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16

第16章 心理自助——告别病态心理(5)

第三,调整需求。人类的需求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但我们必须知道,在某些时期和某种条件之下,哪些需求是必需的,是合理的,而哪些需要是多余的,是不合理的。对于那些多余的、并不合理的需求就不要过分在意了,学会知足常乐,由内而外地提升自己就非常好。

第四,避免从众。心理学中有一个“从众效应”,指的就是跟随大众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表现。但从众有好也有不好,对于那些负面的潮流和风尚应该尽量避开、绕道而行。心理学家发现,虚荣心理正是这些不好的负面潮流的消极作用,造成的恶化与扩展。譬如,社会上流行一些酒席、婚宴讲排场、讲档次等,而虚荣心强的人往往就不愿“落伍”,便开始不顾自身经济条件和家庭状况盲目攀比,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还导致自己负债累累,可谓损人不利己。所以,克服虚荣心理和行为,避免从众很重要,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分析自身状况,面对现实,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

精神空虚是谁的错?

彭某是某地方政府的一名处级干部,现在已经50多岁,家庭圆满,工作稳定。但最近一年间,他经常觉得人生没啥意思,精神时常抑郁,还经常失眠,感到空虚无聊,总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人生有什么意义。

年过半百的他喜欢感叹时光,觉得自己走进了人生的黄昏阶段:首先在外貌上,他真心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不仅脸上已经布满了皱纹,连头发都花白了,走起路来也很难挺直腰杆,就连身边的人也开始一个劲儿地说:“老头子”、“老同志”,甚至连邻居家的小孩都喊他“爷爷”了!

彭某觉得很无奈,心中生出无限感慨,又有许多畏惧,无从表达,内心的空虚感也更重了。不仅如此,彭某自称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了,总觉得身体使不上劲儿,妻子每次都会提醒他说:“你当心点儿!”这句话令他心里难受,从前可没听她这么提醒过自己,如今几乎是每天都要重复这句,他深知这句话并非多余,但彭某就是接受不了。

在工作方面,彭某现在虽然还是一个处级干部,但每次公司在人事方面做调整时,他都胆战心惊。自己是“提拔嫌老,退休嫌早”的尴尬年龄,每天按时按点地上班,要做的不外乎就是借“调研”提点小意见,不提不行,提多了又担心别人嫌烦,于是就开始怠慢了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这种自由散漫的工作,彭某一下子根本适应不过来,心里便更烦了,越是烦躁,就越是无所适从和空虚起来。

彭某的变化被老伴看在眼里,有一次,两人闲聊,老伴便劝他找心理医生看看,或许有点帮助。于是,彭某走进了一家心理诊所,将自己的情况向心理医生叙述了一番。

心理医生听完彭某的自述,认为他的表现属于心里空虚,主要是由于精神支柱丧失、错误观念或生活发生变化而引起,主要体现在畏老怕老,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已经达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所以他才会出现失眠和精神不振的现象,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态心理,需要及时、准确地治疗,否则将会演变为精神疾病。后来,心理医生根据彭某的情况为其制定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案,并辅以药物治疗。

心理学认为,空虚心理其实就是一种百无聊赖、精神世界空白、缺乏信仰和寄托的心理现象,甚至有的人还沉溺于各种各样的娱乐消遣,打牌、泡吧,整天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般的生活。

导致这种空虚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和个人两大方面的因素。首先在社会方面,一是社会精神支柱的失效。由于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使得个体暂时失去了社会信仰,失去了积极心理暗示的来源,让人变得失去进取的动力,而无所适从和茫然。精神支柱能够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人们积极进取,但社会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理想的社会模式往往被那些捉摸不定的形态所代替,令人难以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出现精神支柱崩溃的现象。

二是个人价值被抹杀。如果青少年总是受制于严厉的管教,成年人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或者年老者不能适应自身的转变以及子女不愿赡养等,都会导致个人价值遭受抹杀。

三是社交模式的畸形转变。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儿童还是青少年,抑或是中年人、老年人,每个人都需要社交,都需要沟通和友谊,并且在交往中要求遵守平等、志趣相投等原则,否则极易造成一方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政治、地位、经济等方面存在的悬殊较大,沟通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有钱有权的人往往是孤独的,他们还会把较强的商品意识带到人际交往中去,造成自身难以与他人建立、维护以往的平等友谊;当然,还有些人会将自己装扮成一副强者的模样,自己有难处也不愿被外人看见,并羞于启齿,在聊天谈心时也躲躲藏藏,只能把烦恼放在内心深处,孤独感和空虚感也就越发强烈了。

在个人方面:

一是自我贬低较严重,自信心匮乏。人们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自我评价存在高低差异。也许是从小不幸的经历,父母早逝或离异等问题,都会造成一个人产生自轻自贱的认知评价,认为自己从来都得不到关怀和温暖,身份低贱,进而加剧了茫然和空虚心理。

二是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生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空虚的人总是对社会存在以偏概全的认知,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与之对立起来,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忽视社会利益而选择个人利益。而一旦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便感到绝望,甚至万念俱灰,加剧空虚心理。

三是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现代社会,个体生存的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满足,但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往往就比较难。有些人付出了努力,但还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便感到沮丧和绝望,严重时还会失去往日的斗志,变得百无聊赖。

那么,一个人如果有空虚心理,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呢?这些行为又会导致哪些危害呢?

空虚心理的行为表现及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否定一切。这种否定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反抗、怠慢、蛮横、见异思迁、冷漠等心理现象,不但否定外界的一切,还否定自己。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认为,儿童在向青少年时期转化的过程中,对外界的关心已在逐渐减弱了,主要的关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世界。此时,向内部转移是由青少年内在的本能萌动引发,从而落入一种被称为“暴力性的不安世界”之中,即“否定阶段”,在行为上属于“虚无主义”。

2.迷失方向。精神空虚、情绪低落、紧张、意志力薄弱的人,缺乏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的能力。他们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受到某些不良暗示的摆布等,比如很多空虚的人会选择去酗酒、赌博,甚至开始吸毒等。

3.空虑心理是一种富贵病。空虚心理多在一些“大款”或“富豪”身上出现,因为特殊的家世或身份给他们带来很多意料之外的烦恼,为了排遣,只好采取在刺激中寻找欢乐的方式。

4.空虑心理也是混日子的一种表现。空虚心理让一个人变得随大流,并且得过且过,没有理想,每天百无聊赖地混日子,不思进取。

可见,空虚心理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需要及时加以调理。心理学认为,空虚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可以自行做一些心理调适;如果比较严重,要像本节中的彭某一样征求心理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心理医生的建议加以治疗。在本书中,向大家提供一些自我调适的小方法,如下:

1.客观、现实地认识社会存在。正确看待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看待社会发展的方向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要看到主流。也就是说,要认识到社会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

2.加强意志锻炼。挫折在所难免,逆境也无法拒绝,我们要学会接受和面对,而不是不堪一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意志力的锻炼,提高战胜失败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坚持做到能够在逆境中成长和成熟。在顺境中也不仅仅停留在经济追求的层次上,而是要更加关注精神富足等更高层次的追求,提升把握自身命运与行为的能力。

3.学习榜样人物。日常生活里,可以多看看一些名人传记类的读物,以加强自勉,从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所在,了解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可避免的差距,化解消极心态,建立积极的心态。

4.用音乐陶冶情操。音乐是舒缓神经的一大利器,具有严重空虚心理的人可以选择音乐疗法。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让生活不再一成不变,不再单调和乏味,久而久之,便能够赶走空虚。

欲壑难填为哪般?

法国人丹尼·狄德罗是18世纪欧洲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思想巨人。他才华出众,编撰出世界首部《百科全书》,另外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卓着的贡献。

一次,一个友人赠送给他一件酒红色的长袍,这件衣服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深得狄德罗的喜欢。于是,狄德罗便穿上了它,还把之前的旧长袍丢弃了。不久之后,狄德罗身着华贵的长袍在书房里来回走动,越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和这件长袍不搭配,办公桌的陈旧让他觉得不顺眼,风格上也格格不入。于是,狄德罗决定把书桌换掉,还叫仆人到市场上买一张与那件长袍相搭配的办公桌。

新的办公桌买回来之后,狄德罗开始神气十足地审视自己的书房,结果马上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墙上的挂毯看起来很吓人,针脚太粗了,和这件长袍以及这张办公桌一点儿都不搭配,于是他又命仆人换掉了挂毯。但是没多久,狄德罗又发现椅子、书架、雕像、闹钟等等摆设似乎都显得不搭调,狄德罗就一件件换掉,等到差不多将所有的东西都更换了一遍之后,狄德罗自得极了,他似乎已经拥有了这个世界上最豪华、完美的书房了。

擅长哲思的狄德罗忽然发现,这一切的起因皆源自那件长袍,“我是被那件袍子给胁迫了啊!”狄德罗幡然醒悟,就因一件长袍,为了使得周围的事物与其协调,更换了这么多的物件。后来,狄德罗写了一篇文章——《丢掉旧长袍之后的烦恼》。

两年之后,美国人格兰特·麦克莱肯读到这篇文章,他读后感慨颇多,觉得文章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故事揭示的是消费品之间协调统一的文化现象,格兰特·麦克莱把这一现象用狄德罗的名字加以命名,称为“狄德罗效应”。

不过,“狄德罗效应”也具有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含义,揭示了人类在潜意识中追求一种和谐统一的心理,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上追求搭配的完美,并且永无止境,所以“狄德罗效应”也叫“搭配效应”,反映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根据自己的能动意识,刻意协调环境、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举动。也就是当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添置、更换与其相配套的物品,以此来追求并达到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感和平衡感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狄德罗效应”也从另一个方面向我们揭示出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很多的烦恼均来自于欲望,无欲无望便可无烦恼,可天下的人谁没有欲望?没有的时候拼命地想要去追求、去争取,等到拥有之后就开始不珍惜,还想着更好的,似乎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好的。这就是人类的欲望。俗话说“欲壑难填”,欲望的坑是深不见底的,想要得到的越多,就越加不会满足。

从前有一个农夫上山砍柴,途中在悬崖边救起一只翅膀受了重伤的天使。等到天使的翅膀痊愈后,告诉农夫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天使,善良的农夫救了她,所以为了报答,可以满足农夫的三个愿望。农夫很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她是个很精明能干的女人,这次难得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她教农夫告诉天使说,我们想要一屋子的金银财宝,于是天使满足了他们。但农夫和他的妻子却没有因此感到满足,他们找到天使说,还需要一望无边的良田,天使帮他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并且说,现在你们只剩下一个愿望可以满足了。

农夫和妻子躺在广阔无边的田地上,一边美美地享受着,一边在想着最后的一个愿望。后来还是妻子想到了,农夫再次按照妻子的嘱咐,向天使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我们现在就是希望以后,我们可以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这句话说完,农夫就看见那一望无际的田地消失了,那满屋的珠宝也不见了。“怎么这样!”农夫与妻子悲愤至极,痛斥天使不遵守约定。

天使说:“人的欲望真的是漫无边际的,当欲望无法控制地自我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便会毁灭人心,你们一再任由欲望膨胀,不但不加以控制,还想要让自己今后的所有欲望全部得到满足,这会让你们更加疯狂,直到最终被欲望毁灭。如今我看在农夫救过我命的面子上,必须及时帮助你们,在你们被欲望毁灭之前救回你们。”

现实生活中,我们追逐尚未拥有的东西,等到拥有之后就想要更好的,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和那些单纯的意念,变得难以自足、贪婪、好胜,而随着欲望的加深,有几个人是真正感到快乐的呢?所以,合理追求你想要的,得到后就好好珍惜,不要让那无止境的欲望浇灭了最初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