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09

第9章 人生常怀千岁忧(2)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阶段,就是建安文学。汉代分西汉、东汉,东汉是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他最后一个重要年号叫“建安”,建安是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首尾25年,历史上把它作为东汉末年。而在文学史上,却把它作为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在这25年中,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大家看一下,汉朝灭亡在公元220年,汉朝是怎样灭亡的呢?就因为曹操在这一年去世了。曹操是公元155年诞生,他活着的时候说他从来不篡夺汉位,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抓在手里,号令诸侯。别人说曹操想谋反,想篡汉,他说他从来不想篡汉。因此他在统一天下方面是起了很好作用的。可是等到公元220年曹操一去世,他的儿子可不管这一套,一下子就把汉朝给推翻了。他的儿子曹丕把汉朝推翻,自己建立魏王朝,自称魏文帝,并将他爸爸曹操追封为魏武帝。毛主席的诗词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魏武是谁呀?就是曹操。

现在就讲讲建安文学,它大概是相当于公元196年到240年左右,大约50年的时间,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刚才我说过了,从公元前300年的屈原到公元200年的曹操,这500年当中没有留下其他伟大的文人创作。但是在建安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便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如“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除了“三曹”和“七子”这十个人以外还有一批,可以说这是空前的,但却不是绝后的。因为唐代有两千多个诗人,宋代有四千多个诗人。所以说文人创作诗歌的第一个高潮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时期诗歌形成了一种为后人最称道的风格,叫建安风骨。因为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这个时代的诗多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壮志。诗歌的风格慷慨激昂,遒劲有力,从而形成一种风骨,人称“建安风骨”。这些诗歌有力量,后代当文风不好的时候,进步的作家往往举起一面红旗来反对不好的文风,这面大旗就是“建安风骨”,所以我们要学习建安风骨。如曹操写东汉末年,天下动乱,“白骨露于野”,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没鸡鸣就是无人家住;“生民百遗一”,老百姓一百人就剩下一个人了;“念之断人肠”,一想到这里,就让人愁肠欲断。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内容非常丰富。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了不起,他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是非常有本事的一个人。元末明初作家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认为汉族是正统,而元朝不正统。他从这个观点出发,就拥护刘备,反对曹操;对刘备什么都说好,而对曹操什么都说他不好。假如历史对曹操有三种记载,罗贯中就选择对曹操最不利的那种来写。如历史记载曹操去杀董卓没杀成,就和陈宫逃出来了,跑到他好朋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看到好朋友来了,他就出去打酒,并吩咐儿子赶紧准备菜。曹操和陈宫在前堂,听到后院磨刀霍霍。曹操一听,以为是要将自己杀掉,就拔剑而起,从前堂杀到后院,把人家一家全都杀掉了。等杀到厨房一看,是捆着一头猪,是人家准备杀猪给他吃的。他呆不下去了,赶紧走吧。走到半路上,吕伯奢迎上来了,吕说,为什么不吃饭就走?留下吃饭吧。曹操趁老朋友不注意,手起剑落,就把老朋友也杀掉了。这时候,陈宫就说,看你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前面杀人是误杀,还情有可原,可现在又把吕伯奢杀了。然而,曹操却回答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你不把这个人杀掉,他回家一看全家人都被我杀掉了,岂不一辈子找我报仇。陈宫一看,曹操太残忍了,也悄悄离开他走了。这件事,历史上有几种记载,一种记载说,吕伯奢的儿子怀疑曹操谋杀董卓,在策划报官的时候让曹操听到了,于是曹操就将他杀了。这个杀是政治原因,不能反映曹操的狠毒。但是罗贯中不选择这种记载,他选择对曹操最不利的记载,并加以夸大。曹操经罗贯中这样一丑化,脸上的白粉再也擦不掉了。当曹操尚未发达的时候,问相面的人:“你看我怎么样?”相面的人说:“我不敢说。”曹操说:“你说,没关系。”相面人说:“你呀,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在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是《世说新语》上的记载。在这本书里,记载说曹操在汉献帝手下当丞相,北方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曹操自己个子不高,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足以“雄远”,不能威慑远方的少数民族。有一个人,叫崔季珪,长得很有风度,一表人才,曹操让他代替自己。当时没有电视,谁也不知道曹操长的什么样。当时,曹操自己假装是一个卫士,拿一把大刀站在旁边。等到接见使者完了以后,曹操派人悄悄问这个使者,你对我们曹丞相印象怎么样?使者说,哎呀,曹丞相“雅望非常”,一表人才,很不错。但是旁边提大刀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说之后,就派人追上去把这个人杀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聪明、智慧、识破了英雄。

总体说起来,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在统一北方、统一天下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些我们不谈,主要谈他的文学成就。为什么说他是文学家呢?他颁布的一些命令、法令当中,有一些是很好的散文。鲁迅先生就非常推崇这些散文,认为只有大政治家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因为散文太长了,就不讲了。只讲曹操的诗歌,一共有20多首,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我认为每一首都是精品。如《蒿里行》是反映现实的,反映了天下群雄割据的情形。又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实际上,曹操这首诗是非常积极的。他从满腹忧愁写起,“对酒当歌”中的“当”字也是“对”的意思,而“歌”不是唱歌的歌,而是歌女,就是对着美酒,对着美丽的歌女,不是“对着美酒应当唱歌”这个意思。李白写“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当”字也是这样用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消逝了的岁月苦于太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这是悲愤,忧思。“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唯有喝酒才能解忧。是什么忧呢?主要是岁月流逝,而功业无成。岁月流逝很多,30岁了,流逝流逝又50岁了,可是伟大的功业没有完成,这是英雄的悲哀,英雄的悲愤。一个人要是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深沉的悲愤。一个人很有才能,很有理想,很想干事,可是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大悲愤,大激情。曹操越写越激愤,最后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对山来说,土来得越多越好;对海来说,水来得越多越好;人才来得越多越好,广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礼贤下士,历史上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样的记载。“沐”就是洗头发,洗身,叫浴。正在洗头发的时候,报告说有贤人来了,一听说有才华的人来了,连把头发洗完都不能等待,赶紧把头发握起来接见贤人,以至于在一次洗头发中竟有三次把头发握起来。这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不能让有才能的人在外边等着,要尊重别人。“一饭三吐哺”,吃饭的时候,一听说有才能的人来了,连把这口饭咽下去的时间都不能等,把它吐出来,先去接待。正因为周公这样礼贤下士,才能众望所归,成就天下大事业。曹操所渴望的,就是这种“天下归心”。读前面几句,会以为曹操很消极,实际上是他对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慨叹。最后他是希望统一天下。

另外如曹操的《观沧海》,他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毛主席写《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遗篇”指的就是《观沧海》。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篇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诗,如要选择历代山水诗选,第一首就是《观沧海》。这之前的中国诗歌中写到山水的很多,但都是作为背景来写。譬如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水”是作为背景来描写的。《诗经》中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它也写泰山,高高的泰山呀……可是它下面不写这个了,而是作背景来写,转而写其他的东西。如果把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怎么样,水怎么样,那才是山水诗。曹操的这一首,则将大海作为描写的对象,是最有名的咏海名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是多么的浩荡,写完水就写海岛,然后写海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海岛上很少有高大的树,因为海风太大了,故树木都是一丛一丛地生长。曹操这个人了不起,刚才说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说明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月亮越是明亮,天上的星星越稀少,因为月亮的光芒将星星的光芒掩盖了。在月初或月底,或者没有月亮的时候,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特别明亮,对不对?而我们现在有的作家,一张嘴就是“圆月一轮,繁星满天”,有圆月,怎么会有繁星!再回到曹操的观海诗,他接着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秋风,大海涌起了波涛,诗人联想的翅膀展开,写下了千古的咏海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来曹操写到这儿也就完了,后来谱曲的乐工为了歌咏的需要,给加上了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特别的幸运啊,唱一首歌来抒发我的情怀。这如同唱《东方红》时加入的“忽而嘿呦”,人家写诗时是没有的。大海多么的辽阔,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出没于大海之中,灿烂的星星和银河仿佛出没在大海之里。曹操写出了大海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壮阔气势。我在北大讲课时,跟大学生讲,去过大海的举手,有一半左右举手。我说,没去过的,双休日,五一节,国庆节或寒暑假,一定要到大海边去站一站。到那儿一站,就会感到宇宙之茫茫,人生渺小如沧海之一粟;感到岁月之亘古,人生匆匆如短暂之一瞬;就会感到那些诸如肥皂、洗衣粉等问题都不值得一谈。

第二个我们讲曹丕,他只活了40岁。这个人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文学才能都远远不如其父。公元220年他代汉而立之后,成立了魏王朝。在文学上,只简要说他的诗歌《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