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石”,是古突厥语“中国”的意思。也就是说,“桃花石人”、“桃花石汗”分别是“中国人”、“中国君王”的意思喽!
南宋末年,李志常所著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说,当地的土著群众敬佩汉人的技艺,赞叹道“桃花石(中国汉人),诸事皆巧”。这应该是“桃花石”这一词汇出现在汉文著述中的最早记载。
那么,西域哪些人会用突厥语自称是中国人,而称自己的君主是“桃花石汗”——“中国君主”呢?
成书于1072~1074年间的《突厥语大词典》,对“桃花石”一词作了再清楚不过的解释:“桃花石,此乃摩秦国之名。上秦,地处东方,被称之为‘桃花石’;中秦,被称之为契丹;下秦,被称之为巴尔罕,也就是喀什噶尔。”这也就是说,当时此书作者,自称是“桃花石”人——中国人,而称自己的可汗是“中国的君王”。那么,这里的“摩秦”,或译作“麻秦”、“玛秦”,明明白白指的也就是中国了。这不奇怪,至今,还有印度、土耳其等国称呼中国,就叫做“秦”。
说来有趣,古代北方游牧人,总见到中原地区各朝代人士,使用图章以表示郑重其事,还代表着印章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突厥语就称图章为“桃花石”,意译成汉语,就是“使用图章的地方”、“使用图章的人”,曲里拐弯儿,也就成了“中国”的意思喽!
《突厥语大词典》作者又是谁呢?他,就是那一时期大名鼎鼎的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而他,又是喀喇汗王朝王族子弟,是一位贵族,出生在今天喀什市郊区乌帕尔乡。
“喀喇汗王朝”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由什么人建立的王朝?
说来,话也长也不长。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国破家亡被迫迁徙,而西迁人马走得最远的,就是沿着传统的草原之路,一直走到了伊塞克湖湖畔、伊犁河谷乃至中亚其他地方的那支回鹘人,后来联合了部分样磨人、葛罗禄人、处月人、粟特人等,大约在公元866年,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地跨葱岭东西的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突厥语。“喀喇”,本意为“黑”,但可以引申为“深邃”、“雄伟”、“伟大”……这个解释显而易见地有着中原汉文化的印记,以北方——“玄武”为尊;“汗”,则是北方游牧部族对首领、君主的尊称。因为这个王朝大多数执政者,在名号中都加上了“喀喇汗”的称谓,因此后人便以此为王朝的名称了。当然,这个王朝历任君主也都没忘本,没忘记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不会忘记在自己的名号中,再加上“桃花石汗”——“中国君王”的头衔。
其实,喀喇汗王朝还有着自称——哈卡尼耶,意思是“可汗王朝”,只是因为人们习惯了“喀喇汗”的叫法,而把正式名称给忽略喽!
喀喇汗王朝第一任君主庞特勤——毗伽阙·卡迪尔汗去世后,长子巴兹尔汗将执政中心设在巴拉沙衮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镇;次子奥古尔恰克的执政中心,最初设在怛逻斯城——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市。
好了,一切就绪,似乎该安享太平了。但是,风,永远是要刮起来的,树,也就永远静不下来。公元877年,一些讲伊朗语族语言而信仰了伊斯兰教的塔吉克人的祖先,建立了一个萨曼王朝,都城就在距离怛逻斯并不远的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的布哈拉。
当时的喀喇汗王朝,信仰的还是佛教、萨满教、摩尼教、祆教。萨曼王朝发动了一场战争,先攻取了喀喇汗王朝王家陵园所在地伊斯比加甫——白水城,而又在公元893年,对怛逻斯展开了大规模进攻。这一仗,奥古尔恰克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哟,萨曼大军攻破了怛逻斯城,杀戮了1万军兵,俘虏了1.5万将士,还掳走了王后……
大败亏输、英雄末路的奥古尔恰克,只好把都城迁到了喀什噶尔城。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定都喀什噶尔的奥古尔恰克终于在公元904年,成功地以一次漂亮的大捷,战胜了宿敌萨曼王朝,报了往日之仇。他还娶了已经病逝的长兄巴兹尔大汗的夫人——自己的嫂子为夫人。这本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古代北方游牧人一直有着“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习俗。
但是,问题毕竟还是出来了。奥古尔恰克给了自己年幼的侄子萨吐克一个承诺,说是待到他成年,就会把汗位归还给他。
但是这个位置是那么容易归还的吗?古往今来,那是多少人眼红的位置呀!能登上这个宝座,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岂是一个“风光无限”形容得了的!于是,一场颇为类似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故事情节的宫廷之争,悄然展开了。
奥古尔恰克应该说是有远见的。宿敌萨曼王朝闹内乱,国王的弟弟纳赛尔·本·曼苏尔逃亡到了喀什噶尔,奥古尔恰克大度地收留了他——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将来没准儿可为我所用呢!他还划出了一块地盘就是今天阿图什市的地方,让纳赛尔容身。但对于伊斯兰教嘛,奥古尔恰克是坚决不容的,那是敌对国的宗教。
接下来的故事,颇有些趣味性喽:纳赛尔,也是一位有头脑的王子,他耍了一个小花招儿,跟奥古尔恰克央求,只划给他一张牛皮那么大的地,盖一座清真寺即可了。可汗脑子一时“进水”了,哎,这要求并不高嘛,好人做到底,给就给了吧!好,纳赛尔于是把一张牛皮,仔细剪成了细细的一根皮条,量地了。人家就拿这么“小小”一张牛皮,“圈”出了大大一块土地,建成了一座清真寺。
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吐克王子,尽管年轻,却更是聪明,他立刻敏锐地意识到,纳赛尔,尤其是伊斯兰教,是他可以借用的力量,想要夺回汗位,这可是个大大的机会!于是他和纳赛尔交上了朋友;于是他信仰了伊斯兰教;于是他迅速发展了信众组织了武装……于是,刚刚16岁的萨吐克,在被叔叔发现自己有所图谋后,先发制人,于公元915年的一个深夜,率穆斯林亲信武装人员攻入宫廷,杀了自己的亲叔叔,夺回了汗位……
至今,在阿图什市,还有一个俗称“苏里唐麻扎”的景点,那就是中亚版《哈姆雷特》主角儿的陵墓,他名字的较全称呼应该是:苏里唐·萨吐克·波格拉汗。其中,“苏里唐”是“君王”,“萨吐克”是他的本名,而“波格拉”,意为“公骆驼”——图腾崇拜物。
萨吐克·波格拉汗终其一生,没能实现让他的“子民”全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愿望。他的继任者——长子木萨汗,倒是不仅把伊斯兰教定为了国教,还于公元1006年前后,灭掉了信仰佛教的于阗国……
即便是这样了,喀喇汗王朝依然自称自己是“桃花石人”,王朝的君主为“桃花石汗”,一直同中原宋朝和北方辽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和密切往来。而历任君主,都称宋朝皇帝为“阿舅”,因为他们的先人,曾先后娶过5位唐朝公主。
王朝都城,后来就一直设在喀什噶尔。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踪迹的疏勒——喀什噶尔,一直是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枢纽重地。这里的贸易是如此发达,以至于欧洲人曾一度把疏勒——“赛利斯国”,当成是蚕桑、丝绸的故乡。而意味深长的是,这片土地上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细石器、陶器等文物,和我国中原地区的文化类型竟然惊人地一脉相承!
张骞就曾把疏勒城“有市列”的信息带回中原。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都督府”就设在这里。公元8世纪之后,“喀什噶尔”之名逐渐代替了“疏勒”之称。因为地处要冲,屡遭战火,几经易址,古老的疏勒——喀什噶尔在后人心目中,显得十分神秘。
但是,在喀喇汗王朝时期,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喀什噶尔城中有着雄伟、高大而精美的建筑,制陶工艺非常发达,玻璃制造业十分繁盛,采矿和冶炼技术都很高超,东来西往的商业活动红火兴旺,通用宋、辽货币,还自己铸造银币或铜钱……
文字呢?公元11世纪先后成书的两大名著:《福乐智慧》,是用回鹘文写就的;而《突厥语大词典》,则是用阿拉伯文完成的。同时在喀喇汗王朝,还通用“摩秦”文字——汉文。
今天的南疆重镇喀什市,就是“喀什噶尔”的简称。当然,话说回来,今天的“喀什”和那个时代的“喀什噶尔”,并不在同一个地方。那么,“喀什噶尔”究竟在哪个遗址上呢?多种说法并存,谁也道不明白。只有一样古今一致:喀什,至今依旧是“五口通八方”的外贸口岸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