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17105000000009

第9章 二分天下——战后格局大洗牌(1)

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自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而美苏之间的争霸,也由此展开。

登临宇宙之巅——“欧美”正式变“美欧”

“不能设想从我身上可以找到任何条件,让大家来考虑把我从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提到伟大的宇宙之王的崇高地位。”这句话是艾森豪威尔在就任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之前说的,他在表示谦虚的同时,顺便也把“宇宙之王”的头衔戴在了美国总统的头上。换句话说,在他的眼里美国就是“宇宙之巅”,而这么说在当时也确实不为过。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还正处于萧条期,罗斯福总统的新政虽然对后来的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当时来说,还只是稳定了盘面,没有让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而已。在1937年,美国又经历了一场经济衰退——由此而产生的一个连锁反应是,当时美国拼命向外低价倾销工业品,结果严重冲击了日本经济,在日本掌权的军部为了转嫁危机,制造了“七·七事变”。直到1939年,美国的决策层顿时感到轻松了好多,因为在当年9月,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好时光又到来了。而且,对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这一次的生意做得更大。

与后来美国“反法西斯战争核心力量”这个名号极不相称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恰恰是“法西斯们”的坚强后盾——美国一直在向德国和日本提供贷款、出口工业原材料乃至政治上的支持:1937年,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那一年中,美国对日本出口额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石油产品、废钢材和钢——为了满足对日钢铁出口,当时连纽约的旧电梯都被拆下来直接卖到了日本;1938年,美国向日本出口的飞机总价值就达1745.4万美元——1939年时一架零式战斗机的价格差不多合7万美元;日本侵华战争头三年中消耗燃油约4000万吨,其中70%由美国提供。

不仅如此,1941年4月,美、日签订《日美谅解方案》,该方案规定:1.美国承认日本对“满洲”(东三省)的占有权。2.迫使蒋介石政府与汪精卫政府合并。3.如果蒋介石不同意,美国将停止对当时重庆国民政府的援助。

某种程度上说,日本的侵华战争在前期完全可以看做是美国支持下的“代理人”战争。而对纳粹德国的支持,基本也是一个道理,希特勒就曾是美国金融界的贵客。支持德国,是为了直接打击英、法;支持日本,则意在驱逐英、法、荷兰在东亚、东南亚的殖民势力,同时也压制了苏联在远东的势力。

说到底,在美国政界和商界眼中,这场战争其实是继一战之后美国的又一场超级大生意而已,压根谈不上什么道义、主义。其间美国政府的操作完全就是“华尔街式”的套路,前期对日、德的支持就相当于放水养鱼,之后,自然就该收割、抄底——1941年美国开始在能源、橡胶等战略物资上对日本实现禁运,“收割阶段”由此开始。被釜底抽薪之后,日本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前期美国给予的支持使得日本的侵华战争成了一个“超级大泡沫”,侵华战争全面展开以后意味着天量的资源需求,而美国的禁运则使得战争的“资源链”难以为继。此时摆在日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向美国吐出此前吞下去的利益,这意味着日本军部势力将退出日本决策圈;要么就只能赌国运,对美发动战争,拿下东南亚地区以获取资源。对美国人而言,其实日本人做哪一种选择结果都不会坏。选第一条,美国的获利略小,但基本上没什么代价;选第二条,美国会付出代价,但两个国家的实力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美国还拥有地缘上的优势,所以是一场必胜之战,而美国则可借日本之手接手英、法、荷在远东的全部利益。

这之后的历史我们就再熟悉不过了。日本人选了第二个选项,于是“珍珠港事件”爆发了,再然后就有了“中途岛”,有了“飞虎队”援华……最后有了广岛、长崎的两朵蘑菇云。然而它们只是历史必然中的一个个“偶然”而已,有或没有,都不会改变最后的终点。对德宣战,走的也是同样的路数,这里暂且略过。后面我们会发现,有美国参与其中的几场战争,绝大多数都是这样一种“经营”模式。

战争中,美国人强大的工业能力震撼了全世界。在电影《坦克大决战》里有过这样一个片段:一名德国军官拿着一盒从美军那里缴获的蛋糕,无奈地说:“他们(美国人)竟然可以把蛋糕空运到前线。”在当时,由于资源的极度匮乏德军士兵靴子的靴腰从最初高至接近膝盖一点被削减到仅仅高过脚踝,而美国人的燃料和飞机竟然富裕到可以给前线空运蛋糕。说到底,轴心国是被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加丰富的资源给活活压死的。

在遮天蔽日的B-29的地毯式轰炸下,欧洲和日本几代人积蓄起来的城市和工业体系连同轴心国的法西斯政权一同被炸成了瓦砾,在战后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发现,从“斯帕姆”午餐肉到道奇卡车,几乎所有的工业品乃至生活必需品都是“Made in USA”。同时,远离战火的北美大陆又一次成了财富的最佳避难所,战争期间西欧的资本再次大量涌入美国。

拿数字来说话,截止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00多亿美元,国民现金储蓄1290亿美元;截止1948年末,美国在西方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56.4%,而同期英国只占到11.7%,日本更惨,仅仅占1.5%;同一时期,美国对外贸易额占西方世界出口贸易的32.5%,而英、法、日三国加起来还占不到15%;除此之外,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到西方世界总储备的66%以上。

从道义角度说,我们可以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而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由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德、意、日三国以国运为代价,最终打掉了戴在英国人头上的皇冠,然而它却落在了美国人的头上。

布雷顿森林会议——英镑已死,美元当立

一般认为,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应该是指美苏之间的大框架。而在更早的1943年至1944年,美、英两国便确定了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大致绘制出了战后的金融版图,日后西方阵营内部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便源于此。在战事正酣的1943年,美、英两国的“文斗”也已经全面展开,其标志物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支配权——直白点儿说,就是有谁来垄断货币的“生产”。

当年3月,英国率先提出了“国际清算同盟方案”,由于这一方案由英国财政顾问、经济学家凯恩斯制定,故又称之为“凯恩斯计划”。其主要内容包含四部分:(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国际清算同盟,以清算制为基础,各国间的债权、债务通过联盟账户进行转账结算;(2)由联盟发行国际货币“班柯”(Bancor),作为清算单位,“班柯”等同黄金,可由黄金兑换但不得以“班柯”兑换黄金;(3)联盟会员国在同盟承担的份额以战前三年贸易平均额的75%来计算;(4)不需要以黄金或外汇储备缴纳份额,只需开设往来账户,通过转账清算官方债务债权,国际贸易中顺差国需将盈余存入账户,而逆差国则可申请透支,各国透支总额度为300亿美元。

一个月之后,即1943年的4月,美国提出了由财长助理怀特制定的“国际稳定基金方案”,简称“怀特计划”。这其中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以基金制为基础,由各会员国以黄金、本国货币及政府债券缴纳,认购份额取决于各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及国民经济收入大小;(2)由基金发行命为“尤尼它”(Unita)的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尤尼它”之间的比价不得任意调整;(3)基金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方式是由会员国向基金申请购买所需的外汇,而其数额不得超过它所缴纳的份额;(4)会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同缴纳份额成正比。

两份计划背后所包含的信息是:英国在国力衰退的情况下,企图通过一种国际多边清算体系,稀释美国由于大量资本流入而形成的经济优势,在国际金融领域与美国分享权力,最大限度地维持战前美欧双核心的局面。而美国则自恃有巨大的黄金储备,打算建立一个完全由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美英之间激烈的争吵从1943年9月一直持续到1944年4月。最终,问题在谈判桌之外,以一种原始而又直接的方式解决了——美军在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关系到西欧各国的生存问题,最终英国被迫放弃了“凯恩斯计划”而接受美国的方案。同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布雷顿森林村召开了由四十四国参加的“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正式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协定规定:建立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确立“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挂钩,每35美元可兑换一盎司的黄金,其他各国的货币根据其黄金储备量和货币发行量确定其与美元的汇率,即所谓的与美元和黄金“双挂钩”;对于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波动,各国政府只有在百分之一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的权限,否则IMF有权进行干预;哪怕是本国确实发生了经济危机,这个调整范围如超过百分之十仍必须经过IMF的同意,否则IMF有权停止其获得美元贷款的权利。而在当时美元几乎是国际贸易中的唯一流通货币,一个西方国家一旦被IMF停止借款,就意味着失去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实际上已经禁止了黄金的输出输入,所谓“双挂钩”事实上就是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实质就是美元本位制,各国只能靠储备美元来保证其货币的信用,美元实际就是等同于黄金的一般等价物——所以美元在当时能成为美金。美元体系就此确立,美国正式登上了“宇宙之巅”。

从货币霸权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一个铸币权从英国逐步向美国手中“移交”的过程。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国完全接手了国际贸易的铸币权,美元成为各国主要储备资产。而此后这颗星球上的种种“故事”,很大一部分都将围绕这件事来展开。

经济形态与霸权模式

涉及国际格局,亦或说是国家间利益分配的问题,那肯定就要说到“霸主”和“霸权”。在这里,不妨暂时把“霸权”看做是一个中性词——霸主在世界利益分配体系中所扮演的其实是双重角色,首先是体系中最大的利益收割者,同时也是这套体系的“驱动核心”,负责构建体系,并维持体系的正常运转,这一点无需讳言。所以霸主做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国家从它成为霸主的那一刻起,它的国家决策中就会一直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趋势——“维护大局”和“自私自利”,或者说,是“养鸡”和“取蛋”的问题。霸主地位的价值在于可以通过自己主导的分配体系攫取超额利益,可一旦做得太过分了就会演变成“杀鸡取卵”,体系就会崩溃,霸主的地位也就跟着没有了。从历史上看,霸权国家的政策其实就是在“杀鸡取卵”和“大公无私”两个极端之间不断摇摆从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什么时候这种平衡保持不下去了,什么时候这个霸主也就该完蛋了,紧接着便是群雄逐鹿,历史进入到一个动荡时期。

那怎样才能算是“驱动核心”呢?从军事上说最好理解,谁的拳头最硬、力气最大,谁自然就是霸主。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说,霸主必须能对外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让自己的意识形态成为别人也认同的行事准则——至于是不是真的适合别人另说。也就是说,要想搞霸权主义,你还得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主导者。而从经济上说,成为霸主的先决条件是能主导经济体系的运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能对最高端的那部分形成垄断——换句话说,要做世界霸主,光有钱(经济总量)是不行的,你还必须是高新技术和尖端科技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