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28

第28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6)

结果,成绩出来之后,汪强的成绩很不错并被成功录取。大学期间,汪强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和同学、老师的交流还是非常少,不敢在人多的地方出现,时常会有紧张感和焦虑感。大学毕业后,汪强就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并由最初的一个小职员升为部门经理。

经过几次交谈,心理医生认为汪强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确诊其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汪强这才了解到自己一直都有回避型人格,他开始积极配合治疗,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坚持做自我矫正训练,症状才渐渐得以缓解。

石某现年39岁,却一直待业在家,他年过七旬的老父老母实在很着急,一方面39岁的儿子至今没有成家,另一方面是因为儿子已经在家闲了三年,始终不愿意找工作,这让这个家的经济状况变得更加窘迫。无奈之下,父母竭力说服儿子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石某的父母认为儿子是患上了“工作冷漠症”,但心理医生经过了解后,认为石某患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原来,石某自小性格内向,但学习一直很好,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年薪很高。两年后,石某因为不满长年受人管制而辞职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就索性待在家里玩起了游戏。

后来,父亲托人给石某找到了一份比较清闲的工作,但石某又以“要按时上下班,还要经常上夜班,收入不高还不自由”为理由再次辞职在家。随后,石某待业在家接近一年,父母看不过,就又给他介绍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结果,石某又找了很多借口辞职了。

近期,石某开始迷恋上了网络炒股,但情况并不乐观,据说还欠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债。

石某承认,自己始终不愿工作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找不到薪资高的工作,因为第一次工作的薪资是非常高的,只是因为被人管着才辞职。他后来就一心想找一份薪资高,工作轻松,还不受人管的清闲工作,但始终没有令自己满意的。

心理医生分析,认为石某其实是因为首次工作的年薪过高,导致他在之后的择业过程中胃口变得过“刁”,还要求工作轻松,这样的工作确实比较难找,再加上多次尝试失败,石某干脆放弃,并再也不愿做尝试。表面看来,石某的交际圈很封闭,社会功能出现了退化的迹象,并且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实质上是心智发展不成熟的表现。这就需要石某自身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培养社会责任感,而其父母也不能一味纵容。

此外,石某对工作的厌烦确实有“工作冷漠症”的倾向,而实际上还是因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巨大落差在正常人看来,即便一时接受不了,也依旧在承受范围之内,事后还是会积极努力工作,而不会出现“工作冷漠症”的表现。但石某却在受挫后选择逃避,这一点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

回避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回避型人格障碍也称为焦虑型人格障碍,患者往往会出现典型的回避行为,尤其是回避社交,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担心被耻笑,自感无助和无能,怯懦、胆小,表现为过分焦虑和担忧,生怕在社交场合遭到拒绝或批评。以上案例一中的汪强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而案例二中的石某在受挫后选择回避,也被专家视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那么,究竟这类人格障碍需要符合哪些条件方可确诊呢?

1.社会行为或功能退化,对一些需要有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回避或干脆退出。

2.身边除了亲人之外,没有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己。

3.别人的批评或否定意见很容易产生重大杀伤力,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4.自卑,在某些公共社交场合,总是担心被嘲笑或因为过分担忧出错而时时紧张不安,进而不与他人多说话或交流。

5.羞涩敏感,害怕露出丑态。

6.过于放大生活中的正常挫折,夸大潜在的困境和危险,进而回避一切不安全的事情和活动。在以上六项标准中,需要至少符合三项,才可确诊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最大特征就是社会功能退缩,行为减少,心理自卑感强,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引发这类人格障碍的病因一般有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自卑心理因素。

1.生物学因素。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在出生时就呈现出了一种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即人的气质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分化性特征,个性也在此基础上形成,譬如一个人自小就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害羞,这些特质就成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潜质,说明这个人是很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此外,那些对社会中的负面情绪刺激表现出高度敏感的儿童,也很容易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

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如果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嫌弃,甚至是厌恶之感,或者是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或厌恶,就很容易产生罪恶感。研究发现,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都有类似的看法。

3.自卑心理因素。研究已经证实,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根源是个体的自卑心理,也是这种人格障碍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自卑源自幼年时期,孩子会因为无能而产生不能胜任和异常痛苦的心理感受,其中也包括因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而出现的自轻意识。比如身体不健全或智力发育不健全、记忆力或性格等方面存在问题等,都会导致孩子自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看法。当然,也不排除很多人是在成年之后遭遇类似境况,这也同样会导致回避型人格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分消极的自我暗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些不同的或全新的处境,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首先做一番自我衡量或自我评估,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于是,有的人就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或欠缺自信心,而认为自己“不行”,这个消极的暗示导致原本就不强大的自信心再度受挫,紧张感增加,心理负担也增加了,最后的结果势必就不尽如人意,而这种不佳的结果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暗示他们:“不行,看来是真的不行。”如此恶性循环,自卑心理便逐渐加强了。

二是对自己的过分低估。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并不仅仅是自我的评估,更多的还是要结合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那些说话比较具有权威性的人的评价。而一旦他们给出的都是比较低的评价时,往往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评价,甚至过分地低估自己。这种情况在性格内向的人们身上要更加常见,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低评价,而对高评价视而不见,也常常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较量,结果只能越来越自卑。

三是失败和挫折的影响。我们知道,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很容易使人陷入自卑,除此之外还有家庭出身、经济条件或工作性质等,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有的人面对这些会一笑而过,然后继续奋斗,这些不但没有使其自卑,反而给了他们努力的动力;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是十分轻微的挫折和失败都是重大打击,致使其变得消沉和自卑,而这种自卑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遇事退缩不前,甚至直接回避,最终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研究发现,这类人其实是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即对挫折的感应比一般人要强烈。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自我修复

了解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或许我们就有了诊治的重点和方向。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治应当从自卑感的消除和交际障碍的克服这两点出发,在患者逐渐消除自卑感、提升自信的同时,结合人际交流的逐渐加强,双管齐下,共同作用,最终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1.自卑感的消除。首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我们已经知道,自卑心理的产生多半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因此,患者需要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重新认识自我并提高自我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重建认知,对自己多做正面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既然不可避免,但也不要拿它们去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较。人无完人,缺点人人都有,并非你一个人。

其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比较谦虚,会体谅人,很少与人争夺名利,做事谨慎,为人也随和易处,这些其实都是自卑者的优点,只不过一直都未被发掘。但心理学家指出这些优点,并不是让自卑者继续保持自卑,而是要挖掘出一直被隐藏的优点,进而自信起来,不要总是觉得自卑者是一无是处的。因而,从现在起,全面认识自我,为自己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提高自信心,相信你也是很棒的。

最后,做好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使人产生巨大的心理正能量,提高自信。所以,患者一旦感到自卑、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肯定可以!”、“我也是正常人,别人能做的事情,为什么我就做不好?”等,然后再勇敢尝试,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可见,自卑心的消除还需要当事人不要在行动之前给自己过多的失败提示,而是多些鼓励,充分激发被压抑的自信心。

2.交际障碍的克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如与人交谈时害羞,不善言谈,害怕在众人面前露出丑态等。专家建议,患者需要制定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的交友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逐步消除并最终克服交际障碍。这项交友计划可以先从简单的起始阶段开始,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逐次加大难度。交友计划举例如下:

第一周:坚持每天与同学、室友、同事、邻居或家人等其中的某一个人聊天10分钟。第二周:像前一周一样,和他们中的某一位继续聊天,并坚持聊20分钟,和其中的某一位也可以多聊10分钟。第三周:保持上一周的聊天时间量,这周最好找一个谈得来的朋友,坐下来进行一次不计时的聊天。第四周:继续保持上一周的聊天时间量,找几个朋友小聚一回,期间可以随意谈心,也可以在周末组织一次外出郊游。第五周:保持前一周的聊天时间量,积极参加一些讨论会。第六周:依旧保持前一周的聊天时间量,试着去和陌生人搭话,或者和不太熟悉的人交流。

这项交友计划看似不难,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所以还是有必要找个监督者,帮忙监督任务有无达标,监督是否有进步等。期间如果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想放弃的念头,也很正常,但都要设法克服。咬牙渡过难关,后面就变得轻松了,以便保证治疗的效果。

矫正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案例

邓某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前几年还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年轻能干,现在已经是一家外企的部门经理,月薪上万。今年29岁的她算是单位里最年轻的管理干部了,作为一名女性,可以说她的事业已经很成功了。但邓某生性爽朗,脾气不好,又非常自信,常常唯我独尊,不能接受任何批评。

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友刘某,这个比她小两岁的刘某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一家国企上班,并担任技术干部一职,虽然收入没有邓某高,但工作不累,性格有点内向和被动,对邓某也非常好。但两人最近却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起纷争。

事实上,他们的问题是在同居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吵吵闹闹的,但双方心里还是有彼此的,结婚的日期也在争争吵吵中定了下来。近期,双方就装修房子的问题一直意见不统一,邓某希望各方面都按照她的意愿做,根本不接受男友的建议,甚至有一次在争吵中邓某还骂刘某没有眼光、没有主见、窝囊等十分不入耳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