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竹影清风
17537200000043

第43章 租房住的尴尬

看到这个标题,你很快便容易联想起拥有一个家的重要性。

家,一个温馨的名词。多少人企盼着在城市里拥有它。

1992年春风吹拂的日子,我在家乡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怀与帮助下,来到市盐务局、市盐业(集团)总公司做文秘工作。

初次来到城里工作,我加倍努力,辛勤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很快,总公司领导帮助为我家属办理了转招手续,女孩也妥善地安排到城里的实验小学读书。

一个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我们三人很快在城市团聚。由于总公司机关人多房少,所以,我和许多新老职工在单位附近的四关四隅租房住。

当时受家庭条件差的制约,我刚从农村转来城市工作,工资很低,只好在西关街找到二间旧房,以每月以20元的租价租下来。好也总公司规定给每个职工每人每月发25元住房补贴,我和家属每月领50元,除去20元的房租费,余剩的30元也算是对生活的一点补贴。

我那时很渴望在城里能拥有自己的一间房。我对生活要求不高,因为我自己清楚,自己虽是位土生土长的有点成果的农民作家,但我能有机会出来工作,那完全是市委宣传部领导和市盐务局领导真情关怀的结果,有份自己很满意的工作就已经很满足了。房子,对于我来讲,真不是一件敢奢望的事情。

我租住的两间平房实在太旧,墙黑的不见白光,且常掉泥皮。但因为自己捉襟见肘,条件有限,所以只得如此。不过,我心里觉得有点欣慰的是我们住对门的也是一对老工人夫妇,在此住了六年,都已二十多年的工龄了,单位效益不好,分配不上宿舍,租房也无补贴,自己也买不起房子,仍然一直租着和我一样的破旧廉价房。

在租住的旧房里生活的我,工作之余仍勤奋写作。虽然房窄屋旧,环境不良,我也写出了不少文学作品。1992年莱州市盐务局、市盐业集团总公司党委在山东省盐务局的关怀下,在省《云海》诗刊社的大力帮助下,编辑出版了莱州市建国四十多年来第一部莱州盐业职工诗歌专集。我作为莱州市盐业公司主要篡编者和责任编辑,当时就是在西关街租住的这两间既窄又破的旧民房里,精心策划、校对完成的。莱州盐业诗歌专刊的编辑出版,受到了国家盐务总局、省和烟台市盐务局、盐业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赞誉。

住破房不要紧,反正又不是自己的房子。但我最怕熟人来家,怕人家嫌弃租住的房子破旧而低瞧了自己。

1992年8月,是学校放暑假的日子。我同村的长辈,也是我中学作文的启蒙老师赵忠进先生到城里办事找到我,我领着老师到了我在西关租住的家里小聚。依着我中午就在外面附近的小饭店吃饭,老师坚决不依,我只好匆匆买了点蔬菜之类回家做饭。

老师倒不嫌弃我所租房的房子旧,他了解我的情况,也很体谅我的心境,他也知道现在租房只是权宜之计。令人啼笑的是,我刚刚在炒锅里放上油和莱,炒着炒着,突然从房屋上掉下了一大块泥皮,正好落在炒锅里。我为此窘迫地一下子红了脸。老师也诙谐地说:“还真有天女散花呀。”说得我不好意思起来……

所以,在城市工作、生活必须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有一间旧房能容下我们家三口生存,这也是一直是我久日的愿望。

秋后,我又在附近另租了两间每月租金40元的民房。房子是好叔,但房东很刻薄,我们租住的房东家里有前后两套大院,房子很多,也有五六家租房户居住,什么单位的都有,乱哄哄的。我们住在后排靠街门洞的两间正房。房主规定,夜晚十点关门,晚了不给开门。我们晚上也不出门,可前院有一家住户姓潘,他弟弟潘建波与我在一个局机关工作,干盐政稽查,我们关系很不错。可他哥嫂都在市吕剧团工作,剧团晚上下乡演出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一年演200多场戏。常常回来晚了,房东不给开门,就趴在我们窗前央求我们帮忙,天再晚再冷,我也只好惺惺起床帮助开门。

另外一件事,房东刚与我们谈租房时,常常装得笑容可掬,说什么进了门就是一家人,都相互关照……,然而,人往往说做不一。有一次,我八岁的女儿在院中拧开自来水冲了冲手,被男房主骂了个狗血喷头。临了,大人们还要陪着笑脸给人家道歉。

我工作一年多时间,租房换了三个房主。看惯了人家的白眼,心里着实真盼望拥有一个温馨的家。有时与同事们一起工作,我会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潘美辰的那段名句:“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么大的地方……”同事们听了,也很感慨。

我们综合处的毛处长曾给给我讲:“小赵,你年轻,要有作为,好好干,相信,你很快会有一个家的。”

我听了处长的话,心里热乎乎的,“处长,我可是单位的新职工,没有资历,就是局机关购置了宿舍楼,也轮不到我头上。”毛处长摇摇头:“哎,可不是你所讲的,咱们局和总公司下属的百万吨盐田是烟台市市长项目,是著名的香港中银集团投建的,总投资3亿元。领导们也早考虑到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计划等一年后企业投产,马上给机关80多户没有住房的工作人员全部解决,包括你。”

毛处长讲的果然没错。1994年正月十二日上午上班后,我一踏进局机关门槛,局机关就将在南环路小区和坊苑小区购置的两栋新宿舍楼分配给了单位职工。我呢?在局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也有幸分到了一套两室一厅,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新楼房。

从此,我们一家三口结束了租房住的漂泊生活,我也从租房的尴尬之中解脱出来……

(原载黑龙江省《校园生活》杂志2007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