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17542400000027

第27章 珍贵的青春物语(1)

生命像一条长河,青春则是一曲赞歌。有人说:“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远比同年龄的男孩成熟。”于是,太多人在该爱的季节,错过了爱情;在该奋斗的年龄,失去了活力。然而,青春留给我们的,除了珍贵的回忆,还有成长的必然。在那个年纪,找寻自我、认同性别、独立个性,在年少痴狂中幻想未来——没有时间回忆,没有精力犹豫,所以,即使遗憾也是珍贵。

爱比温饱更重要——依恋带来了什么?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依偎在妈妈身边,冷的时候找妈妈,饿的时候找妈妈,仿佛只要妈妈在,无论什么要求,都会得到满足;无论什么危险,也会变得安全。第一次上幼儿园时,我们整天哭哭啼啼地喊着找妈妈,每时每刻都在盼着放学,为了可以重新拥有妈妈的怀抱;当我们被老师责罚,或者被学校的同学欺负,也会回家后,第一时间找妈妈哭诉。

在心理学上,我们和妈妈的这种关系,属于一种心理依恋。所谓依恋,指的就是时刻在寻求与某个人的亲密关系,并且当这个人在身边时,心里会感觉安全的一种心理倾向。弗洛伊德认为,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里,依恋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乳房,表现为本能的口唇吮吸,也就是人格发展的口腔期。

后来,行为主义的信奉者提出,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不过是出于本能的需求,比如饥饿、口渴和避免痛苦,任何感情上的爱或依恋,都是生存需要的附属品。然而,心理学家亨利·哈罗却颠覆了这两种观点。他发现,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可能是与饥饿和口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有时候,甚至比它们更强烈。

为了证实他的观点,哈罗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若干只幼小的恒河猴放置在笼子里,然后在它们的笼子中,放入两只“代理母猴”。其中一只是用木头做的身子,四周再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模仿母猴的温暖皮毛。身体内再装一个可以提供热量的灯泡,胸前安装一个可以吮吸出乳汁的奶瓶;另外一只用铁丝网做成,体内同样安装了提供温暖的灯泡,胸前也挂上了奶瓶。这样,两只母猴形成了对比:除了木制母猴能够提供身边上的安慰,铁丝母猴无法提供之外,它们之间任何条件都是相同的。

哈罗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笼子内的恒河猴更愿意去木制母猴那里寻找食物,而且,除了玩耍的时间,幼猴都喜欢抱住木制母猴的身体,模仿在母亲身边的姿势,依偎或者抚摸,仿佛在寻找母亲的温暖。当哈罗改变了条件,将木制母猴的奶瓶拿掉后,幼猴会短暂地停留在铁丝母猴的身上,用最快的速度吮吸乳汁,达到温饱之后,就会迅速地回到木制母猴的身边。除了非常饥饿,必须寻找食物的时候,幼猴不会主动接近铁丝母猴。

哈罗在这个实验之后,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对于幼猴而言,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接触安慰比母猴提供的乳汁更重要。

一般情况下,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母亲。如果母亲悉心地照料儿童的生活,给他亲密感和安慰,儿童与母亲的依恋程度就会非常高。这样的婴儿成年后,会建立起成熟的人际关系,也更有益于人格发展。而且,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婴儿成年后,会仿照自己与母亲的关系,练习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甚至,他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如何,就决定了他与后代的依恋如何。因此,对婴儿积极的态度,为他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时回应他的要求,与他愉快地互动,就成为与儿童相处的重中之重。

憨憨刚刚二十个月,由于父母工作忙碌,不得不将他送到幼儿园,交给育婴师照顾。由于年龄太小,他长时间以来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陌生环境。每天早上,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都哭闹得特别厉害。经验丰富的李老师,常常将满脸泪水的憨憨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腿上,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安慰他说:“憨憨最乖了,憨憨不哭,放学后,我叫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回家好不好?如果你一直哭的话,妈妈就不来接你了。”憨憨在李老师的安慰下,慢慢停止了抽泣。

可是,中午玩耍的时候,其他宝宝都在开心地摆弄着各种玩具,憨憨却哭着找到李老师说:“妈妈呢?我要妈妈,我要抱抱。”于是,李老师把他抱起来,将他带回了公共游乐区。可是,他却不肯和其他宝宝一起玩,一直赖在李老师身上,哪也不去。一直到中午午睡的时候,他才肯离开李老师,躺在床上睡觉。可是,连睡觉的时候,他也要李老师坐在他的床边,帮他盖好毯子,一边哼着摇篮曲,一边拍着他,他才肯睡。虽然他闭着眼睛躺在床上,嘴巴里却一直念叨着:“李老师陪我睡,李老师陪我睡。”

时间久了之后,经过每天的安慰和陪伴,憨憨不再哭着喊着找妈妈了,相反地,他却开始哭着喊着找李老师。原来,他已经将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李老师的身上了。

当高智商遇到低情商——EQ与IQ

IQ,也就是智商,这个词已经流行很多年了。智商就是人的智力商数,是一个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质量,表示了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在智力商数中,智商一百分为中等水平,一百二分以上为聪明,八十分以下为愚笨。很多人固执地以为,只要智商高的人,一定会比智商低的人成功,取得更高的成就。其实不然。因为,影响一个人成就高低的因素,除了IQ之外,还有EQ,也就是情商。很多证据表明,IQ高的人,接受新东西特别快,能够学习成绩好,考上一流的大学,可是,在人生道路上却不一定会有过人之举。

心理学家戈尔曼曾对美国的一所中学进行跟踪调查。他选取了IQ在全校最高的八十一个学生作为样本,研究智商与个人成就的关系。结果表明,这八十一个人纷纷进入了美国的一流学府,在大学中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是,当他们三十岁的时候,却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进入所在行业的最高层,其他人都是表现平平,甚至有人的生活远远不如IQ一般的学生。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证据表明,智商一般,但是情商很高的人,能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占据优势,比如恋爱、求职、人际关系,甚至获得事业的成功。虽然,高智商的人拥有非常好的创意,能够完美地应对工作内容,但是他们不够了解自己的性格,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因此做事必定受喜怒的左右,容易冲动,伤害到身边的人,自然无法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无法达到预期的人生高度。

最近,一向春风得意的方旭败走D公司,不仅从区域总裁的位置上下来,整个D公司都不再有他的位置了。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却遭遇这样的滑铁卢,方旭连连感慨自己的时运不济。

方旭算得上是高智商的人才,从小一直成绩优异,拿到MBA学位后,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进入IT行业,先后供职于IBM和西门子。多年的行业经验,让他具有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众多成功的营销案例,不仅帮他在任职的公司内一路高升,更让他在行业内打造出鲜明的个人品牌。三年前,方旭作为多方瞩目的行业新星,被后来居上的D公司高薪挖角,顺利地进入D公司高层。

可惜,在多家世界顶级公司任职高管的经历,让方旭养成了目中无人、自命不凡的性格。他被挖角到D公司之初,曾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改革。其他高管非常不满,一些中层经理也纷纷离职,面对人心不稳的情况,方旭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甚至公开表态:“能够留在D公司的员工都是出色的,离开的员工,只能说明他们不合格,不适合做D公司的员工。”

迅速组建新团队之后,方旭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营销经验,能在一年内作出漂亮的业绩,从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惜,缺乏默契配合的团队和完全陌生的管理模式,让D公司的销售业绩逐渐开始下滑,并在方旭任职的第二个年头,达到了最低谷。在销售团队日益士气低迷,公司内部开始流言蜚语的时候,方旭也开始紧张自己的前程。

一天晚上,方旭想要回办公室取些资料,进一步研究客户需求,走到办公楼下,却发现自己没有带钥匙,于是,他打电话给自己的私人助理华夏,想让她过来开门。可是,电话打了几通,却怎么都联系不上她。无奈之下,方旭只有打道回府。原本的工作计划被打乱,心中愤愤不平的方旭,连夜发邮件狠狠地指责了华夏,想要给她些颜色看看,却不曾想到,自己在D公司生涯也因此而终结。

原本,一个小助理被老板训斥几句并不算大事,认个错,说两句好话,事儿就过去了。可是,这个华夏可不是一般的小助理。华夏在D公司的行政部任职多年,给多位区域总裁当过助理。之前的人事变动,华夏原本可能升任行政部副总,却被方旭指名任他的私人助理。华夏心中委屈,却也选择卖个人情给他。不想,自己在办公时间之外,没有满足老板的要求,就被他恶语相向。于是,华夏在回复的邮件中,不仅没有认错,还将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以及教育方旭怎样做一个合格的老板,一一列明。更牛的是,她将回信抄送给了各个分公司。于是,一件上下级吹毛求疵的小事,变成了全公司讨论的话题。

其实,方旭的作风强硬、态度粗暴在公司是出了名的,不少在他手下做事的人,都或多或少挨过他的训斥。只不过,大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不跟他正面冲突。这次,碰到一个较真的华夏,着实让方旭吃了不少苦头。总公司原本因为业绩的问题,一直想要做些人事调整,这件事闹出来之后,总部辞退了华夏,方旭也在无奈之下,以工作不力为由,引咎辞职。

方旭这次职场失利,一方面由于华夏把小事闹成了大事,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出自于方旭的软肋——情商。其实,如果他在工作中经常与下属沟通;在实施改革时,照顾到众多高层和同事的想法,他的工作业绩也不会一路下滑。如果他懂得与员工换位思考,也不会让自己的大好前程栽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上。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智商高的人可以迅速地解决问题,针对目标,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可是,如果情商低的话,就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做成事业。

美国着名的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因此,卡耐基的教育哲学就是教人如何自控情绪,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改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情商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远比智商要高出很多啊。

我是谁——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活着?你这辈子到底想要干什么?别人是怎么看待你的?”你一定马上就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可是,如果时间倒流,让你回到十四五岁的年纪,你还能够这样清楚地给出答案吗?恐怕,那时的你,无论怎么绞尽脑汁,都想不出结果吧。

跨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比人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自己。每个人都开始考虑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同时,男孩子还会在意自己够不够帅,女孩子也会计较自己长得是否漂亮,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这时,自己本身的认识,来自朋友、老师的评价和所处的客观环境,都会左右最后的判断,甚至造成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纠结的问题,就构成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

所谓自我同一性,指的是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说白了,就是认识“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有什么关系?童年的我、现在的我还有未来的我,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值得去做的,是有意义的?我的人生要怎样过?

这一时间,青少年无法停止的就是对自我的追问,因此,青少年时期往往又被称作“转向内心世界的时期”或“发现自我的时期”。在寻找自我同一性时,青少年逐渐认识自我,渐渐适应社会,逐渐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过,这一过程多半是充满困惑、充满迷失的,既无法求助于他人,也无法让自己从一团迷雾中解脱出来。因此,这个时期的人,最容易出现偏颇人格,走入歧途。

小豪今年十七岁,去年因为聚众斗殴和抢劫罪被关入少管所,也就是从去年开始,胡晓作为他的心理医生,一直在陪他进行心理治疗。一年多来,胡晓耐心细致地陪伴着小豪,他的暴力倾向有所减轻,也不再用绝食虐待自己了。与小豪的多次交流,让胡晓对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豪家里有五口人,爸爸,妈妈,还有两个年长他十岁的双胞胎姐姐。作为家中满心期盼的唯一一个儿子,小豪从小受到了全家人的宠爱,因此,养成了他骄横、暴躁的性格。

小豪五年级的时候,父母的一单生意失败,使得家里的经济条件开始下滑。为了尽快将赔掉的钱赚回来,小豪的父母整日忙着做生意,没有办法将更多时间花在他身上,更没有时间亲自照料他,因此,小豪基本上是跟着两个姐姐一起长大的。

可是,升入高中后,两个姐姐先后成家,结婚生子,各自开始为新的生活忙碌,无暇顾及家中的弟弟。于是,小豪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可是,小豪的成绩即使非常糟糕,即使被众多老师通报恶行,他的爸爸妈妈也不会骂他,只会塞给他足够多的钱,告诉他下次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