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沈约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精神恍惚,神志不清。这位年轻时候不但写出一百一十卷《晋书》、一百卷《宋书》和二十卷《齐纪》等史书,还制订了旧体诗格律标准的才子兼帅哥,最近却无心研究自己的专业,只是心神不宁地看着自己的腰带一天天紧起来,腰肢一天天细下去,不久竟撒手西去,成了文人变成政治牺牲品的典型案例。
不过令沈约大感意外的,不是他费尽心思写出来的史书除了《宋书》之外竟全部失传,而是这段精神不振的日子里日渐消瘦的遭遇却广为人知,成了“沈约瘦腰”的典故,与张敞画眉、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并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沈约也因一杆细腰进入南北朝帅哥行列。多年以后开城降宋的南唐国主李煜,在念及自己未来的囚徒生涯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沈约的瘦腰,继而写下“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的诗句;明人夏完淳觉得自己腰围太粗,亦以“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以示对细腰沈约的羡慕。
原打算靠着修史以留名百世的沈约却因为自己细腰而为人所记,不知若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少年沈约之烦恼
出生于南朝宋元嘉十八年(公元441)的沈约有一个可谓显赫的出身。其祖父沈林子为南朝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官至宣威将军、淮南太守,当时便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可见沈氏家族的地位之高。宋时民谚“护官符”中有名句:“东海缺少卫生纸,龙王来找沈林子”,后来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有关章节时就参考了这一句。年轻时的沈约很是为自己的出身自豪,某次开车行于街市,行人摩肩接踵,无法前行,沈约高喊一声“我爸是沈璞”,路人纷纷侧目,顿时让开一条大道。
不过很快这种好日子就到头了。公元453年,时年三十八岁的沈璞在皇室内部斗争中被杀,沈家顿时衰落,留下年仅十三岁的沈约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但日后出行再无人让道,甚至全家还陷入了颠沛流离的窘境,终日四处逃避躲藏以求苟安,后来因遇大赦才得免祸。少年沈约不得不过早面临生活的艰辛,某次家里实在困难,他曾乞求于宗族乡党的帮助,同族之人向之施舍稻米数百斛,却因沈约不能忍受族人伴随着施舍的侮辱,最终“覆米而去”。他深知父亲死于皇室纷争之中,自己唯一的希望便是认真读书,于是终日手不释卷,白天读过的书,晚上还要复习一遍。
母亲担心他用功过度有伤身体,常以减少灯油、熄灭炭火的办法来限制沈约夜间读书,效果不佳后甚至逼着儿子休息,但沈约依旧不为所动,仍旧读书不倦,就差像西汉时的匡衡一样,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借邻舍的烛光读书,上演一出“凿壁借光”的感人剧目了。很多不肯读书的孩子父母听闻沈约事迹,纷纷以此教训自己的儿子:你看人家沈约,你有他刻苦劲头的一半我也就满意了——同样是小孩子,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刻苦攻读很快便见成效,青年时期的沈约便已“博通群籍”,并以写得一手好文章而闻名于世。就在很多人因为活了二十多年,没能为祖国、为人民做点什么而伤心欲绝的时候,沈约从二十余岁时便开始撰写史书,着成《晋书》一百一十卷;与此同时,苦学的沈约也长成了一个身材颀长、相貌英俊的帅哥,在故乡渐有名气,吸引了诸多粉丝。其成长经历也逐渐传开,成为南北朝时青少年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如果《读者》、《知音》之流的杂志早创刊一千五百多年,我们便会从出土文物中发掘出这样的文章:《缺少父爱的苦命男孩呀,坚强母亲为你撑起生命蓝天!》或是:《天涯何处觅知音,谁能体会帅哥成功背后那些往事的酸楚!》
遇见你很不可思议
沈约很快因为自己的才华出众而得到郢州刺史蔡兴宗的器重,被任命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不久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在刘宋王朝内乱中一举灭宋,建立齐朝,沈约在新政权下更是仕途畅达,官至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后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属官,一直做到太子家令。
跟随太子期间,沈约深受宠信,每次入东宫觐见,都是日头偏西方出,期间有王侯到宫,也需托沈约先去通报,才可得进。太子深觉与沈约交谈所学良多,甚至让他每日早点进宫以帮助自己改掉睡懒觉的习惯,对他说: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
不过文惠太子的老爸齐武帝却不大看好沈约,他只宠幸一个爱奉迎的小人刘系宗,并抑沈扬刘: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打心眼里看不起文人沈约,沈约因此郁闷不已。
但在这时,沈约结识了一个对其下半生有重要影响的人。此人便是文惠太子的弟弟,日后成为威震海内的梁武帝萧衍。
沈约与萧衍的结识可谓以文会友的典型。南齐永明年间,热爱文学的竟陵王萧子良开馆招纳文学之士,沈约与萧衍、谢朓、范云等人皆游于竟陵王门下,时日一久竟形成气候,成了一个着名的文学群体,史称“竟陵八友”。在同为“竟陵八友”的日子里,沈约和萧衍吟唱相随,诗文相和,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把酒邀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此时的沈约虽在撰写萧齐国史、起居注和《宋书》,不过早年的经历也让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而沈约奇特的长相似乎也注定他应当有更大的成就。
《梁书·沈约传》特意写到沈约的特殊长相,称“约左目重瞳子”,即左眼有两个瞳孔——中国历史上双眼有重瞳子的只有六人,都是政治上大名鼎鼎之辈:仓颉、舜、晋文公、项羽、李煜,名气稍小的高洋,也是南北朝时北齐的建立者。沈约只有一只眼睛长出两个瞳孔,大约是命中注定能做出舜、项羽等人一半的成就了。
不过不受太子老爹待见的沈约正在踌躇满志之时,又逢文惠太子英年早逝,他看着镜子里自己两只眼睛和奇怪的三个瞳孔,露出的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仕途的不知所措。
那么要脸干什么
就在沈约觉得自己的仕途没了希望的时候,立国仅二十三年的南齐在日后被封为东昏侯的昏君萧宝卷的治理下变得更没希望。很快南齐便呈现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之势;与此同时萧衍却渐渐显山露水,终成一方诸侯,并于公元501年率兵攻入都城建康,诛杀萧宝卷,另立萧宝融为齐和帝,自己则被封为梁王。沈约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力主当年的文友萧衍称帝。
萧衍虽有野心,却也不便表露。看着萧衍踌躇满志而又欲说还休的样子,沈约决定充当时代的传声筒,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向萧衍提出称帝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称旧政权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萧衍则代表了南朝的发展希望,并最后总结道:如果萧衍不称帝,那就是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望啊!
萧衍心中暗喜,表面上却也要推辞一番,表示自己是拥护齐和帝的统治的。沈约再接再厉,数日后在萧衍的办公室内语重心长对其劝谏道:当年同为竟陵八友的时候我就觉得你很有潜力,就是太爱面子。可是现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你还那么要面子干什么!
正是这句话成为指引萧衍在黑暗道路上前进的力量和明灯,推辞了数次之后终于答应称帝。沈约更是一鼓作气,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连夜就把诏书和官员编制表一一拟好,等次日清晨萧衍刚一起床便送至面前,萧衍不加修改,即成定稿。日后萧衍提及沈约、范云,总是极其赞赏: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
不过随后沈约在齐和帝归宿问题上与萧衍的再一次联袂演出,虽然找到了昔日吟唱相随,诗文相和的感觉,却成为了二人之间的绝唱,也为自己日后连日消瘦埋下了种子。
史载,当萧衍装模作样地接受齐和帝的禅让,并欲将其迁到南海郡时,他看了沈约一眼,沈约心知肚明,用一句话便让齐和帝丧了命。他说,昔日魏武帝曹操在铜雀台上大宴群臣,王朗、钟繇、王粲、陈琳等一班文官进献诗章,鼓励曹操称帝,魏武帝却认为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为了贪图虚荣却让自己置身危险之中,如今你怎能“慕虚名而处实祸”?
萧衍顿悟,派人给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细腰
拥立有功、官拜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的沈约终于做到了与自己“左目重瞳子”的相貌相符的地位,顿感轻松。但在随后却犯了文人从政的最大毛病:不知收敛。一天,沈约侍宴宫廷,正好豫州进献栗子,梁武帝萧衍一时兴起,想起当年与沈约一同吟诗作文的场景,提出与沈约比试关于栗子的典故。沈约有点受宠若惊,但还懂得分寸,心想风头不能盖过武帝,就故意比武帝少写了三个。却在事后告诉别人:如果我不让着武帝,恐怕他会羞死(“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梁武帝听闻沈约出言不逊,因而大怒,欲治沈约之罪,幸亏被沈约的朋友徐勉劝谏下来。
而梁武帝也因为此事得出结论:知识越多越反动。
不久之后沈约儿子因为成立“梁武帝思想探讨小组”,研究“武帝代齐”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被打成反动组织,被敌对势力绑架关押。晚上沈约要参加萧衍宴会,夫人恳求他请武帝救助,沈约坐在萧衍身旁,最终却没开口,儿子被迫害致死,面对妻子痛不欲生的指责,他沉默,沉默,最后说:“我也是为了祖国好啊!”
沈约终于明白,此时的梁武帝,早已不是自己当年诗文相和的搭档,两人之间再也不能回到当初情真意切的岁月。失魂落魄的沈约终于病了,恍惚中,他梦见了曾死于自己舌下的齐和帝,齐和帝手持一把宝剑,斩断了沈约滋事的舌头。沈约大恐,醒来后请来道士作法,给玉帝写奏章。奏章里说,冤有头,债有主,“禅代之事,不由己出”。
这下梁武帝终于不堪忍受,怒不可遏地连派数人谴责沈约,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沈约忧惧交加,日渐消瘦,给好友徐勉写信诉说自己近况,称近日来皮带一天比一天紧,腰也一天比一天细:“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不久竟在骂声中撒手西去。
《战国策·威王问於莫敖子华》篇曾记载“楚王好细腰”的典故,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腰),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意思是昔日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细腰,大家都节食减肥,饿得头昏眼花,站都站不起来。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来,非要扶着墙壁不可,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人们都想吃美食,但大家为了腰身纤细都忍住了不吃,即使饿死也心甘情愿。
虽然后人引用这个典故比喻当权者的爱好引导时尚潮流,如东汉马廖在《上长乐宫以劝成德政疏》里便使用了“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句子,但也多少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以细腰为美的观念。令沈约哭笑不得的是,自己原本悲剧的瘦腰故事,却被人与楚王好细腰扯上了说不清的关系,多年后“沈约瘦腰”竟广为流传,与张敞画眉、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并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不过令沈约更加无奈心酸的,应该是自己死后先被定谥号曰“文”,因《谥法解》中称“博闻多见曰文”,“勤学好问曰文”,但梁武帝犹自耿耿于怀,夺“文”赠“隐”,并解释道,“怀情不尽曰隐”,彻底否定了沈约的德和艺。而时至今日,沈约的细腰已经与潘安的白鬓齐名,合称“沈腰潘鬓”,在两大帅哥身后留下无尽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