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品质,尤其是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在急速升降和悠荡时的适应能力,以及身悬高空时的心理平衡感。经常参加此项运动能发展腿力、臂力与握力,使身体迅速适应各种不同位置的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小贴士
让我们荡起秋千,每天在秋千上做一组30分钟的练习。
1.膝部一屈一伸的动作如同骑自行车,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的关节,却不会带来任何伤害。
2.荡秋千时,你的身体越来越轻盈,腿部、臀部、手臂和腕部的肌肉都会得到加强,甚至手指和手心的小块肌肉也能受益。
3.你有眩晕症吗?请荡秋千!眼睛不要盯向地面,而是永远望向蔚蓝的天空。
4.让我们荡得更好。掌握好向前荡和向后荡的时机,让身体慢慢积蓄能量。保持荡幅,秋千向后荡时屈膝,向前荡时把腿伸直。
小孩子荡秋千时的注意事项:
1.在荡秋千的过程中,要有大人在你的旁边。
2.双手一定要紧握秋千上的两根长绳。
3.不要从秋千上面跳下来。
4.两个小朋友不要挤在一起荡秋千。
5.不要把秋千荡得太高。
毽球
毽球俗称“踢毽子”,又称为“攒花”,是一种用鸡毛插在圆底上做成的运动器具,是流传于湘、鄂、渝、黔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毽球在中国一向流传很广,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毽球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毽球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亮相国内赛场。毽球的比赛场地类似排球场,中间挂网,两项团体赛每方各3人,每局15分,决胜局为每球得分制。比赛时运动员用脚踢球,不得用手、臂触球,在本方场区内最多只能击4次球。
踢毽子源于古代的蹴鞠,与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个分支。据文史资料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击。西汉是比赛型蹴鞠和表演型蹴鞠成型的时期,而六朝、隋、唐、宋乃是蹴鞠盛行的年代。现代毽球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子两个项目类别,起步于20世纪中期。现代毽球类运动从最初的兴起时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毽球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竞赛体制逐步改进与完善,全国性的锦标赛、职工赛、学生赛、国际邀请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进入20世纪90年代,毽球类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同时,毽球运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开展起来,并成立了相应的国际毽球协会组织,建立了世界锦标赛制度。
踢毽子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称为“翔翎”。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创自轩辕黄帝,当时叫“逸”不叫毽,是武士练习的一种器具。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记载: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12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惠光可以站在十分危险的井栏上,一连反踢五百次毽子,可见控制毽子落点的技术是十分熟练的,而佛陀以踢毽子为边戏,也表明作为一种游戏,踢毽子在当时社会已是较为流行。
宋朝高承在《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有较详细的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关于踢毽子的记载也就更多了。明代进士、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道:“杨柳儿青放空毽,杨柳儿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而且发展为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至清末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以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相提并论,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民间踢毽子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
潘荣陆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形容踢毽子时说:“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背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相宜,不致坠落。”可见当时毽子活动很盛行。到清代,踢毽子不仅是娱乐游戏,而且还是一项竞赛活动,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开展,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山东等省、市都举行过规模较大的踢毽子比赛。
清末,学校以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材,其中踢毽子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个项目。1931年,福建国民体育运动会设踢毽子赛。山东为提倡、发展踢毽子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于1935年3月举行了全市第一届踢毽子比赛。旧中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也把踢毽子列为国术比赛项目。但是,此后踢毽子运动衰落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民族体育运动才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毽球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头靠踢毽子糊口的艺人参加了杂技团,专设了踢毽子节目,并组织出国进行表演,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1963年,踢毽子和跳绳等运动,一同被列入国家提倡开展的体育活动,踢毽子运动还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1961年6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飞毽”的电影,介绍了踢毽运动的历史和踢法,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发展。1984年国家体委将毽球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项目,使古老的毽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4月国家体委在苏州市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毽球锦标赛,全国各地掀起了开展毽球运动的热潮。1988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毽球协会,1991年国家体委审定并颁布了第一本《毽球竞赛规则》,此后又制定了《毽球竞赛裁判法》。毽球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很快传播到亚洲、欧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国际毽球联合会成立,目前有13个成员国。欧洲还成立了毽球联盟,2000年第一届毽球锦标赛在匈牙利举行,此后国际毽球联合协会每年都举行一次世界毽球锦标赛,可见毽球运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踢毽子是一种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幼都可练习。经常参加踢毽子活动和比赛,不仅对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增进和提高灵巧、反应、协调、平衡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青少年经常参加这项活动,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毽球的基本技术
毽球运动的基本方式是在流行于东南亚藤球运动的基础上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发球主要的攻防基本技术动作和集体项目设定方面都与藤球十分接近。在进攻技术动作方面,目前毽球的“高腿踏毽”和“外摆脚背倒勾攻球”,就是藤球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进攻动作。在防守动作方面,都允许进行跳起封网和以头击毽过网,也与藤球的规则完全相同。花样踢毽子,是踢毽子运动中的一种,分规定动作赛和自选动作赛两项。规定动作有盘踢、磕踢、落、上头、交踢五个套路,自选动作则由运动员即兴发挥,花样更繁难度更高。在竞赛分类上,花毽属于动作技巧竞争性比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毽球所属的对抗性竞争比赛属于完全不同的竞赛类型。
踢毽子的基本活动方法有脚踢、膝垫、身触、头顶等,其中踢的方法有远踢、近踢、高吊、前踢、后勾、倒勾、侧身勾踢、旋转、穿环等百余种,踢的形式有单踢、对踢、集体踢等。
现在的毽球比赛,两队各上场3名队员,在用球网隔开的各自的场地上,按照规则运用发球、踢球、垫球、传球、拦网等技术进行攻防对抗,不使球在本方落地。比赛由站在靠近端线的队员在发球区用脚将球踢向对方场区即比赛开始。每方最多只能有三人共击球四次就要过网,每名队员可以连续击球两次。手、臂触球或身体触网均属违例。比赛应连续进行,直到球落地、出界或某一队不能合法将球击回对方时,对方得1分。某方先得15分为胜一局,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毽球技术是运动员在参加毽球比赛中所采用的合理动作,为了适应比赛场上不断变化的复杂情况,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毽球的各种技术。毽球技术有踢球、垫球、挺球、顶球四种。
踢毽子是大人小孩都知道的一种运动,但是你又知道多少关于踢毽子对身体带来的好处呢?踢毽子尤其是对糖尿病、腰腿病的患者有很大的疗效。每天坚持踢毽子十分钟,轻轻松松就可以健身。
踢毽子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最具亲和力的是“走毽”,大家围拢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小小的毽子在人群中上下飞舞,不但可以强身,还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
从运动学角度分析,踢毽子的技术动作需要四肢通力配合,是一项全身运动。它主要以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来完成,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脚、腿、腰、颈、眼等身体各部分得到锻炼,其中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动作可以让人体的关节得到横向摆动,带动了身体最为迟钝的部位,从而大大提高了各个关节的柔韧和身体的灵活性。踢毽子要求技术动作准确、使毽子在空中飞舞不能落地,每种动作需在瞬间完成,这样就会使人的大脑高度集中,心身专一,从而排除了杂念,使踢毽者感到身心舒畅,活力无限。
踢毽子对糖尿病人有特别的帮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偏高,缺乏运动,下肢会逐渐萎缩,而踢毽子主要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从而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这对血糖的调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踢毽子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颈病和坐骨神经痛等慢性疾病也会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小贴士
常踢毽子,年轻你的腿。
人的下肢离心脏最远,供血容易受到影响。“树老先老枝,人老先老腿”是有道理的。长期坐办公室,尤其是当今电脑族,下肢活动少,久之,则肌肉松弛,体积减小。大腿后部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受阻,下肢最先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