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17113700000040

第40章 美味语言,为孩子筑起心灵防护墙(4)

“你知道什么?听我的话准没错,真出了什么问题,后悔就晚了。”朋友生气地说。孩子也气得嚷起来:“我不参加了!行了吧?!”然后摔门而去,他去夏令营的兴奋心情已经被妈妈破坏掉了。

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下,我们是希望要善解人意的父母,还是希望要唠叨不休的父母呢?如果自己的父母这样没完没了的唠叨,同样的话重复上十几遍,我们又是什么感受呢?

当孩子觉得“好烦”,听不进去劝告时,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说话方式是不是不太对,可以跟孩子好好交流一下:“刚才的话是不是说一遍就可以了?下次只说一次你能不能做到呢?”还是那句话,把孩子当成朋友,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朋友。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变令人厌烦的唠叨为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交流,能为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帮助。

孩子最反感攀比性语言

孩子最讨厌的就是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这也是伤害孩子自尊心最严重的方式之一。

小军曾是我班里的学生,去年参加完中考之后,他就显得很苦恼,原因是一直成绩优异的他没发挥出正常水平,分数偏低,只进了一所普通高中。没想到家里炸开了锅,父母的长吁短叹让小军无所适从,尤其听说邻居的孩子考进了省重点高中,父母更是向小军“开炮”: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有出息,你太给我们丢面子了。

本来小军就为没能上个好高中而自责,听到父母这样说就更伤心了。他想不通,自己已经很难过了,为什么父母不能安慰一下,反而拿他跟别的孩子比呢?

“你看看人家孩子……”这句恐怕是大多数父母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父母总想帮孩子加快前进的速度,生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和小军父母抱有一样心态的父母为数不少,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使家长们形成了一种把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对比的习惯,认为这样才能比较出差距,找到让孩子前进的动力。

希望孩子进步没有错,可是“攀比性”语言往往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某小学五年级针对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开展了一项“孩子最不愿意听到家长说哪句话”的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80%认为“人家的孩子太优秀了”或者“跟人家比,你差远了”这两句最不能接受。有专家指出,攀比性的语言相当于时时刻刻在提醒孩子:你就是没出息,家长对你失望透了,时刻刻都在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学生小辉说他父母经常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较,嘴上挂着几句话:“人家学习比你好,你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学习?”“你看看和你同龄的,哪个不比你强。”难怪小辉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原来和他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

家长攀比性的话语使孩子们产生了自卑心理,损伤了他们的自信心。有的孩子不仅像小辉一样内向,还越来越反叛,父母越是这样说,孩子越觉得厌烦、听不进去。

过分看重面子的父母也容易说一些攀比性的话,总想让孩子在各方面完美,给孩子的要求中不但包含了孩子应该做的,而且包含了自己从前喜欢做但是没做到的。对面子的过分看重,让这些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比较中争强好胜,寻求平衡。

我认识一个家长就是这样。她的孩子偏科比较严重,数学分数极高,语文分数却很低,每当有人问起她孩子的成绩,她都刻意隐瞒孩子的语文分数,说:“我家孩子特别优秀,长大肯定能当上数学家,这次又考了高分。”在周围人的羡慕声中,她感到很满足。她还让孩子参加课外班去学习计算机编程,她的孩子年纪还小,根本没法掌握那么高深的科目,只是满足她的虚荣心罢了。

这位母亲的虚荣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她夸大了孩子的优点,掩饰了缺点,不能正视孩子遇到的问题。可能让孩子觉得难为情,也可能让孩子分不清事实,在家长的过分夸奖中迷失了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缺陷,以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变得骄傲自满。

每次走在街上,看到那些在休息日还要去一个个学习班、辅导班、兴趣班的孩子们,我都不禁想,他们中有几个是自愿学习的呢?有些家长盲目从众,看到别人怎么做,他们也跟着怎么做。看到别人的孩子上了英语班,他也立刻给自己的孩子报上;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习奥数,立刻也让自己孩子学。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一样的条件,孩子就不会落后于别人。在这种苦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只在乎别人的孩子学习进度如何,而忽视了自己孩子的自身特点。

我的学生小蕊是家里独生女,又是班级的英语课代表,家长对她的成绩非常关注,每次拿回成绩单,家长都要仔细比较一下,和排在第一的学生差了几分,差在什么地方。父母的对比,给小蕊带来很大压力。

上课的时候我提问小蕊,刚问出问题,下面的同学一起回答出来了,小蕊的神情马上变得很不自然,眉头紧紧皱着。我找小蕊谈话,她焦虑地说:“我做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都会先看看别人,看着他们认真答题的样子我很紧张,生怕他们把我落下。如果我会答的别人也会,我的心里就不舒服。”小蕊希望自己的成绩能保持在班级的前五名,偶尔成绩下降了她就非常沮丧。

小蕊的心结是她的父母带来的,因为父母总拿她跟别的孩子比较,给小蕊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专心又放松地学习。

我说:“小蕊,首先你要明白,你的父母是为了你的前途着想,但是他们用错了方法。你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调整好心态,再跟父母好好沟通一下。”我建议小蕊给自己制作“小纸条”,把每天要完成的目标写上去,这样的话,能很明显看出自己有了哪些进步,有助于树立起信心,激励进步。

按照我的办法,小蕊开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不关心别人的学习进度,只专心做好自己的功课。我又找到小蕊的父母,跟他们介绍了小蕊的情况,并告诉他们给小蕊宽松的环境,不要给她心里“背包袱”,她的家长非常愿意配合,一段时间过去,她的紧张情绪明显消失了,人也开朗了不少。

攀比是家长给孩子带来的负面效应,结果只能是降低了孩子的信心,增强了紧迫感和压力,而带着压力学习是非常不利于进步的。被父母推动着学习,远没有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强烈。

现在很多人说孩子爱虚荣,互相攀比,在我看来,家长带来的影响占了大部分,也就是说,是家长教会了孩子“攀比”。

我不禁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个教育案例:

一对夫妻很爱虚荣,妻子时常在孩子面前向丈夫抱怨:谁家房子装修得很漂亮,谁家买了新车,有时还会满怀嫉妒地责怪丈夫:“你就不能学学他们啊,也多挣点钱,让我风光风光。”

一天,妈妈去接孩子放学,孩子一路上都闷闷不乐的。妈妈刚一询问,孩子就大声说:“我同学家长都开车,你们连车都没有,真给我丢脸!”妈妈当场愣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