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名字与文化
17104600000010

第10章 艺名(1)

艺名是演艺人士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在舞台上取的名字,以代替其真名。它源于俗号,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观众都认可的俗号,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争取更多的观众。艺名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stage name (舞台名字)”和“screen name(银幕名字)”。在西方,演员们也有取艺名的传统,通常是因为演员们认为真名不吸引人、娱乐性不强或发音拗口、拼写混淆,或者因为他们的真名已经被某个知名人士使用了,或被某个坏人使用了,遭到了抹黑,取个艺名可以在观众面前展示崭新的形象。

古今中外,艺名主要呈现两种形式:其一为自然的姓名形式,其二为非姓名形式。京剧大师梅兰芳原名澜,他的艺名就是姓名形式;诸如此类的艺名还有:程砚秋(原名承麟)、尚小云(原名尚德泉)、高庆奎(原名高镇山)、Bob Dylan(原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Elton John(原名Reginald Kenneth Dwight)等。非姓名形式的例子有:常宝霆的艺名“三蘑菇”、刘成基的艺名“当头棒”、周信芳的艺名“麒麟童”、章金莱的艺名“六小龄童”等,国外的有Lady Gaga,50 Cent(五十美分)等。两相比较,采用姓名形式的艺名一般比较雅,采用非姓名形式的艺名一般比较俗。从艺名的使用价值来看,倒是比较俗的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

在中国,艺名并不局限于演艺人士。古代匠人和街头艺人都有取艺名的习俗,据说先秦时期的厨师“庖丁”、音乐演奏家“琴高”和神偷“盗跖”是中国最早的艺名,或曰艺名的源头。清朝末年,天津人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人称“泥人张”,这个艺名在张家世代相传。天津还有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他出身于制作京戏道具的世家,14岁就子承父业,学习制作把子(即戏剧中使用的刀、枪、棍、棒等道具)。他勤奋钻研,大胆创新,在把子制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制作的把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外观漂亮,形态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把子许”。可见,匠人们的艺名既可以当做自己的名片来招徕顾客,也是对他们独特技艺的总结。

当然,艺名能够深得人心还和舞台上的演员们有关。艺名与演艺行当似乎始终不离不弃,伴随着演员一起成长。据考证,在杂剧时兴的元代,戏剧演员基本上都有艺名,他们不以真名出名,能唱红的、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也都是他们的艺名。拿女演员来说,演得比较好的,其艺名中一般都带一个“秀”字。元代夏庭芝著有《青楼集》一书,一共记载了117个杂剧艺人,她们的艺名中冠以“秀”字的就有22个之多,占近五分之一。比如:梁园秀、曹娥秀、顺时秀、小娥秀、天然秀、珠帘秀、赛帘秀、天生秀、连枝秀、西夏秀、丹挥秀、芙蓉秀、翠荷秀、大都秀、帘前秀、燕山秀,等等。

杂剧女演员取艺名时对“秀”字情有独钟,这与“秀”字的美好语义有关系,容易触发观众对美的追求。有的艺名还在秀字前面加上让人产生愉悦的美好事情名称来衬托艺人的相貌和才艺,如芙蓉秀、翠荷秀。艺名还向观众传达一种文化含义,即表明戏班子里的门派归属、演技风格、师承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等。比如,珠帘秀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演员,而赛帘秀和燕山秀出其师门,为其高徒,从名字上看,赛帘秀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用地名冠以“秀”字,来称呼在某一地区最知名的艺人,如大都秀(北京)、燕山秀(河北)、梁园秀(河南)等。

中国戏剧发展到京剧,演员取艺名时更加讲究家学渊源和师承关系,艺名还突出对前贤的敬仰或对艺术的追求,有时还展示表演特色,或记录舞台的足迹。

清末京剧名角谭鑫培( 1847—1917)从父亲谭志道那里学戏。谭老先生并非科班出身,但十分爱好京剧艺术,成为专业演员后,唱老旦。他嗓音尖细,声遏青云,如同云雀(俗名“叫天儿”),谭叫天就成了他老人家的艺名了。谭鑫培继承父志,沿用父亲的艺名,故而取名“小叫天”,以示家学渊源。

早先的中国戏剧界一般以师傅带徒弟的学艺方法来将戏剧传承下去,所以很讲究门派和师承。这一点首先在艺名上就打下标记。徒弟拜师之后,师傅大多都要给徒弟取个艺名,这种艺名,往往含有师傅名字中的某一个字,用来表明其师徒关系,如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爱徒,当年人称小梅兰芳、被列为京剧四小名旦榜首的李世芳的艺名,就带有一个“芳”字。还有京剧名生宋益俊,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洪春为师后,便改艺名为宋遇春。豫剧大师常香玉,本名叫张妙玲,九岁随父亲张福仙学戏。这遭到了张氏家族的反对,张福仙只好让女儿更姓改名,让小妙玲认了一个姓“常”的人为干爹,从此就改姓“常”了。张福仙为能让女儿早日唱响中原,能像霸王那样誉满天下,故而借用了楚霸王“项羽”二字为女儿的艺名,即“常项羽”。“项羽”与“香玉”谐音,张福仙故意把“项羽”误叫成“香玉”,挂牌时直接写成“常香玉”。常香玉与剧作家陈宪章结婚后,共同创办了“香玉剧社”,她的徒弟们在艺名中都带一个“玉”字,如著名丑旦行(彩旦)的高玉秋以及玉佩、玉新、玉清、玉鼎、玉惠、玉霜、玉花,等等。

在1945年之前,京剧界办了一个专门培养演员的培训学校,即著名的“富连成”。该科班于1904年创办,前期名为“喜连成”, 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到1945年解散,是我国早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培养演员最多的戏曲学府。共办了七科八班,行字顺序以“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字排名。比如第四科为“盛”字,带盛字的科生有李盛藻、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等。第五科为“世”字,其科生有毛世来、袁世海、李世芳等。从“喜连成”到“富连成”毕业出来的共计有数千名科生,他们好多在京剧界成就斐然、甚至被尊为京剧鼻祖、宗师、艺术大师,成为戏曲艺术界的权威人士。

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虽然最初起自民间,但由于每一代京剧名伶追求精湛的技艺,京剧也逐渐变成高雅艺术。演员的艺名也显得很雅致,有文化底蕴。中国很多地方戏剧停留在俗文化之中,其演员的艺名也体现了俗文化的特征,折射出浓厚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