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进入到江户年代之后,一度休眠的富士山再次大喷发。这是在宝永四年(1707年)的11月23日。这次大喷发在当时的江户市内飞洒了约7亿立方米,相当于560个东京巨蛋程度的火山灰。而且是连续飞降了数周时间。当时幕臣新井白石撰写的回忆录《折想柴记》中,记载了这次史称“宝永大喷发”的一些细节。
总之,从近1000多年的历史来看,富士山经历了“延历大喷发”,“贞观大喷发”和“宝永大喷发”三次火山大爆发,其恐惧和猛威的一面得到了彻底的体现。在无法解释恐惧和猛威面前,日本人也就把富士山当作了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只能遥拜不能近视。
从延历大喷火经过220年,诞生了宫廷文学作品《更级日记》。书中对富士山的奇特身姿做了十分简洁的描写:
那座山的样子,着实不像这世间所见之物。平整的山顶上,有烟升起。黄昏时分亦可见火焰燃起。
可见那个时候的富士山依然是一座燃烧的山。实际上当时富士山的祭祀中心富士宫浅间神社,既不是遥望富士的场所,也不是遥拜富士山的神社。有人可能会问:那神社的神力从何而来?原来来自于境内从涌玉池喷涌出来的凉水。这种喷涌而出的富士山地下水,水温都在14℃左右。特别在夏季更为清凉。而对还在燃烧的富士山而言,涌玉池喷涌出的清凉之水有相当的“镇火”的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镇住发怒之山的神社,受到了人们的崇拜。
(七) 奇妙的富士山可视图
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富士山吗?
这是日本人关于富士山话题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为此有不少日本人著书立说,企图想证明自己的最新发现。这也是日本人热衷富士文化的一个有趣点。以至于在1994年有一位叫杉本智彦的富士山研究者,用电脑作成了富士山可视地图,并开发成软件推向市场。
1. 最西端:和歌山县——日本眺望富士山的最远地
1995年12月,三重县的摄影家楠本弘儿,从320公里远的大云取山上拍摄富士山成功。1997年1月,这位摄影家又从322,6公里远的妙法山上成功拍摄到富士山。正当日本人感到这是拍摄富士山极限的时候, 2001年9月12日上午,同样是三重县的摄影家京本孝司和仲贤二人,从妙法山西北方向的色川富士见山卡处的地方拍摄到了富士山顶的身姿,距离是322.9公里。虽然与322.6公里相比,只是微妙之差,但毫无疑问这是最远之地,也就是说在日本能拍摄到富士山,322.9公里是极限。
2. 最北端:福岛县的麓山
从理论上说,距富士山308公里的北端最远处的福岛县花冢山,也能看到富士山。但是没有人能提供证明的照片。2009年11月,当地的摄影家千叶茂树从麓山(二本松市)拍摄到了富士山。麓山距富士山298公里,在日本地理上属于最北端。
3. 最南端:东京都的八丈岛
在东京都,除了多摩山域地带之外都属于可视富士山的范围,地形的障碍物几乎没有。从纬度上来看,能见到富士山的日本最南端,应该是东京都的八丈岛。
有这样一种说法:德川家康之所以在江户开幕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江户(东京)能看到富士山。(参见足利健亮《从景观读历史》NHK出版)。家康为什么要拘泥于能否看到富士山呢?原来“富士山”相通于“不死身”。对武士来说,不死身就是最高理想。
东京都武藏野市有个成蹊学园,从1963年开始有专门人员每天观察富士山。得出的结论是,到2008年为止的近半个世纪,东京都年平均有71天的时间能看到富士山。花精力统计首都地区一年中有多少天能见到这个国家的最高峰,这个近乎不可思议的做法,恐怕只有日本人了。
从东京都的八丈岛能看到富士山,这是自古以来的传闻,但是作为证据的照片无人能提供。从视野上说,因为没有遮挡的山脉,所以能看到富士山。问题是八丈岛与富士山之间相隔大海。冬天空气寒冷,从温暖的黑潮生出的水蒸气遮挡了视野。只有当黑潮呈蛇行状的时候才能生出机会。当然这种机会是极为有限的,但极为有限不等于没有。2006年12月,千叶县的吉野宏和百理枝夫妇,从西山(八丈富士),2008年12月从东山(三原山),分别成功拍摄到了距265公里和271公里的富士山。
4. 最东端:千叶县的铫子
千叶县的最大特点就是隔海眺望富士山。能见到富士山最东端的铫子塔,其距离为198公里。如果说这是人工的话,那么铫子的长崎鼻海岸,则是自然的。它距离富士山197公里。出生于千叶的江户人伊能忠敬,曾制作过精密的测量图。他从富士山画出37根方位线,其中第二长的方位线是外川与富士山的连接线。说明当时海上的可视度要比现在好得多。
5. 名古屋看不到富士山
在日本,看不到富士山的城市有名古屋。从爱知县的可视域来看,知多半岛中南部、渥美半岛、三河湾周边以及三河高原的一部分都在其范围内。但属于爱知县的名古屋市内,则难以看到富士山。虽然名古屋有富士地名,如千种区有富士见台,也有传闻说在电视塔上看到过富士山,但都无法证实。因为在名古屋是绝对是看不到富士山的,即便天气晴好也看不到。
葛饰北斋画有名作《尾州不二见原》。画面的桶屋很大。富士山的三角很小。对比有趣。日本曾为此发行过“桶屋富士”的邮票。北斋喜欢几何学的构图。通过圆桶能见到三角的富士山,这是北斋的想法。他所画的不二见原,现在是名古屋市中区富士见町。后来人都以此为依据说名古屋也能看到富士山。其实这是误解。为此,《朝日新闻》曾在1976年3月16日的晚刊,刊发题为《从不二见原看不见富士,得到了雷达无情的确认》的报道文章,文章称名古屋地方气象台用雷达作调查,其结果也看不到富士山。
这里就留下一个迷。北斋为什么要描绘见到富士山的图画呢?原来是北斋将南阿尔卑斯山脉误认为富士山了。因为从形状上看南阿尔卑斯的圣岳与富士山很相似。这是导致北斋误判的一个主要原因。问题在于尽管画中出现的不是富士山,但丝毫不减这幅画的价值。照日本人的说法,北斋画出了幻想的浮世图。
6. 京都——拿不出照片证明
在能看到富士山的20个都府县中,只有京都府拿不出摄影照片。尽管京都人在多少年前就一再声称眺望到了富士山。京都府看不到富士山的主要原因是耸立于京都府西北面的南阿尔卑斯山脉和中央阿尔卑斯山脉,遮挡了富士山的远眺。在京都最有可能看到富士山的场所应该是武奈岳,它耸立于京都市左京区久多川合町与滋贺县高岛市朽木枥生的境界,距离正西面的富士山261公里。这是唯一有可能性的地方。但这仅仅是计算上得出的地方,实际上非常微妙。当地被森林覆盖,即便是晴天也够呛。
奇妙的是,在京都看不见富士山,却有“都富士”之称。原来在京都的东北方有一座比睿山,中世的京都人就将比睿山比作富士山。11世纪初刊行的《拾遗和歌集》中,就有将思恋与思火与都富士相联系的和歌。
7. 奈良县——最远之处的钻石富士
何谓钻石富士?就是在日出或日落的那一刻,富士山顶与日光升落的瞬间重合所发出的像钻石一样的璀璨光芒。地球唯一的太阳与地球唯一的富士山,这之间巧妙地艺术组合,被日本人称之为“钻石富士”。日出的场合叫“日出钻石”;日落的场合叫“日落钻石”。日出钻石在富士山的西侧、日落钻石在富士山的东侧。在日本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钻石富士,但观看究极的钻石富士是在大峰山,大峰山被称之为近畿地区的大峰山脉。狭义的大峰山是指山上岳。2002年5月,奈良的摄影家筑山日出夫从大峰山拍摄到了钻石富士,距离为283公里,当初被公认为拍摄钻石富士的最远之地,但很快这一远眺记录被改写。2006年1月7日《产经新闻》登载了一枚钻石富士照片。宣称这是从大峰山脉最高峰八剑山拍摄到的,距离富士山290公里。
(八) 此刻的富士黎明最迷人
富士山,它的最本质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就是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喜怒哀乐、不论从哪个角度,哪轮季节,哪种心情去看,尽收眼底的是同样均匀的美姿,日本人说它是“伟大的通俗”,真是相当形象的说法。
因为“伟大的通俗”,所以富士山它不玩弄小聪明,更不制造阴谋,表现出“巨人”的单纯。它面对所有人,不拒绝任何人。任何人都能掌握它的性格和脾气。即便是儿童也能逼真地描绘它。但是它不以单纯而失去老道,更不以通俗而褪去色彩。因此,要表现它的真实面貌,伟大的画家也感到棘手。聪明的摄影家也感叹,拍了一辈子富士山,难有满意之作。浪漫的诗人也只能用“富士白雪映朝阳”这样贫乏的句子来搔痒。连近代大作家太宰治,也只能写上“月见草与富士山最为相配”的大白话。
富士山,从老远的地方看到它,日本人就有一种到家的亲切和安稳感。尤其当夕阳从富士山脚处慢慢落下的一瞬间,日本人更有乡愁的无常感叹。因此,日本有“东望富士,西眺筑波”的谚语,有“今日除夕,远眺富士,以忘旧年”的俳句。这种心里的感觉,非日本人是很难阅读和体会的。故富士山又被日本人誉为“圣岳”。如果没有这座山,日本的历史或许会以另一种模式形成。正因为如此,为保护富士山景观的完整性,以及考虑到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本政府在多少年前放弃了在富士山上修建游览索道车的计划。
在日本人心目中,富士山是神山。因为是神山,所以就把攀登富士作为一生中最后的亮点,下山后只需安度余生即可。这是多数日本人的一个美好梦想。但日本人又说:“不登富士山的是傻子,再登富士山的是笨蛋”,或者:“不登富士山的是傻子,登两次的是笨蛋”。这充分说明了八面玲珑的富士山所具有的阴阳两面。
那么,攀登富士山,如何观赏景色呢?日本有人说出了如下的套套:
拂晓前的富士山最具魅力。
你看天际唯有一抹蔷薇色的光,低低浮在富士峰巅,左右横斜着。富士这才从熟睡中慢慢醒来。山峰东面的一角,变成了蔷薇色。这时,请不要眨眼。富士山巅的红霞,慢慢地将富士黎明前的暗影驱赶殆尽。看吧,那矗立于天边的珊瑚般的富士,那桃红溢香的雪肤,整座山变得玲珑剔透。富士山终于从薄红中醒来。当红色黎明的脚步越过伊豆山脉南段的天城山的时候,你的眼睛转向富士山下。你会看到紫色的江之岛一带,忽儿有二三金帆,闪闪烁烁。海,也醒了。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德富芦花(1868~1927年)早在明治三十一年就写下“啊,请有心人看一看此刻的富士黎明”的句子,“白雪富士,高倚晴空”,是他拂晓前的富士意象。
夕阳下的富士山最具意境。
据说,落日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的时间。太阳刚刚西斜时,富士山银光灿灿,紫烟缭绕。群山也眯细了眼睛。太阳越发西沉时,富士山次第变成紫色。而当夕阳更加下坠时,富士群山紫色的肌肤上染上了一层金烟。已经衔住落日的富士山,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十分。当夕阳最终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的悠悠沉落时,富士山也终于蒙上了一层黛青色。远处的物自体变得巨大而黑黝黝,天地也俄然变得幽暗起来。看来再是金光四射,再是层林尽染,要发生的事情总会发生,谁想挡也挡不住,一种海山苍茫、万物忧戚的感觉顿然而生。
雪中富士山最具情调。
初冬时分出人意料的是像萝卜泥洒下来一样,富士山头儿的两三寸变白了。那是山上的新雪。过了三四天,有时可以看到山顶上仿佛被咬缺了一口,在薄薄的霞光中渐渐消融。白色渐次分明,从碧空中跳脱出来,山的表面渐渐地闪起光辉来。冬天来了。树木摇晃叶子,飞禽缩紧翅膀的冬天来临了。这高峰上冬之先驱的雪。富士山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开始冠雪,山顶的积雪一直要到第2年6月融化,有时候7月中旬仍会有残雪。
(九) 作为灵山的富士山
据传说,富士山与圣德太子有很深的关联。圣德太子是谁?他是日本推古女帝时代(592~628年在位)的国家大政总掌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十七条宪法”的制定者。这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和为贵”。据说就是这三个字奠定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政治构造。他大力弘扬佛教,创建了法隆寺和四天王寺。“世间虚假,唯佛为真”。1500多年前的圣德太子的这句遗言表明,他是日本精神史上第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人。否定现世,追求更高层的生命,但更高层的生命,也会寂灭,也会归圆。
917年(延喜十七年)藤原兼辅撰述《圣德太子传历》一书。这是太子死后300年的事情。传历里面写有“太子骑着黑驹登富士山”的场面。说的是25岁的太子想骑马登上富士山顶,便在全国选良马。最后选中甲斐国(今山梨县)的一匹四足雪白的黑驹。太子骑上这匹神马在天空奔驰了三天,终于到达了富士山顶。622年,49岁的太子死去。死去的这天,神马悲伤地嘶鸣了一整天,不吃不喝。葬礼结束后,神马也一声长嘶,倒地而终,这匹神马后来葬在太子建立的中宫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