后,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大人物,任安徽省滁州市园林苗圃公司总经理,还是南谯区第三届的政协委员,担任南谯区林业产业协会理事会理事,成了典型的群众致富带头人。

深受落榜的打击,又逢家庭变故,也许很多人面对此情此景多半都会一蹶不振,但张如奇却很快就走出了阴影。他用理智告诉自己,既然高考的道路走不通,那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凭借自己高中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在黄圩街道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铺,三年后,他抓住了机遇,当时南京市林科院将和黄圩仅仅一条河之隔的江苏省汤泉镇列为雪松的繁殖基地,张如奇在苗木培育和交易日趋旺盛的时候产生了创业的念头。

就这样,他开始阅读相关书籍,从未种植过苗木的张如奇不久后居然成了育苗植树的能手。紧接着树长大了,苗型也被他修剪得十分利索,张如奇开始到处寻找买家,奔跑在各个城市的园林管理处、绿化办公室和多家厂矿企业之间。苍天不负有心人,张如奇的第一批苗木很快就卖了出去。在他的带动之下,村民也纷纷开始尝试,全乡原来只有几百亩的苗木田地,一下子就发展到了两千多亩,后来,那些卖树的经纪人就直接前去黄圩采购。

在张如奇“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经营服务理念之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造出了一张属于黄圩园林苗圃的名片。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苗木价格上涨,仅20来亩的苗木就足以让张如奇一家彻底翻身,大家也在寻思着要种植更多的树。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很多农民开始外出打工,走进城市,村里有了大量的抛荒田,张如奇决定租种那些荒废的田地,每年除了给田主固定的租金之外,他负责承担在当时还留存的各项国家税收和村、队集体提留。

后来,很多村民产生了希望和张如奇一块干的想法,但却怕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本钱张如奇不会同意。谁曾想村民们的想法一经提议,张如奇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对方要出租一定数量的田地,这样的话,所有的苗木费用就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了。说干就干了,张如奇的苗圃由原来的个人经营的自留地,变成了众人共同经营致富的平台。尽管期间也没少遇到挫折和起伏,但张如奇始终凭着他最初的毅力和自信,帮自己和众乡亲渡过了一次次难关。

一直到2001年,在《中国花卉报》、《中国绿化报》等多家报刊上相继刊载由张如奇刊登的广告,他开始向外界大力宣传和推广黄圩的苗木产品。第二年,张如奇买了电脑,建立了一个属于黄圩苗木的网站,自己同时也在网络上了解市场信息,并进一步推广黄圩主打产品——雪松和广玉兰。由于互联网浏览便捷,很多客户在网页上就能够很快了解到各种产品信息,包括产品简介、产品展示、产品价格、联系方式以及地图等。

后来,张如奇果真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要求订购六万株小广玉兰,总价值高达30余万元。此后,不断有客户前来订购,张如奇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了。其实,不仅是张如奇自己,就连那群跟着他干的兄弟也都相继过上了富裕日子。

在这两个例子中,主角都是高考落榜者,但因为面对落榜的心态和行为不同,所以,命运也就完全不同了。高考落榜其实是很多青少年都经历过的一个挫折,这种挫折因为期望值高,所以最终造成的打击力度也比较大。很多青少年对高考抱着非常美好的期待,加上家长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因此,大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其实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但落榜之后的挫败感,甚至还有周围人的指责等等,都会给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如果这种负面的挫败情绪和压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广,就会将当事人带入逆境,陷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严重时还会引起心理疾病。

事实上,每年都有大量高考落榜的考生,其中成绩优异却因为发挥失常而落榜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但为什么有的人面对落榜就很坦然,而有的人就接受不了?追根溯源,这里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高考历来就被家长、学校和社会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认为只有读大学的人才有出息,于是,老师、家长就不断地给学生、孩子灌输这种观念,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这种过分的期待和关注已在无形中给考生们戴上了一套隐形的心理枷锁,加上竞争的激烈和社会舆论的过分关注,高考失利的考生们就很难从阴影中走出来。此外,在主观因素方面,也是因为考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就比较差,不能承受挫折,在困境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说,家长和老师们,也包括社会舆论,尽量不要在分数上给予过多的关注,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上,教育其努力学习是对的,但不要过分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那些没有参加过高考、最后却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人也不胜枚举,关键是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考试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丢掉性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所在,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都有权利和能力开拓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没必要非考上名牌大学不可。

此外,考生也要加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有效调节心理状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挫折,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并在高考落榜之后冷静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落榜的原因,必要时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采取比较有效的弥补措施。可以像第二个案例中的张如奇,自己创业,充分发挥专长,在逆境中崛起;如果不想放弃学业,有专家建议,落榜之后的考生可以选择复读、成人高考或者是留学这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如果学习基础好并且心态够好,可以选择复读,来年再努力一次,也是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如果家庭条件一般,也不想复读,可以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获得学历;如果家庭条件比较好,留学是一条很不错的途径。当然,高考的落榜并不是代表永远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很多落榜考生选择上一所职业学校学习技术,发展一样很不错,毕业后的薪资待遇也不差。这就是在采取弥补的措施,而不是一味自我批评或自责,从而陷入心理困境。

面对亲人亡故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亡故的悲痛。这是痛苦的历程,也是成长的磨砺,很多人在亲人离开之后都要经历一段心理哀伤期,只不过有的人平复得比较快,而有的人就比较慢,甚至还有些人始终难以从原本的“联结”中走出来,导致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延迟和扩大,直至发展为病态。这里的“联结”其实是指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情感和行为的依附关系。

专家分析认为,如果生者和死者之间的“联结”是充分安全的,在该过程中生者获得了足够的自信与安全感,当这种关系发生断裂时,生者才会正视分离并顺利地走出阴影;当新的事物或人出现时,生者也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将已经被割断的或消失的“联结”再次建立起来。

反之,生者就会感到害怕,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严重依赖,当“联结”断裂时,生者会遭遇巨大的打击,出现焦虑、愧疚、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尤其当生者与死者之间曾经有习惯性的共生关系时,这种依赖与“联结”断裂造成的分离之间会出现剧烈冲突,生者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那么,要如何顺利度过这种因亲人离世而引起的心理哀伤期呢?相关心理专家认为,心理哀伤期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接受、表达、处理和放下。面对亲人离世,生者首先应该做的是哀悼,即由内心的悲伤而衍生的一种行为,通常都是通过完成某些特定的哀悼仪式来完成和重建平衡的;其次需要经历的是悲伤和痛苦的一种心理历程;再次是重新去适应一个没有离世之人存在的新环境;最后是寻找全新的“联结”,将情绪和情感投放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之上。

但是,身在痛苦之中的人往往很难做到理智,他们或许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可那种痛苦的感觉一旦袭来,人就会在瞬间崩溃,只觉人生了无生趣。能够医治这种痛苦的感觉的良药,其实是时间,但它又不能立即帮助人们解除当下的痛苦。

卡耐基曾经在他的书里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男子中年丧偶,膝下还有四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他无法面对失去爱妻的痛苦,于是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自拔。好长一段时间,他的生活过得凌乱不堪,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什么,便立即起身在一张纸上列出了许许多多的各种类型的待办事件,比如修补屋顶、打扫卫生等。列完之后,他就马上行动了起来,等到他将这份清单上面的事情都做完了之后,男人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痛苦和悲伤往往是很“粘人”的东西,你越在意,越给它们时间,就越难以摆脱。如果马上行动起来,它们就会自动从我们身上消失。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绪其实与身体是相连的,身体姿势转变的时候,情绪其实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发生变化。所以,当我们悲伤时,一个能够很快见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让大脑无暇再去回想那些悲痛的事情。最开始时,可以先从体力活开始,而且尽量避开那些单调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样的话,效果会比较好。

总之,生者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活着,直面痛苦,接受现实,让自己多做点事,转移大脑的注意力,想想那些还活着的、爱着你的人们,重新为自己建立“联结”,并在其中获得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悲伤就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褪去。此外,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必要时可以多看看励志书籍,寻找其中命运多舛的人物故事,看看那些人在亲人离世后是如何一步步振作起来的。

面对恋人分手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失恋了,痛失女友的他一直摆脱不了阴影,沉重的打击让他的情绪很低落,生活、工作也没办法继续,更不能集中精力做事,不但生活失去了原有的规律,最近也在面临失业的危机。他想不通女友怎么会离开自己,对前女友恋恋不舍的同时,也有对她抛弃自己的愤懑不平,有很多次他想找她,但都被拒之门外。他深知自己不该这样,但心里的那个结一天解不开,他就一天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于是,他决定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小伙子将情况告知心理医生,医生说,实际上他这样的处境还没有特别糟糕,只是在潜意识里被自己的想象吓倒了。心理医师首先给他做了心理放松训练,然后就说了一个小例子:

“假如你在一个公园的凳子上休息,并将最心爱的书本放在上面,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过来直接就坐在你的书本上,我想问,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想法?”

小伙子说:“我会很生气,他怎么可以如此没有礼貌?”

“那我说,其实他是个盲人,他肯定是不知道凳子上有东西的。那你有什么想法?”医生接着说。

“好在只是一本书,要是其他的油漆之类的东西,他不就惨了?”小伙子顿了顿。

“那你还会不会愤怒了?”医生接着问他。

“肯定不会了,他不是有意的,甚至我还会有点不忍心了。”小伙子回答说。

“那你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不一样的感觉呢?”医生笑了。

“我也不知道,同是一件事,也许是我的角度不一样吧!”小伙子望着医生,像是在寻找一个肯定的答复。

“说得也对,同一件事情,因为看待的角度不同,才会有两种不一样的情绪。同样的道理,生活中,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纠结的,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错误的解释与评价。”

小伙子在瞬间若有所悟。

“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纠结的,其实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错误的解释与评价。”对待一件事情的不同的看法,会引起一个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因为我们常常会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会使得我们产生情绪上的困扰,当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便会引起情绪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