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17105000000028

第28章 蝙蝠效应——话说苏联解体(4)

和很多文章里所提到的不同,在笔者看来,并非是苏联的经济问题引起的这场悲剧,恰恰相反,是苏联解体本身制造了苏联地区经济的悲剧。很多文献都曾将联盟解体的原因归结于苏联后期经济增长缓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首先这个“缓慢”是相对于1975年之前苏联GDP4%~8%的增长率而言的,而同期美国的平均值则为3.3%。1975年之后,按照布热津斯基《大溃退》一书里的说法,苏联经济增长常年低于5%,可问题是经历了“平成不况”的日本有十年时间干脆是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大萧条时期也曾有过负增长,但美日政府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在1975年经济增长趋缓时,苏联人民的消费额增速是在加快的,换句话说苏联在当时已经开始逐步扭转高积累低消费的情况了。事实上直到1990年年初,苏联经济依旧是正增长,逆增长是当年夏天开始的——原因上文里提到过,俄罗斯共和国在叶利钦当选总统后开始人为地破坏计划经济体系。还要说明的是,苏联时代是不计算第三产业的,计划经济体制里不存在金融操作这样的虚拟经济成分。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制造业对GDP的贡献通常只占20%~30%,其余都是金融及服务业。

对苏联的经济而言,应该说1991年前后的动荡只是让国家经济“休克”了——国家的动荡影响的实际只是分配环节。前苏联范围内,工厂、设备等等都还在那儿放着,工农业生产能力完全是可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后面,苏联经济的“死亡”是一个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过程。

开启苏联经济“死亡”的第一步是联盟解体。苏联工业体系的特点在于各个地区分工高度专业化,往往一个小城镇只负责一种配件的生产,其余生活物资都从外面调配,一架图-154客机,上面的零配件来自十几个加盟共和国。笔者所生活的城市就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负责规划的,所以对此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市内最初一共三个区,轻工业、重工业、生活三样分得清清楚楚,三个区之间留出了大量空余土地以备今后发展——至今市区中心尚有8平方公里的草原。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可以比较平均地在国内各个地区实现普遍的工业化,保持国内均衡发展。随着联盟的解体,各个加盟共和国虽然手里都拥有大量苏联时代的工业遗产,但是他们的工业体系都是残缺不全的,就像是一家里几个兄弟分家,把一辆完整的汽车拆成一堆零件,然后每人拿几个,结果就是谁也没有车坐,零件只能当废铁卖了。

第二步则是由“私有化”而导致的“去工业化”。俄罗斯的“改革者”们完全没有同一时期中国领导人那样的谨慎态度,依据那份“跑步进入市场经济”的“500天计划”,60%的国有资产都被以“股份”的形式平均分配到每个公民手中,而在当时的恐慌情绪之下,大多数老百姓自然是不会考虑如何经营这份“产业”的,他们需要的是尽快把手中的资产券变现,兑换成外币、黄金,甚至是面包,然而这种行为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恐慌。很快,那些国有资产集中到了少数“寡头”手中,苏联4万多家国企,除了利润丰厚的能源、传媒等产业外,其他产业都被转卖或是废弃了。因为经营这些产业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而且苏联时期基础产业的立足点是考虑如何支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是否赢利则另当别论(譬如在远东修铁路,从国家战略角度说是正确的,但从资本家获利角度说是不正确的),这对急功近利的资本家而言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大量“拆了大楼卖钢筋”的事情就出来了。当时大家都在搞工业化,苏联却在“去工业化”,制造业越来越单薄。最后的统计,在这场私有化风暴中,俄罗斯社会财富损失1.7万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1996年GDP的4.2倍,相当于打了两个半卫国战争。苏联时期著名“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曾写下几十本批判苏联、苏共的书,而当他目睹苏联解体后人民的种种惨状之后,竟后悔莫及地说“早知道是今天这种状况,我真后悔写那些书”,“我害了俄罗斯祖国!”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仍旧在6%以上,苏联和华约国家的重工业出口约占整个世界出口量的38%,军工出口占约占50%,石油天然气及其附加产品占约18%,贵重金属(含有色金属)及其产品约占40%,民用航空和造船业出口约占25%,化工产品出口约占30%;苏联自己的民用船舶总吨位就占据世界第一,捕鱼量也连续多年占世界第一;煤炭工业产量和出口量也一直高居世界榜首。那么苏联解体之后呢?举一个简单的工业指标——汽车年产量,2009年时俄罗斯的汽车年产量是140多万辆,尚不及印度,仅仅是中国的10%,而钢铁产量是5900多万吨,差不多也是同年中国的10%。到2007年时,俄罗斯GDP到了1.2万亿美元,达到了苏联解体前的水平——联盟解体曾使得苏联境内GDP减少了45%,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是GDP而不是工农业生产总值,这只是说明俄罗斯境内资本流动的量很大,至多意味着增加了一部分就业岗位,而“去工业化”的进程其实并没有被逆转,苏联时代的GDP是搞工业搞出来的,而现在的GDP是靠卖石油卖出来的——2007年GDP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当年石油价格大涨。在评论鸦片战争时我们常常会说,当时中国的GDP虽然是第一,但这是生产瓷器、丝绸的GDP,而英国的GDP则是生产枪炮的GDP,在这里其实是一个道理。

不只是设备和厂房不断被废弃,工业方面的人员培养也出现了可怕的断层——俄罗斯目前除了能源以外,在国际市场上能拿得出手的大宗商品只剩下了武器装备,而俄罗斯军工系统从业者当时的平均年龄已达到56岁,总工程师多数都是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在担任,第二梯队是不存在的,一旦这一批人故去,俄军工行业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即便是现在,无论是苏霍伊、米格战斗机还是T系列主战坦克,基础设计都是在苏联时代已经完成的,后期俄罗斯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做的只不过是在这些原始设计上逐步加以升级改进,或者是将当初已经接近完成的项目在降低技术指标后加以完成,1991年以后完全从头开始研发的项目几乎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如今的俄罗斯军工行业很大程度其实是在吃苏联时期的“老本”,俄罗斯时代开始的原发性设计并不多。俄罗斯现在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只能说明苏联时代工业的强大——靠一堆残缺不全的残骸都可以让一个俄罗斯支撑近二十年,而且后面还能再撑很长时间。

拿红海军来说,联盟解体前夕,苏联已经下水两艘6万吨级的常规动力航母,其中一艘已经开始海试,另一艘7万吨的核动力航母也已经完成过半。也正是在这个原本应该是最辉煌的时刻,联盟轰然倒塌。1993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海军司令格鲁莫夫在乌克兰总理库奇马的陪同下来到黑海造船厂,研究把当时尚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中国“辽宁”号航母的前身)建造完毕,并移交给俄罗斯的可能性。厂长马卡罗夫对在场的人们说道:“‘瓦良格’号不可能再完工了……”大家问道:“为了将舰完工,工厂究竟需要什么?”马卡洛夫回答道:“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他。”马卡洛夫继续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所有在场的人终于明白——在国家解体的情况下,再要将“瓦良格”号建成已经没有可能。而如今,俄海军只剩下孤零零的一艘“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而由于众多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在俄罗斯境内或是早已倒闭[4],这艘航母的状况一直不佳,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停泊在港口。

不光是对苏联人民,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而言,东欧剧变同样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当然,最起码对中国而言,苏联解体意味着来自北方的地缘威胁几乎可以说是永久性地消失了,中国还从苏联地区以极低廉的价格得到了大批技术、设备、科研人员以及各类资源。但是必须看到的是,东欧剧变也意味着人类探索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生活模式的进程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而对世界格局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和地缘政治均势的两极体制至此被完全打破了,美国成为全世界唯一的霸主。同时,这也意味着资本扩张的制衡因素不存在了,之后的一系列大事件——包括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可以说都是发端于此。

附录:关于苏联及东欧国家战后经济的部分数字

苏联部分:

苏德战争3年中,苏联31850个工业企业、1710个城市、7万个村庄、600万以上建筑被战火毁坏,2500万人无家可归,2000万人丧生,直接物资损失按1940年价格计算约3500亿美元,占苏联当时全国社会财富的三分之一。战争使苏联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了许多,而美国工业比战前增长了约一倍,苏美工业差距因此拉大。

苏联首先执行了恢复经济的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以战前1938年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50年,苏联工业为166%,美国为233%,日本为60%,英国为131%,法国为111%,联邦德国为92%。“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1950年以后,苏联工业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根据联合国统计局发表的世界工业指数,以1950年的工业生产为100,到1980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发展为:苏联1264,日本2600,意大利637,联邦德国516,法国391,美国310,英国190。即1950~1980年,苏联工业增长远远高于除日本之外的所有西方发达国家。而如以战前为基数,即1938~1980年,则苏联工业增长比日本也要快一些。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1951~1980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苏联为3.2%,美国2.0%,日本2.1%,联邦德国2.0%,法国2.3%,英国2.4%,意大利2.2%。苏联农业生产增长速度比几个西方大国都快。1950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0.79亿吨和1.4亿吨,苏联是美国的56%。1989年,苏美谷物产量分别为2.03亿吨和2.84亿吨,苏联谷物产量为美国的71%,而这一成果是在苏联农业自然条件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实现的。

一战前的1913年,俄国的工业生产远低于德国、英国和法国中任一国家(当时俄国工业生产仅为德国的1/6,仅为英国的1/5强),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工业生产超过英、法、联邦德国三国工业生产总和。

1913年,俄国只生产19亿度电,在世界上占第8位,在欧洲占第6位。1980年,苏联生产电力1.295万亿度,占世界电力产量16.4%,在世界占第2位。其电力产量超过了英法意联邦德国等组成的欧共体九国全部电力产量总和。

俄国1913年钢产量为420万吨,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80年,苏联产钢1.4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20%,超过美、日的钢产量而居世界第一。

1920年,经过一战、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后的苏俄,发电量是美国的1/118,原煤产量为1/68,钢产量为1/221,石油产量为1/16。1986年,苏联发电量是美国的3/5强,煤产量为4/5强,石油为1.45倍,钢产量为2倍。

东欧其他国家部分:

二战前,匈牙利48%的土地集中在1.2万个大地主手中,而120万农户只占有10%的土地,还有78万农户既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租赁的土地。匈牙利被称为“300万乞丐的国家”,而匈牙利人口一共不过900万。1938年,按人均电力消费看,匈牙利是150度,相邻的奥地利为440度;人均水泥产量匈牙利是35公斤,奥地利是96公斤;人均钢产量匈是71公斤,奥是100公斤。

捷克斯洛伐克在东欧国家中是工业发达的国家,但“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捷克的工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比如,在1925~1929年期间,生产增长了32%,而在1930~1933年间,则比1929年降低了几乎40%;与1913年相比,最重要的几种产品的生产根本没有什么增长。”1938年时,人均电力消耗捷克为280度,低于与之相邻的奥地利的440度、法国的450度、英国的540度、德国的800度。人均水泥产量捷克是88公斤,低于奥地利的96公斤、法国的100公斤、英国的160多公斤、德国的220多公斤。人均钢产量捷克的128公斤超过奥地利的100公斤,但低于法国的150公斤、英国的220公斤、德国的3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