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29

第29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7)

刘某毕竟是男人,开始时他一直忍让,直到后来邓某“啪”一个巴掌抡在刘某的脸上。至此,双方感情破裂,原定的婚期也被取消了。邓某虽然有点后悔,但也不愿低声下气地道歉,眼看已经年近30,邓某心里其实也不是滋味。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邓某都非常难受,常常在深夜失眠,白天没有精神,脾气也越来越暴躁,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她的工作和生活。这件事被她的一个好姐妹得知了,刚好这位好姐妹的丈夫是位心理医生。在一次比较轻松的聊天过程中,这位心理医生顺便给邓某做了一次心理分析。

他根据邓某的描述以及最近发生的事情分析,邓某性格中的自信程度已经超出了常人,并且唯我独尊,颐使气指,不能接受批评,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加上在单位里,邓某一直都是管理干部,很多人都得听她的指挥,所以,也有职业病的成分。

而正因为如此,才导致邓某变得越来越强势,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另一半也要毫无条件地听从自己的安排,否则就暴跳如雷。如果婚后果真如此,那这种婚姻就是失衡的,阴盛阳衰,男性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可见,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对个人婚姻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邓某在这位心理医生的说服下,决定改一改自己的脾气,并接受了矫正建议。不久之后,邓某主动找到刘某,向他道歉,两人关系也有了缓和。

挪威爆炸枪击案的凶犯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想必已经被很多人所知,但最令人们记忆深刻的是,这个凶手有着一张自信十足的脸——细长的鼻梁、尖尖的下巴和冷漠深邃的眼神……据了解,布雷维克在这次袭击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他为了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外表,曾多次进行了整容手术。

挪威的心理学家斯文·托格森认为,布雷维克患有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杀人之后,他的脸上露出的是满满的自豪感,没有一丝愧疚之意。人们从他的一张普通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脸上时刻都展现出一种必胜的喜悦,似乎在暗示着他对自己非常满意。

有一位年轻的女硕士娄某,现年26岁,是一名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小学到大学一切都非常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大学毕业之后,她被推荐读研,而就在读研期间,她开始觉得很无助,甚至已无心再坚持下去。

其实,就在前不久,她写了一篇论文,这篇凝聚了娄某许多汗水和心思的论文被她自己视为经典,本以为会轰动一时,在文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但在论文还未写完时,她的导师就提出了意见,要求其中止写作。娄某可不这么认为,她太有自信了,总以为是导师在妒忌贤能,担心这篇文章一旦诞生,会掩盖他们的光芒。所以,她坚持继续写作,认为导师在故步自封,自己没有必要陪他们一起,甚至想要用实际的行动去证明自己。

她还坦言,最近和同寝室的女伴也出现了很多矛盾,以前关系很好的姐妹,现在却红了脸。娄某一度认为是同伴在嫉妒自己的才华,担心自己超过了她,所以才想在背后使坏。为此,娄某天天心情低落,晚上也天天失眠。不得已,娄某找到了心理医生,听了她的自述,心理医生认为娄某是患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多数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他们总是过度地重视自己,对他人的评价又过分敏感,别人的赞美之言,他们听后会洋洋得意,但如果是批评的言语,他们就会暴跳如雷。妒忌他人才能,甚至有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不能得到的想法。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几乎不会换位思考。

这类人缺乏一定的同情心理,因而人际关系也不好。在很多方面,他们都有不切实际的追求目标,自视甚高,不容他人有一丝一毫的贬低言论。所以,他们常常会遭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挫败。

在以上三个案例中,邓某因为自恋而飞扬跋扈,试图操纵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为此,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恋人,自己也陷入情感挫折之中;案例二中的凶犯也正是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多次整容并对自己过分迷恋,即便是在行凶之后,也依旧流露出自豪的神情;而案例三中的娄某更是自信过头,认为身边的人都在嫉妒自己的才能,导致自己难以继续读研。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我们常说某人很自恋,但对方并不一定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我们要如何确诊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呢?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诊断标准,但通常只要符合以下项目中的五项,便可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1.过分自大,自信心爆满,对自己的才华赞不绝口,甚至夸大其词,期望引起他人注目。

2.总是喜欢指示别人为自己做事,为自己服务,完全听从于自己的意见。

3.渴望拥有持久性的关注与赞美,喜欢被簇拥的感觉。

4.嫉妒心强,见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愿让别人得到。

5.不能接受批评,对批评和否定的第一反应是愤怒、羞愧,甚至感到可耻,但并不一定表露于形色。

6.十分坚信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认为这通常不会被某些特殊人物所了解。

7.总是对永久性的成功和权利、荣誉,包括美丽的容貌、理想的爱情等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8.十分自信地以为自己理应享受别人没有的待遇或特权。

9.缺乏同情心理,因而建立亲密关系很困难,人际关系也比较糟糕。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简单地说应该是与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关。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分析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是“以自我为客体”的,也就是一种“你我不分,他我不分”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应当追溯到患者的幼年经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无法将自身本能的心理能量投射到外界的某一个客体上,能量不能投射,就只能积聚在自身内部,这就形成了自恋。

幼年时期的经历,譬如父母长期分居,不能在子女身边照顾他们,或者父母关系不好,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极其恶劣,也或者是父母的过度溺爱等,这类经历都会促使孩子们产生“我爱我自己”的思想意识,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更加安全和可靠。

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都带有自体自大、夸大的倾向,譬如婴儿只要稍稍有不适感,就会放声大哭。在他们极小的时候,是家长怀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当他们在父母那里获得满足后,便自觉欢乐;如果不满足,则表现出不满,甚至是暴怒。当然,不满足的情况极少出现,家长将婴儿照顾得很周到。

但当婴儿生活在长期无法获得夸大的自体自恋的满足的环境中,婴儿便会对外在失去希望,大脑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而放弃了这种寄希望于外在的正常的循环回路构成,转而用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去填补这一空缺;而这种幻想会阻碍自体去了解正常的自恋的现实性,超出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进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自恋倾向,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中的夸大个性表现。简单而言,婴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自我关注,而这种自我关注成为了它们求生的一种本能。

此外,科胡特还认为,家长,即抚养者的情绪、个性如果经常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在这期间将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愤怒情绪传递给婴儿,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系统中去,最终成为婴儿在以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部分情感基础,这就是有名的“转变的内化作用”观点。长此以往,就会对婴儿成年后的人际情感能力造成直接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本身就非常自恋,自恋的父母是很难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导致孩子的内心需求被忽视、羞辱,甚至是攻击。那么,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极度需要被爱、被关注的渴望。对于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们来说,为了赢得关注和认可,就变得比较爱表现、爱表演,并产生表演型特质。

因为缺乏关爱,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保障,他们会想办法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尝试模仿,并很快发现这一行为能够起到操控父母和其他人的目的,多次实践之后,他们很容易走上模仿表演的道路,最终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叫做癔症型人格障碍。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癔症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极其相似,两者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患者比较外向和热情,而后者的患者则偏于内向和冷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我修复

针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两种方式:

1.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我们已经知道,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总有自我中心观念,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不可超越的。在分析了该人格障碍的成因之后,我们看到,很多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都比较倾向于婴儿化,或者说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已退回到婴儿时期,自然就不可能适应成年人的世界和生活。所以,自我修复的第一步应该要解除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建议患者在充分了解了婴儿行为的前提下,把自己以为的会令人厌烦的个性特征、他人曾经对自己做出的批评都一一罗列出来,最好写在一张纸上,譬如“我希望一直被关注和赞美,但有时候有人批评我时会发脾气”或者“我喜欢被簇拥,像皇帝一样,还可以指示别人去做事,但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一点”等。

接下来,要好好回忆一下小时候的事情,想想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在父母和亲戚的夸赞下长大的,或者小时候被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仿佛就是个美美的小公主或小皇帝;又或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想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常常故意制造事端、调皮捣蛋,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诸如此类的回忆会使你意识到,如今的你其实还在渴望小时候的生活,有童年时期的某些幼稚行为的影子。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警告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毕竟今日的你已经成年,小时候肯定不能再回去了,唯一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改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幼稚行为,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一个优秀的我,谁都可以优秀;如果我想要得到关注和赞美,就应该努力工作,用高质量的业绩去证明自己;我会羡慕别人的好东西,但不要妒忌,我也有我自己的好东西;我有手有脚,也不再是小孩子,很多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轻易差使别人……

当然,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最好找一位监督者,你可以给他(她)一个权力,即在你出现自恋行为时,马上命令你停止,而你也不要因此大发雷霆。只有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症状才会慢慢被克服。

2.学习爱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缺乏同情心,内心少有对他人的关爱,只有自己,认为自己爱的前提是对方也刚好爱自己,否则是绝对不可能主动去爱人的。所以,从现在起,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就要学着去接纳和关爱他人。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爱是因为被爱,那这种爱就属于“幼儿的爱”;而如果爱是因为需要,则是一种不成熟的爱;而成熟的爱则认为“因为爱,所以才被爱”。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爱是“幼儿的爱”,也是不成熟的爱的模式。所以,患者要想矫正自恋型人格障碍,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爱的形式,学会用成熟的爱去爱别人。

比如,你主动地去关心对方,哪怕就是一句十分简单的招呼或安慰,对方都会觉得感激,甚至由此拉近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别人有困难时,你主动伸出双手,对方也会铭记于心,而在你需要帮助时,就会二话不说伸出援手;或者当你的另一半为你削了一个苹果,递给你时,不要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给出你的笑容,并为他(她)做点什么,这样对方会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自然也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你……总之,不要等着被爱,而是要主动关爱对方,无论如何,你都会因此而获得爱。

长此以往,坚持训练,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便会得以缓解和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