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03

第3章 放低姿态,给自己着点“保护色”(3)

吕端谢过寇准的好意,随后便进宫面见太宗,他对宋太宗说:“当年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知道此事后是何反应,陛下可知?”宋太宗被他问得不着边际,一时无语。吕端接着说:“刘邦竟笑言道:‘希望到时分给我一杯羹。’由此可知凡成大事者不会顾及他的亲人,李继迁这样的乱臣贼子更不会顾忌什么了。皇上若是杀了李母,只会让李继迁的反叛心思更加坚定,于事无补不说,反添仇怨,以后的事情就更加不可扭转。”

宋太宗冷静下来,亦觉吕端言之有理。他问吕端如何处置此事,吕端就谏言说:“依臣愚见,可将李母安置于延州,妥善照顾,用以招降李继迁。如果李继迁拒不归顺,他也终有顾忌,不敢胡为。来日方长,不怕没有最终解决的那一天。”宋太宗拍腿叫好,大喜道:“你提醒得好啊,如果不是这样,大错便铸成了。”李继迁因为其母在宋人手中,虽没有归降,却减少了侵袭。李母死后,李继迁不久也去世,他的儿子向宋朝投诚,大宋也终于解除了西部边境的威胁。

世上有两类人,一种是扮猪吃老虎,另一种是扮老虎吃猪,大智若愚者则通常是扮猪吃老虎的那种人。扮老虎吃猪的人其实没什么大本事,他们的地位和才能往往不成正比,所以他们时不时地想装装老虎的样子,以显自己的威风,顺便吓唬别人,这种人就像郑板桥形容的“世间鼠辈,如何装得老虎”。而那些扮猪吃老虎的人才是大赢家,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比老虎还强大的人,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企图,他们才故意装出一副“愚”相让别人上当。

装愚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懂得运用这种手段的人在小事上故意装傻扮懵,让人觉得他们没什么大不了,一遇到大事,他们的才能才会立刻显示出来。大智若愚的人在平时是很低调的,他们从来不会显示自己的聪明,也不会当着众人夸耀自己,甚至还会让人误以为他们是真的很愚,不过这些都不值得一提,因为他们要的只是胜利时的一击。

平和待人,给他人留有余地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菜根谭》有些人总能在处世时进退自如,而有些人却常常很被动,时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原因无疑和他们不善于处世,尤其是不给他人留余地有很大的关系。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犯了“心里眼里只有了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她常常把事往绝里做。而王熙凤的丫环平儿则不同,虽说她是凤姐儿的左右手,可在待人处世上,她却强上凤姐儿一筹。平儿一直都很注意为自己留后路,做起事来总是给人留有余地,身为大观园中当红的丫环,她不会仗势欺人,做些趁火打劫的勾当,反而在私下里安抚受到伤害的人,并对他们加以保护。这样一来,她既缓和了他人和凤姐儿之间的矛盾,还顺势做了好人,让别人有余地和退路,也让自己多条路走。这一点在凤姐死后得以体现,虽然后来大观园里一片凄惨,但是平儿却多次得到过众人的帮助,顺利渡过了难关。

在待人处世时,一定不能把事情做绝,为别人留余地其实也是为自己留余地,就像赶马车一样,如果一下子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想调头都不容易,若不走到尽头,时时处处记得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想调头也就容易得多。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赶考,他早就听说考官杨国忠和监官高力士皆是贪财之辈,倘若不送礼,考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但不弯腰事权贵的李白一股倔脾气上来了,偏偏不吃那一套,一文钱也没给他们二人送去。结果不出所料,他的成绩固然很好,但杨国忠却批道:“这样的书生只能与我磨墨。”高力士也跟着说:“给我磨墨算抬举他了,他这样的人只配给我脱靴子。”随后就把李白赶出了考场。

之后,李白自知与仕途无缘,便放下心来游山玩水。

事情偏偏凑巧,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可是上面全是鸟兽等图形,不是中国的汉字。唐玄宗让杨国忠来读,杨国忠如见天书一般,哪里认得半个,又问遍满朝文武也无一人能够读出来。唐玄宗觉得面子上很难看,便大怒道:“3天之内如果没人认得这些字,文武百官一律停发俸禄;6天之内没人认得,一律免官;9天之内无人认得,一起问罪。”后来,有人推荐了李白,唐玄宗便派人把李白召来大殿,李白接过番书后,不仅看得很快,而且翻译得流畅敏捷,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自叹不如,唐玄宗对李白更是大为赞赏,便委托李白代写回信。

当时,李白看到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自然不会放过报复的机会,于是对唐玄宗说:“臣去年来京应考,被高太尉赶出,被杨太师批落,今见他们两个人在边上,臣的神气不旺。请万岁您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虽然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合适,但是他用人心急,就按照李白的话传旨下去,杨国忠只得忍着怒气去研墨,高力士只能跪下去给李白脱靴,场面十分滑稽。

俗话说:“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做事还是待人,都不要把力气使尽,不要把事做绝,以免生出变故时自己没有还手之力,要平和一点对待别人,不要在胜的同时让自己没了回旋的余地。高力士和杨国忠之流虽懂得一些厚黑之术,但是他们却只把那些心眼用在巴结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身上,不知道善待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而且对不巴结他们的人毫不留情地打击,结果让自己成了笑话。

所谓的给人留余地就是弹性交往,让自己和对方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摩擦。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你应该主动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不要抓住别人的痛处不放,要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时,不仅他会感激你,你也会赢得他的信任。

总之,待人处世要平和,就像《菜根谭》中说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在外界环境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要有忍耐的精神,如果你挺住了,即使只是小人物也会有机会做老大,如果挺不住,即使你在老大的位置上,用不了多久也会跌落下来。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没办法逃开七情六欲的左右,但是,要成就大业的人就不应该被自己一时的冲动所左右,要分清远近大小和轻重缓急,在该舍的时候要忍痛割爱,在该忍耐的时候就不要因为一时失误坏了大事,要从长计议,对于不利要学会忍耐,挺住其实就是一种忍耐。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项羽和刘邦在争天下的时候,较量的其实就是“忍”还是“不忍”。

刘邦准备和项羽对立之前,有位叫郦食其的高阳人来拜见刘邦,准备给刘邦献上一些好的计策,可是他一走到刘邦帐内,就看到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于是郦食其很不高兴地对刘邦说:“如果你想消灭无道暴秦,那么你就应该虚心地请教长者,而不是坐在那里接见长者。”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训斥,并没有生气,反而急忙起身,把自己的衣服弄整齐,然后向郦食其表示歉意,并请郦食其上座,说:“以前听人说起过您,今天才见到您,您有什么破秦的好计策吗?”郦食其对刘邦说:“你虽说带着一万人马,却都是乌合之众,如果要攻打强秦,不过是羊入虎口,而陈留交通发达,城内粮草充足,我和县令很熟,不如让我去劝他投降,这样你就可不伤一人入城。如果对方不投降,你再举兵攻打也不迟,到时候我做内应,你也很容易胜利的。”刘邦听完郦食其的计策后觉得可行,同时也为自己得到这个人才而高兴,于是就按照郦食其的计策行事,果然攻下了陈留。

对于忍耐,刘邦相当有一套。刘邦的大军进入咸阳城后,士兵们都争着抢着到皇宫的仓库中拿金银财宝放在自己的腰包里,刘邦也是贪财好色之人,他被阿房宫里如云的美貌女子所迷惑了,更被皇宫里的富丽堂皇弄得眼花缭乱。不过,正在他为眼前的利益迈不动步时,他的下属樊哙提醒他:“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他立刻清醒了,忍住了自己的贪心,下令封了宫殿和仓库,并和城里的人约法三章表示会对他们秋毫无犯,这让刘邦顺利地赢得了民心,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一次,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刘邦胸部受了重伤,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忍着疼痛在楚军面前假装弯着腰摸脚,并大骂 “我的脚趾被射中了”以麻痹对手,甚至在他回到大营后,还忍着疼痛去军营巡视,让士兵知道他并无大碍以稳定军心。

刘邦在时机不成熟时的隐忍和对暂时失败的忍耐都显示出他的智慧,同时体现了一种成功者的心理素质。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在评论楚汉之争时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得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一个“忍”字。和刘邦忍耐的态度不同,项羽则是以刚愎自用著称于世的,无论时机怎样,他都是个既不忍欲望,也不忍脾气的人,可以说正是他的冲动害了他,使他把一个本该成就霸业的机会白白丢失。

当一个有谋略的人告诉项羽在关中建都可以成就大事时,项羽没有听取那个人的意见,刚愎自用让他不愿按照他人的意愿办事。那位谋士在出去的时候发了句牢骚:“楚人是沐猴而冠。”这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就把那个人杀掉了。在项羽的大军攻到新安时,他听到几个投降秦军的议论,项羽一时气愤,杀心顿起,20多万的秦兵在一晚上全部被活埋了,从此,项羽的残暴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项羽一攻进咸阳城,就把秦王子婴杀了,后来又火烧阿房宫,把秦宫里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宫娥美女都带去关东,与刘邦相比,他怎么会不失人心呢?

刘邦在时机不成熟时挺住了,他忍耐自己的欲望和脾气,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最后夺取了胜利。项羽没能忍住他的欲望和脾气,所以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勇猛。刘邦可以成大事来自于只要对他有利,他就懂得忍下别人一时的不敬,忍住个人的享乐欲望,忍住个人的意气,忍住一时的失败;而项羽则是什么都不能容忍,他不懂“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所以大业未成身先死,实在是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刘邦其实比项羽更贪婪,他想得到的更多,但是在时机不成熟时,他知道“挺”着。能够“挺住”的人,最终会称雄于世,而那些刚愎自用、小肚鸡肠的人,即使一时得到天下,最后也会输得一败涂地。

羽翼未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一些,在羽翼未丰时让一步往往能赢得对手的资助,让自己走向强大。等到强大的时候就可以再伸展势力反过来让对手屈服,这实在是一条经典的厚黑妙计。《易经》乾卦“潜龙在渊”是指让人待时而动,要善于保护自己,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要轻举妄动。做大事者在羽翼未丰时懂得让人一步,他们总是低调处世,不会在时机不成熟时四处张扬,而那些过早地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的人,最终会在交战中失利。

楚汉之争时,项羽的实力远远超过刘邦,但是最终的胜利者却是刘邦,不得不说,正是懂得让步的学问让刘邦取得了胜利。当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后,项羽便怒火冲天,无论如何也要将刘邦置于死地。如果他们之间在此时发生战争,项羽有绝对的胜算,因为当时项羽的人马有40万,都驻扎在鸿门,而刘邦只有区区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兵力人数悬殊,而且项羽的军队要比刘邦的军队强悍得多,双方间隔也只有40里,可以说此时的刘邦是危在旦夕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刘邦虽然有些害怕,但仍然很镇定地和谋士们想对策。刘邦先让张良陪同自己去拜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在项伯面前,刘邦再三表示自己没有一点想和项羽对抗的意思,只是提前代项羽入关,并且与项伯结成了儿女亲家,想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他多多美言几句。在拜见项伯的第二天,刘邦就带着樊哙、张良和一百多个随从去拜见项羽,刘邦并没有拿着兵器与项羽动武,而是预备了厚礼,低声下气地向项羽道歉,说自己做得不对等。这样一来,项羽的怒气就全消了,他觉得刘邦已经认输了,不足为患,于是项羽和刘邦的关系缓和了,刘邦也因此保住了性命,这才有了他后来一步步成就大业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刘邦的确够懦弱,他居然忍气吞声地去拜见项羽,这无疑是在求项羽饶他一命。可事实上,刘邦一时的让步与所受的小小侮辱换来的却是军队和自己的安全,同时让项羽对他失去戒心,这让他赢得了许多壮大力量的时间,在这场较量中,刘邦确实做到了“得时则行,失时则蟠”。

不懂得让步的人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沉不住气的,往往在对方还没什么动静之前就先亮出自己的底牌,稍有一点威望就四处炫耀是他们的特点之一,而在他们根本应付不了强大的对手时,也不懂自己先退一步以保存实力,最后导致惨败。人们在自己不足以与对手抗衡的时候,应该学会低调一些,即使遭遇挑衅,也不要冲动出手,不妨让人一步,假如一个人总是锋芒毕露,意气风发,则很容易与他人为敌,此时若再不懂让步,就容易招致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