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15

第15章 心理自助——告别病态心理(4)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怀旧其实还隐含着一种“退行”心理,即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当人处在矛盾和转变之中时,或即将面临冲突时,怀旧是一处“避风港”,使心灵获得保护。这里的冲突指的是来自外界或个人自身,比如自我与现实的冲突,或者是自己的本能同道德与良心之间的矛盾等。

也有研究证实,怀旧是一种积极的心灵正能量,适当的怀旧可以使人更加善良。当怀旧给人带来积极的心理能量时,人们会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启动与启发人类的正面情绪和正面行为,令人的心灵更为纯净和富有同情心,更加愿意帮助他人。

病态怀旧不可取

怀旧心理人人都有,但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限度,正所谓过犹不及,怀旧也是如此。一个人一旦借怀旧去否定现在和将来,使自己陷入悲观、厌世的负面情绪之中,就开始走上病态怀旧之路了。

所谓病态的怀旧,即是与正常的怀旧背道而驰、令人陷入病态的一种怀旧心理和行为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衡量和理解这种病态怀旧心理呢?

其一,紧抓过去,回避现实。有病态怀旧心理的人总是过分地依恋过去的种种经历,而忽视甚至是回避现在的社会和环境。比如他们会保存大量旧服饰、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小孩的名字;对过去的恋人恋恋不舍,十几年后重逢旧情复燃,不顾各自有家有室,便冲动地再次“牵手”;还有的人对过去的老同学、老乡有着特殊的感情,十分热衷于组办同乡会、联谊会等,反感结交新朋友,导致在单位或圈子里人际关系极差。

其二,追忆过去,沉浸在悲伤中难以自拔。由于过分看重过去取得的种种功绩,而将所有的奖品或勋章都保存完好,这也无可厚非,但他们却经常挖出陈年旧事,回忆当年的辉煌经历,感叹今日辉煌不再,相比之下落差过大,造成严重的失落感,陷入这种悲哀的感慨之后难以自拔,不能全身心去做其他的事情,整日萎靡消沉。有的人甚至还经常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人复述当年的“英勇事迹”,表达对现状的不满等。

总之,病态怀旧心理有不合时宜性、对社会存在偏见、回避现实的特点。不合时宜性也就是有病态怀旧心理者在装束、言语、交友方式等方面都停留在以前,而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的偏见认识是病态怀旧心理者的一个心理定势,在思想观念上极度保守,而对新生的事物却完全看不惯,采用极端的批判思想看待一切新生事物。以上两点决定了病态怀旧者的逃避行为,因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就只好采取逃避的形式。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病态怀旧心理无法给人以积极的正能量,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失落、恐惧、抑郁、焦虑、愤怒、抱怨,甚至厌世等消极的负面情绪,令人无法活在当下,享受生活,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过去。

关于病态怀旧心理的成因,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变迁。病态怀旧心理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因为社会的变迁,社会的阶层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组合令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冲击,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面对如此突变,他们无力改变,又不能及时而正确地调整心态,去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更无法勇敢地面对改变之后的生活局面。于是,就渐渐退缩,用回避和怀旧的形式去表达内心深处的遗憾。

2.个体原本的生活环境解体,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正是因为社会的变迁,所有个人原本的生活环境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但有部分人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导致异常心理的产生,对社会抱有偏见,认为今日已远远不如往昔,过去的东西越是无法抓住,他们就越是放大它们的美好,对眼前的一切都难以做出客观的评价。

可见,怀旧作为一种记忆和心理安慰的手段,会令人产生久违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但对于一些并不懂得该如何善待怀旧情结的人来说,怀旧就会演变为一种病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精神中沉重的感情牵绊。人不能总是活在过去,病态怀旧心理需要进行及时调适。

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1.努力适应现在的生活。有句说得好,“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既然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就接受吧,因为谁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这一切,但依旧有很多人活得非常开心和自在。所以,不必较真,过去即便美好,但毕竟已过去,既然如此,何苦一直纠结呢?从现在起,积极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客观看待和评价时代的潮流和改变,顺应社会的变迁;多参加朋友的聚会,尤其是新结识的同事,要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去了解和认识新生事物,也许你会在其中发现另外一种美好。

2.尝试在现实生活和过去的生活之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一部分怀旧心理的好处,如果你的怀旧会给你带来积极的正能量,那便是正常的怀旧,现在你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做到正常的怀旧。这就需要你在过往与现实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比如,在不忘记老朋友的前提下,积极结识新的朋友。

3.充分发挥怀旧心理的积极能量。努力在怀旧的同时寻找令自己平心静气、宁静平和的心理感受,以此减少消极的悲观情绪。每次怀旧一旦触及失落心理,就立马打住,长此以往,对减轻病态怀旧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别让虚荣心膨胀

有调查显示,几乎有90%以上的大学生喜欢假冒时尚族或有钱人,不是香奈儿就是普拉达,大家在追逐名牌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谈论着各自的品位。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大学生反映,其实那些所谓的名牌,爱上网的人都在淘宝上看过,只不过是仿品而已,可总有人将一个200块钱的包说成是上万元的名牌包。由此,“爱装一族”就在校园中盛行开来。

贾某就是“爱装一族”的成员之一,她经常和室友一起去逛街,有时候买了一件几十块钱的衣服,穿出去有人夸好看,她便毫不犹豫地说:“那是,好几百块呢!能不好看嘛。”其实同学们也就是随口那么一说,她便当真,还借机“炫富”了一把。有一次,室友实在看不下去,便当场揭穿了她,俩人因此不再说话。后来,这位爱“炫富”的贾某越来越不招人喜欢,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调查发现,在这些“爱装一族”中,大家“装”的78%是装时尚、装品位,60%是装有钱,也有部分人是装有权、装有文化、装高雅,甚至装有关系等。

调查人员还发现一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很有限,但他还是省吃俭用,拿这些钱买了一双耐克鞋。心理学家认为,校园中的这些年轻人,当然也包括社会上的一些青年或中年人,他们对名牌或权势等的热衷,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期望获得关注和认同,但如果过度了,就有爱慕虚荣的嫌疑。而在这些“爱装一族”的背后,都有某些因素在作祟,其中多数还是因为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日常生活中做自我包装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对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一旦走进误区,就变成了虚荣的行为。所谓虚荣,其实就是被扭曲了的自尊的表现。虚荣心理人人都有,男女皆有,但研究表明,女性的虚荣心理比男性要强烈,是个体为了获得荣誉和引起关注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这种虚荣心理的作用下,个体往往为了追求面子,追求外在的华丽,不顾自身的现实条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比较可怕的动机,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严重危害。也就是说,虚荣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出发点往往是要引起关注,包括追赶时下潮流,但这种虚荣心又不同于功名心。

功名心理属于一种竞争意识和行为,是个体希望通过踏实的劳动和工作获得功名的一种心理,在某种意义上,功名心要比虚荣心带有更多的褒义。虚荣心理过强的人通常追求的是华而不实的排场,喜欢攀比,比较浮躁,不能踏实工作;甚至有自负人格,嫉妒心也很强。可见虚荣心理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

研究指出,虚荣心理的形成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一个人的需求有关。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阶层和地位、社会文化等。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个阶层占有的资源比重各异,这使得部分人对自身拥有的资源不满足并试图进入社会高阶层,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该目标在受到现实的重创之后,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打击,为了达到心理平衡,虚荣心理的调节机制便开始启动了。在社会文化方面,主要受“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学而优则仕”等观念的影响较深,部分人会选择用自我拔高的方式或通过调整形象的途径来展示自己。

个人需求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以及爱的需求等,这些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个人在心理上对自尊的错误理解,认为要面子就是要外表光鲜或排场足够大等,以为有面子才是有自尊。其实这都是对自尊的误解,需求及时纠正,方能克服虚荣心理。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虚荣心强的人多在人格上有戏剧化表现,比如性格外向、冲动、善变、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而浓厚等;同时,虚荣心理其实也是自卑、心虚等心理缺陷的一种补偿。

虚荣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生活方面。虚荣心理强的人往往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攀比行为,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而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的后果是自食其果。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行为。部分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人前夸耀、炫富,甚至不惜用吹牛、夸大事实、欺骗等手段来表现自己,诸如此类的炫耀行为都属于病态的虚荣行为。为自己制造一些虚假的光环,活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绚丽世界之中,虽然暂时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理,但迟早有被揭穿的一天,那时候虚荣者就会失去一切,包括身边那些所谓的朋友。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表现。虚荣心强的人大多嫉妒心也很强,在他们眼里自尊是和面子相联系的。在社会活动中,通过比较在内心世界中逐步建立起一种无人能够超越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再次驱使个体与外界进行比较,别人越不如自己,个体的自尊感就越强,觉得有面子。

他们已经认定了自己是没有缺点的,所以一旦有人比自己突出,个体就会受挫,产生极其强烈的妒忌心,进而表现出排斥、打击、挖苦、疏远,甚至开始与之进行正面较量;另一方面,为了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光环”,他们还会在暗中悄悄做手脚等。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事情最终会有败露的一天,到时候这些人就会成为众叛亲离的对象。

可见,现实生活中的虚荣心理和行为是必须克服的,因为它不仅威胁到个体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还会给其身边的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心理学家认为,虚荣心理可以通过自我修复完成,即个体自己可以为自己做心理调适,通常情况下,都能够得到缓解和克服。

第一,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虚荣心理。虚荣心理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性格缺陷,源自对自尊心的错误理解。自尊心人人都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虚荣,但过度的虚荣往往会给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带来危害。所以,要摆正虚荣心的位置。

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过高的评估,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特长,爱班门弄斧,排斥批评,喜欢赞扬,这是虚荣;如果你经常在外人面前炫耀那些与自己沾亲带故的有权有势之人,是虚荣;如果在上司面前好言奉承、时时不忘拍马屁,对同事或下属又冷眼相对,是虚荣;如果家境不好却依旧追求时髦和名牌,到处显摆阔气,是虚荣;如果明知自己有缺点却还是矢口否认,反将责任全部推给别人,是虚荣;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处处都要力争上游,也是虚荣……

第二,认清虚荣的危害以及虚荣与自尊之间的差异。虚荣的人大多外强中干,少有对外界袒露心声之人,别人或许早就将其看透,长此以往,不仅没有了好形象,也会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此外,要想克服虚荣,就要正确理解自尊。心理学中的自尊的定义是自我尊重,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估的结果,它主要表现在自我爱护和自我尊重这两个方面,其次也有需要他人、集体以及社会尊重自己的愿望。

有观点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综合价值的一种肯定,建立在社会比较、他人比较、自身成败经历的自我肯定的基础之上。因此,弄虚作假等虚荣行为是与自尊相悖的,是一种不自重、不自爱的行为表现。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肯定是不能脱离了社会现实的需要的,只有建立在社会责任感之上并且正确理解和认识权利、地位以及荣誉内涵的,才能真正做到自尊。

真正有自尊的人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缺点,他们善于取长补短,敢于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以便更加完善自我,而不会借用身价高、有权利和地位的亲友去抬高自己的身份,更不会夸夸其谈,把所有的责任和失败都归咎于他人。可见,真正的自尊是在谦虚、真实和积极进取的努力中获得存在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