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际要懂心理学
17119200000020

第20章 维护你的人际关系网(9)

马超归顺刘备之后,由于名声响亮,激起了关羽的好胜之心,于是,他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伤了伙伴之间的感情,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可是依我看,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关羽看了信以后,顿时转怒为喜,拊须笑道:“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说罢,关羽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随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

如果对方是自尊心极强的人,采取激将法可谓上上之策。对自尊心强的人,诸葛亮曾经有一条非常好的提议:“只有激,不可说。”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南征。而此时,江东的孙权尚在抗曹与降曹之间摇摆不定。面对东吴决策人物的犹豫态度,诸葛亮决定只身前往江东说合孙刘联合抗曹。当他看到孙权之后,通过对方的神情态度、仪表动作,立即判断对方有很强的自尊之心,心中暗忖道:“此人只有激,不可说。”

尽管此前鲁肃热情叮嘱诸葛亮言语不可过激,但是诸葛亮并没有理会鲁肃的嘱咐。诸葛亮认准了孙权举棋不定的矛盾心态与强烈的自尊心有关,不但把曹操的实力格外加码地描述了一番,而且一点也不委婉地建议孙权:如果不能早下抗曹决心,不如干脆投降保命。

孙权一听诸葛亮“坦白”的劝告,当即回敬了一句:“如果真是你说的那样,那么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

诸葛亮随即微笑着说:“过去有齐国人田横,逃亡海上还能够守住节义,威武不辱,真可谓壮烈之士。更何况我主公是王室之后,英才盖世,为天下人所敬仰。如果大业不成,那是天意如此,又怎么能够臣服于乱臣贼子呢!”这句话让自尊心特强的孙权勃然变色,拂衣而去。只不过,孙权的犹豫之心随之大减,反而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其实,激将法是通过刺激对方自尊心理或者满足对方面子心理来达到效果的人际关系技巧。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当有些人的自尊心遭受挫折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力量。如果对方排斥你的意见,那么与其遣将,不如激将,设法用语言故意贬低他、刺激他,激起对方强烈的自尊心,就往往能够让对方顺从你的意图。

运用刺激缔结好人缘

人们相处的时候,每每想到的是亲近、亲切、亲和,几乎从没有人想过威慑、威胁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其实,威慑、威胁表达出的力量是极为巨大的,尤其是其对人们内心的刺激是极为明显的,而且,对这种技巧的运用,在心理学上也是有其理论及事实依据的。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的沙丁鱼。然而,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远比死沙丁鱼价格要高。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渔民们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无论怎样努力,绝大部分的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所有的渔民都对这个能使沙丁鱼不死的秘密极感兴趣,可惜的是,那条船的船长一直严格保守这个秘密。

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就变得十分紧张,它们开始加速游动,左冲右突,四处躲避。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利用“鲶鱼效应”中的刺激技巧处理同事关系是激发人际关系中伙伴之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让自己更进一步,还可以不断促使对方进步,并给那些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人送去竞争压力,从而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这对于你的朋友来说,真可谓一份无与伦比的真诚大礼。

当你的朋友陷入颓丧的时候,当你的同事变得懒散的时候,当你的合作伙伴想要退缩的时候,作为他们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你不仅要从心理到行动尽力地支持他,而且还可以成为一条“鲶鱼”,让对方充满活力。

面对如同死水的人际关系,如果想要彼此之间的关系重新活络,那么你不妨暂做一条“鲶鱼”,对人际关系施予一点刺激,给你的伙伴一点竞争的压力。

当然,要做“鲶鱼”并不容易。如果你想充当“鲶鱼”,不仅需要不凡的实力,还需要考虑自己安身立命之道,千万不要被对方误解,以至于遭到大伙的联合打压。记住,尽管有些人会养成“沙丁鱼”的习惯,但是颓丧、懒散、退缩、想要逃避的人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沙丁鱼”。“沙丁鱼”也许不敢挑战“鲶鱼”,但是人毕竟有思想。如果你这条“鲶鱼”做法太过,则往往会得罪很多人,从而失去好人缘。因此,凡事不能太过。

事实上,除了用“鲶鱼效应”中的“生存竞争”刺激法来作为人际关系处理的一项激励技巧,还可以用其中某些侧面所产生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括威慑力,也包括榜样的力量,无论何种能力,只要这些方法是合理的,产生的刺激效果是良性的,就应该善加运用。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力,只不过有大有小。影响力大的人能得到大好人缘,影响力小的人则只能局限于小圈子之中。如果你有良好的影响力,就能获得好人缘,让自己的伙伴、朋友紧紧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并且带动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其实,做“鲶鱼”和做榜样,都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无论是因“鲶鱼”引起的生存威胁而产生的竞争意识,还是榜样的力量带来的前进动力,都源自于其内心中的好胜心理,而这种好胜心理的外在反映就包括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我们的生活事实说明,每一种心理都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这样人们才能更加健康,而其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合理。

不要抱怨朋友的牢骚

谈话可以使人精神愉悦、提高干劲,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会认为这不可思议,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果你是一个团体中的成员,那么不妨采取谈话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

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家非常有名的电话交换机制造工厂,这家工厂出名的原因并非因为技术多么先进,而是因为一系列的心理学试验。这家工厂就是霍桑工厂,而那些试验的结论则被命名为“霍桑效应”,并被写入了心理学著作中。

在霍桑所有试验中,有一项访谈试验,而该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求工厂生产状况不佳的原因。霍桑工厂虽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福利保障,但奇怪的是员工们仍然愤愤不平,以至于工厂的生产状况一再恶化。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该厂进行了“谈话实验”。

专家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达到两万余人次,并对被访谈者的言谈做了详细记录。所有的专家在谈话过程中都很耐心地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每一个访谈者都被要求不准反驳和训斥被访谈者的阐述。尽管所有的受访者都倾谈所谓的意见,但是旁观者一眼就可以发现其实那些记录上大部分都是些“牢骚”。

然而没想到的是,“谈话”之后,霍桑工厂的产量一升再升。

这种奇妙的现象让社会心理学家倍感兴趣,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谈话实验”让工人觉得自己被重视,得到一种“发泄的满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事实也证明,心理上的满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与人合作之时,要想让彼此的合作更融洽,并让工作顺利完成,心理满足就更加不可忽略了。

有的人公私分明,在公事上绝不谈交情,成了双面人。其实这大可不必,甚至完全没有必要。铁面无私固然是好,但是并不是“万金油”。事实上,你需要的不是公私分明,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要记住,你面前的不仅仅是同事,更是合作伙伴,你们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工作的交流上,有时还要感情的沟通。

人们在不满的情况下发出的牢骚虽然流露于非正式场合,甚至其中有些言语较为刺耳,但作为伙伴关系中的一方,你有义务去倾听。如果你无视对方的抱怨,依然我行我素,采取不予理会的态度,那么对方的小牢骚就可能成为严重的不满,最终导致伙伴关系的破灭。

善待对方的“牢骚”不仅能促进彼此的关系,提高你的影响力,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而且更有利于整个团体关系的健康发展。很多人以为“霍桑效应”只不过是领导者用来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好处在于,它能充分重视对方的心理需求,填补其心理需求的空缺。最大的好处在于,此法能够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

在工作上,尽管利益更加为人所重视,但若只是一味地给钱给物,忽视了对伙伴的尊重以及情感沟通,不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建议、牢骚和不满,对方就会长期生活在一种受压抑的氛围中,这样利益的价值就会贬值。如果你不知道补救,“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合作伙伴就会远走高飞。

要想留住他人,绑住对方的脚是不行的,即使留住了对方,也不可能为彼此的梦想添砖加瓦。

记住,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而欣赏并不仅仅在于口头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意倾听对方的牢骚与烦恼。

提升自己的人际活力,首先在于提升对方的心理满足感,而提升对方心理满足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鼓励同伴说出自己的不满。事实上,激励伙伴,并不是一味地在旁边为对方打气和加油,一些“毫不起眼”的尊重和欣赏行为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鼓励对方说出不满,认真听取对方牢骚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提高他人的心理预期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坚定地认为人们的行为来自于利益的驱动,所以每每把利益作为结成伙伴关系的砝码。然而奇怪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但不会增强努力的欲望,反而会减低进取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许多大学生充当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答有趣的智力难题。

试验分为3个阶段:①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②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则依旧没有报酬;③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也可以继续解题。

结果,德西发现②阶段时,有报酬的实验组被试者确实十分努力,而在③阶段的休息时间中,继续解题的人却非常少,可见其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反而是在②阶段无报酬的控制组成员更多地在进入休息时间还在继续解题,由此表明他们的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这样奇怪的结果让人们惊诧,最终德西得出结论: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中,如果提供或者一再提高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本身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当你的合作伙伴已经对你们共同的事业与追求的兴趣大减,你应该考虑的不是利益砝码是否太少,而应该怀疑是否利益砝码太多了。

有个母亲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她制订了一套激励孩子的机制。

这套激励机制中明确规定,获得奖励的依据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劳动、品德的评分。得到100分即给予1元的奖励,如果得到87分就是0.87元,而120分就是1.20元,以此类推。

为实行这套制度,母亲还专门制作了表格。然而,这个看似很完美的制度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就被荒废了。最后孩子把一切事情都当成了任务,比如如果不给钱,他就不愿意洗碗了。

教育实践如此,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事事给予利益的偿付,只会让利益的大山填满人际情感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