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沟通要懂心理学
17109700000023

第23章 直言有讳,有话好好说(3)

事后,经理得知秘书不仅没有提前向自己汇报情况,还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非常生气,不久就将这位女秘书解雇了。

产品出现了问题,对公司领导来说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此时,领导最需要的就是下属能挺身而出,甘当马前卒,替自己解围。而对下属来说,此时不仅要面对记者讲明问题的原因,还要极力维护领导的面子和威信,而不应该将责任推到领导身上。事情做好后,领导自然会记在心里。而这位经理秘书却恰恰在最关键的时候将领导推到了前面,让领导处在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上,领导自然会觉得很恼火。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当你的朋友或身边的人与别人聊天发生矛盾时,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如果现实生活中你是一个善于给周围的人打圆场的人,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别人更多的赏识和信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天,在一家馄饨店里,一位妇女要了一份自己爱吃的馄饨。馄饨端上来后,她想先尝一口汤。可汤的味道刺激了她的呼吸道,随着“啊嚏”一声,她的唾液和着喷出的汤同时落在了对面一位顾客的身上和碗里。

对面那位顾客一下子火了,大声吼道:“你怎么回事?太恶心了!”妇女也被自己的不雅之举惊呆了,赶紧赔礼,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面对对方的连连指责,口不择言地为自己找理由:“做饭的师傅干吗在里边放这么多辣椒?害得我得罪人家。”

馄饨店的老板娘见此情形,就赶紧打圆场,对着厨房大手一挥:“师傅,再下两碗馄饨,这两碗算我请二位的。大家都消消气,和气生财嘛!”

两位顾客这才平静下来,一场战争就这样平息了。

有时候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局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看法本身,而是彼此的好胜和较劲心理在作怪。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要抓住这一点,帮助争论双方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争执,灵活地分析问题,为他们找好台阶,这样就能平息争论。

其实,不只是身边的人,我们自己也经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么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反应不如预料的好,要么是周围环境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变化等。这样的情景往往会令我们进退维谷,感到狼狈不堪。为了不至于使自己久久陷于难堪之中,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技巧,针对具体情况替自己打好圆场。

假如无意中说了伤害别人的话,即便别人表面上装作不介意,你也不能不做出任何反应,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实意地道歉。你可以说:“对不起,我为刚才的失言向你道歉。“对不起,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太不好意思了,请你原谅!”

如果是打招呼时,忘记对方的名字,则可以尝试自报家门的方法,伸出手做个自我介绍,对方也十有八九会做出相似的回应。其实,在你忘记对方姓名的同时,对方也可能忘记你的姓名,先说出你的姓名也能缓解对方的不安,并为他提供了自报家门的机会。

如果别人问到了你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可以转移话题或者装作没有听到对方的发问,随意插入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另外,沉默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你可以淡然一笑,对方就会感觉自己的问题有点唐突了。

总之,针对不同情况下的尴尬,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化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自己或他人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景中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尴尬就解除了,从而维护了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礼尚往来的奥秘

常言道:“礼轻情意重。”曾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不贵重,但却恰到好处。当然这句话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送礼的重要性。

如今社会,“利”和“礼”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几乎处处离不开送“礼”,朋友之间要送礼,恋人之间要送礼,上下级之间也要送礼。往往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道理不难懂,但并不是送了礼就能办成事,只有有技巧地送礼,把礼送到人心坎儿里,才能表达情感、增进友谊。否则,送礼就会变成一件使双方都感到尴尬的事情。

小蒋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直勤恳地工作,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认可。但是,眼看身边很多能力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人都凭借手段得到了高升,而自己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心里多少有些难受。

于是,他决定鼓起勇气也走一走“送礼”的路子。这天,他买好了礼物之后给部门经理打电话:“王经理,您这个周末在家吗?”王经理说:“你有什么事情吗?”小蒋说:“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去看看您。”

王经理一听立即明白了小蒋的意思:“噢,我周末有事不在家,有什么事情回公司再说吧。”说着就把电话挂了。

这一来,弄得本来就拘谨的小蒋不知如何是好了,准备好的礼品只好原封不动地放在自己家的角落里。

小蒋正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没有如愿办成想办的事。

“先给个理由”已经成了办事和求人的首要条件,送礼也是一样,要师出有名,否则直白地将礼物奉上,会让对方感到很突兀,人家想要,也因为磨不开面子或者有其他顾虑而不好接受。即使勉强收下了你的礼物,也会觉得很不舒服。但若能给送礼安个合情合理的帽子,收礼者就会觉得自然、轻松许多。

与小蒋相比,小余就显得成熟了许多。

在公司两年,小余深受上司的喜欢,也得到了不少提拔和恩惠,一直想找个机会向领导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一天,他去领导家拜访的时候,偶然发现领导家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但是这幅作品看上去很明显是一幅拓片,与外边镶嵌的红木镜框很不搭调。小余忽然想起自己的父亲有一位朋友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于是,便通过父亲向他讨要了一幅作品。

然后,小余在一次与领导的闲谈中,借口说自己上次去拜访看见领导家中挂着的那幅书法作品很喜欢,恰巧自己有一幅××书法家的字,希望可以同上司进行一下交换。上司本来就不太满意家里的这个作品,看有更好的书法作品,当然非常乐意交换。

于是,第二天小余就拿来了字画,并主动安装到了领导家的镜框里。看着领导一脸满意的笑容,小余知道自己这次的“送礼”算是成功了。

俗话说:“无功不受禄。”因此,送礼这项活动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总是包含了某种特定的意味,或表感谢,或有所求,不添加任何理由而轻易赠送的礼物总让人觉得难以心安。特别是当双方存在着利益关系的时候,为了避免对方因为顾虑而不好接受礼物,为送礼找一个自然而恰当的原因就显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