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10

第10章 人生常怀千岁忧(3)

一共15句,每句都是7个字。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很值得肯定。另外,曹丕还有一组文章,叫《典论》,“典”就是事物的法则和规律,一共11篇。可是失传了很多,幸好存有一篇及序言,是在其他书中保存下来的,这一篇叫《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这是第一篇论文。曹丕的成就虽然不行,但是人生有两个“第一”传世,此生不虚矣!

在这篇文章中,曹丕主要讲了两点,他反对文人相轻,敝帚自珍,认为这是中国文人的陋习,不好的习惯。“敝帚自珍”,谚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一直到今天,中国还有这个陋习。看不起别人,是非常无知的。人生的知识是无边无际的,任何人只是掌握知识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无论是教授也好,博导也好,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好,也只是掌握了人类知识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已。如果一个人向别人炫耀自己挺有知识,这实际上就等于告诉别人你是无知的。因为你对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这一点都不知道,这岂不是无知吗!第二方面就是曹丕大大地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他认为文学非常重要,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其常期”。“二者”指年寿和荣辱,“常期”就是“大限”,一个人哪怕活98岁,也有死的时候,那就是这个人的“常期”。接下来是“未若文章之无穷”,人去世了,他的著作还在。李白已死了1200多年了,李白的诗歌依然在,李白永远在中华民族的子孙心中延续。他认为一个人要做永垂不朽的事情,就是著书立说,其他事情,到时候就会变没有了。在曹丕之前从来没有人把文章抬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样的高度。

第三讲一下曹植。在“三曹”中,最有才华的是曹植,即曹子建。曹操非常喜欢这个才华横溢的小儿子。曹植诞生是在公元192年,去世是在公元232年。公元220年时,曹植28岁,以他父亲去世为界限,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220年之前,曹植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他爸爸非常喜欢他,因此他非常得意,非常高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曹丕这个人心胸不开阔,对这个弟弟非常猜忌,一上台就找了个茬,把曹植最好的两个朋友丁仪、丁廙给杀掉了——剪其羽翼,把曹植的“两个翅膀”给剪掉了。之后又迫害曹植,你不是很有才能吗?那你就七步成诗,否则要加罪于你。曹植七步未了,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好诗,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为六句,后来流传中改为四句,这四句更好。我认为这是可以千古传下去的诗歌。诗歌写“煮豆燃豆萁”,上面煮豆,下面烧的是豆秸;“豆在釜中泣”,“釜”就是锅,豆子在锅里哭啊,一边哭一边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本是同一条根生出来的,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诗歌的比喻非常贴切,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同样是一个父母生出来的,上面结的豆子,下面是豆秸,何必这么残忍煎熬呢!这首诗使他哥哥不忍心下手。曹植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才如江海命如丝”,很早就去世,非常可惜!

曹植一共有90多首诗歌,其中60多首都是五言诗,他在促进五言诗成熟方面是有功劳的。曹植的五言诗写得非常好,这里只列举几句,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丈夫志在四海,哪怕是相隔万里,也仿佛如同比邻而居。这诗歌虽说不错,但民间流传并不广。而唐代诗人王勃把曹植的这首诗稍微改了一下,就流传非常广,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言情,表达感情、友情。王勃的诗肯定是从曹植那句诗演化而来。又例如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男子汉大丈夫,国家有了困难、灾难、动乱,应该挺身而出,捐躯赴国难,而把死看作回家一样。再例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他的好朋友被他的哥哥杀掉了,眼看好朋友被杀,却没办法去援救,于是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人手中无权,何必去交那么多朋友呢!正是树高则风悲,海大则波涌呀!

曹植很有才华,除了诗歌外,有一首《洛神赋》很有名。据说,《洛神赋》开始时叫《感甄赋》,“甄”是甄氏,是曹植喜欢的一个女子,长得很漂亮,他哥哥曹丕就把甄氏据为己有。因此,曹植心情非常抑郁,甄氏也非常抑郁,没过两年就死了。曹丕为了刺激曹植,就把甄氏曾经用过的一个枕头送给曹植,想折磨他,让他睹物思人。曹植看到这个枕头后就写了这首《感甄赋》。待到魏明帝曹叡,即曹丕的儿子当皇帝的时候,看到他爸爸和叔叔之间不太好,就将它改为《洛神赋》。这只是一种说法,不管这种说法如何,从文学上讲《洛神赋》写得非常美。他这样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女子体态轻盈,就像受到惊吓而飞起的鸿鸟一样。这两句后来成了描写美丽女子的佳句,特别是“惊鸿”,成了体态轻盈的女子的代称。只要是一看到“惊鸿”这两个字,都知道是表示体态轻盈漂亮的女子。南宋诗人陆游,他的妻子唐琬,二人结婚后非常好,但是陆游的妈妈不喜欢这个儿媳妇,硬是逼着儿子把唐琬休了。多少年以后,陆游60多岁,70多岁,80多岁都写诗怀念唐琬,其中一首写陆游到了沈园之后:“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和唐琬当初一起曾在这座桥上临水照影,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又到这里的时候,唐琬已去世了。曹植是中国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倘若要选10位中国诗人,一定可以选到曹植,其他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等。南北朝有个诗人叫谢灵运,他有一句名言:“天下才共一石(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还剩二斗,那么“我得一斗”,还剩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因此留下了一句成语“才高八斗”。曹子建“才高八斗”当之无愧!后来又加上一句“学富五车”,这是指人的知识渊博,而“才高八斗”是指人的才华横溢。

下面简单讲一下“七子”,就是指七个人: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玚,陈琳,刘桢。我们只就两个人的诗歌讲一下。首先讲一下徐干,他有一首诗,叫《室思》,“室”就是闺房,“思”就是愁怨。前面我讲《诗经》时,曾讲到一首《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丈夫离开家以后,女子独守空闺,大家注意,“空闺”并非家里什么人都没有,丫鬟、侍女多得很,主要是指丈夫不在家。徐干的诗有几句影响很远的:“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就是说丈夫出外之后,梳妆用的镜子上面落满了灰尘,暗淡了,而且也不去擦它。为什么不擦呢?因为反正也不梳妆了!而思念丈夫的情感就像门前的流水一样滚滚不断,哪里有穷尽的时候呢!这四句对后来南北朝,直到唐朝的影响都很大,后来的诗歌专门形成了一种体,叫“自君之出矣体”。很多人都写闺怨,而且诗歌的第一句都一样,都是“自君之出矣”,然后才是什么、什么,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多大。

“七子”中我们再讲一个刘桢,他有一首诗叫《赠从弟》,“从弟”就是堂弟。诗是这样写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冬天非常严寒呀,但是松树一年到头都是那样的挺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哪里不是遭到严寒呢,但是它郁郁葱葱常端正,因为松柏的本性是耐寒,不畏寒冷。这首诗实际上就是孔子《论语》中说到的一种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之所以了不起,他的许多话对中国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话,对中国的松文化影响非常之大,非常深远。

“七子”以后,简单讲一下蔡琰,就是蔡文姬。我认为她是第一位文学成就非常突出的女诗人,当然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李清照。蔡文姬的诗歌中有一首是肯定没有争议的,就是她的五言《悲愤诗》。而另外的如骚体《胡笳十八拍》却是有争议的。郭沫若认为是她写的,但别人认为不是她写的。蔡琰在东汉末年的动荡之中被掳掠到匈奴去了,并与南匈奴左贤王结婚,生有两个孩子。她的爸爸蔡邕是很有才华的,是书法家,跟曹操是好朋友。因此请求曹操花重金把他女儿赎回来,当时曹操还是丞相。曹操就和匈奴谈判,用重金将蔡文姬赎了回来。左贤王说,好,可以把蔡文姬放回去,但是她生的两个孩子不许带回去。因此蔡文姬回汉是一喜,然而与两个孩子分离却是一悲,然后就写了著名的《悲愤诗》。共108句,540个字。她是汉代末年中国妇女悲剧的一个缩影,应该大大地抬高它的文学价值。诗歌分三段,第一段写东汉动乱,少数民族入侵之后,汉代不堪一击:“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把男的都杀掉了,把头挂在马的前边;而把女的装在车子里带回去。第二段写在匈奴的生活,不得已和左贤王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当曹操要将她赎回来的时候,诗歌写出与孩子分离带来“五内俱焚”的母亲的痛苦。小儿子听说母亲要走,就上前问她:妈妈你平时对我们挺好的,“今何更不慈?”现在又为什么不慈念,不慈悲呢?蔡琰对此写道:“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听到儿子这样问她,就像是五内俱摧,这样一种痛苦的心情,非常感人。第三段写她回到中原之后,看到中原经过战乱萧条的景象,写得非常好。

三国时代,文学的主要成就都是魏,而蜀和吴的文学成就不高,特别是吴。蜀有一个人,就是诸葛亮,他的散文写得很好,很有成就。如他教导孩子说“夫志当存高远”,又如《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都是中国千古美文。他有一篇小的文章,很短,叫《论交》,他写道“势利之交,难以经远”,以权势和利益来交朋友,是难以经历远久的,这样的友谊长不了。如果你作官,有势力就和你交往,那么过两天你那个副部长没了,交情也就没了。你有钱有利,过两天你炒股,把好几十万全都赔进去了,交情也就没了。“士之相知”即君子之交,那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温暖的时候也不增加花,让花开得不得了;寒冷的冬天也不改变叶子,让叶子长得郁郁葱葱。“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能够经历春夏秋冬而不衰败,经历了平坦顺利的考验,以及困难险恶的考验之后会更加牢固。这篇文章虽短,但对于交友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其中“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是非常好的两句话。这篇文章全文是: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虽然全言语只有32个字,但可以说是美哉斯文,真哉斯言,善哉斯道!中国人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友情,“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讲“来而不往非礼也”,而且“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我们讲“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曾对同学们讲,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决不是“滴水之恩”,父母的恩情是“涌泉之恩”,作为子女,应该大海相报。“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那么“涌泉之恩”就应该“大海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