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健身理论指导
17098400000012

第12章 体育健身规律、原则与方法(2)

运动适量原则是身体锻炼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这是因为所有身体练习活动,都在于使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造成一定的内外刺激,从而引起相应的反应,获得增强体质的实效。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锻炼效果。负荷过小,刺激不能引起机体的机能反应,达不到强身壮体的作用;负荷过大,机体超载负荷,不但不能增强体质,反而会损害身体。

1.运动适量原则的依据

(1)超量恢复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有机体在运动中承受的运动负荷,必须与机体承担负荷的能力相适应,即使机体承受此种负荷后有着一定的疲劳但决不能过劳。只有负荷适量,并配合一定的休息措施和恢复时限,机体就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会超过运动前的水平,导致能量储备和机体能力的稳定增长,体质的逐步增强。

(2)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点,是把运动负荷控制在合适的有氧强度的范围内,以保证对机体适宜的刺激强度。从这一角度来看,阈上负荷和阈下负荷对身体健康是不利或作用不大的。

2.贯彻运动适量原则的要求

(1)要认真考虑负荷量和强度的配置

量和强度作为运动负荷的两个基本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它们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影响。要根据锻炼者的身体状况和锻炼目标,科学地安排负荷的量与强度。不切实际地加大锻炼负荷的量与强度,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2)要认真测定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内部数据

在安排内容和进行练习时,既要注意内部数据与表面数据之间的一致关系,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当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时,或是不同的个体相比较时,同样的表面数据可能引起不同的内部数据,不同的表面数据亦可能产生相同的内部数据。因此,不仅要注意科学安排练习的表面数据,尤其重要的是要十分注意内部机能变化,加强对机能变化状态的监测,并以此调节运动负荷。

(3)要认真安排休息,使之与负荷合理交替

休息可分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两种。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常见的是运动与休息互相交替。最为有利的交替方式是安排休息时,先要安排积极性休息,后安排消极性休息,再采用积极性休息,即“金字塔”式的休息方式。休息的时间,要短到不影响疲劳充分恢复,长到不降低活动时的工作能力。休息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际锻炼效果。要掌握好休息的时间与“火候”,需要在专门指导下不断地积累经验。

(4)要避免过度疲劳

适度疲劳,是身体异化过程的主观反应,也是健身活动所必需的。然而,过度疲劳,特别是长期持续性过度疲劳,不仅不能达到增强体质之实效,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有的锻炼者追求健身效果心切,往往不遵循系统性原则,盲目地增加运动负荷,常常造成过度疲劳的后果。

判断机体是否过度疲劳,可采用许多教育学、生理学和医学方法。锻炼者自身主观感觉,也是判断疲劳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旦诊断为过度疲劳,则应立即停止一段时间的锻炼,或采用其他恢复手段和方法。

(5)在安排负荷时要考虑有关的其他因素

如劳动负担、工作性质、休息方式、睡眠状况、食欲情况、营养状况、作息制度等。

渐进性原则

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有一定的惰性。因此,健身者在制订健身锻炼计划和在参加健身锻炼及学习运动技能时,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超量恢复的法则,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技术要求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来逐渐地提高锻炼负荷、动作难度和适应能力,从而使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且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即机体随运动量的不断(增加)总是处在“不适应—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过程中,这实际上是有机体在形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为人体发展是渐变的过程;有机体对锻炼刺激和自然力的适应是逐步的过程;超量恢复也只能产生在适宜锻炼负荷之后;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如果仅用一种(套)健身动作(操)方式和方法数月或长年不变地进行锻炼,就不可能逐步提高健身锻炼的水平和增强体质,它只能达到维持健康的效果;如果突然进行一次大强度、长时间和多重复的健身锻炼,则违背了渐进性的宗旨,同时也不符合身体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导致身体机能失调,破坏同化优势的法则,使身体受到伤害,就更谈不上增强体质、健益身心和延年益寿了。

在参加健身锻炼时,必须循序渐进,要求针对个人体质状况,由小到大逐步增强锻炼的难度和负荷量,渐进时间和每次渐进的量,应按照负荷和有效价值阈所规定的时间和量来确定渐进的指标,并且按照这个指标来严格安排渐进的幅度和阶段时间。比如在提高锻炼负荷时,宜先加量,后增强度;在每次锻炼时,必须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而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或盲目、草率地进行锻炼。否则,都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体育健身过程中,锻炼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运动基础、职业特点等,合理地选择练习内容、手段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使健身锻炼具有针对性。

1.区别对待原则的依据

个体发展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人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这样,在同年龄的人群中,大体呈现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体质特征。但是,在同年龄的不同个体中,在身体状况和体质水平等方面,又都有着千差万别,即使是体质状况大致相似的人,随着身体锻炼过程的发展,个体对负荷量或强度的适应能力也会出现差异。因此,不可能提出一个人人通用的身体锻炼量度方案,必须依据锻炼者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体育手段的多样性和锻炼者广泛的选择性。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最为流行的身体锻炼手段也有几百种。但是,这些锻炼项目特点各异,对身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为提高身体锻炼效果,就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加以选用。一般来讲,选择2—3个较为实用的健身手段方法就可以了。

身体锻炼的恒常性和锻炼环境的可变性。锻炼要求经常,锻炼者机体变化起伏不大,锻炼负荷也不应有过大的起伏,然而,锻炼环境会随季节气候经常变化。只有根据各种自然和活动条件相应地作出安排,才能掌握锻炼的主动权。

2.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要求

(1)要注意锻炼者的年龄特点

在不同年龄阶段,人体的机能是有差别的。少儿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全面发展是锻炼的前提。由于骨骼硬度小,韧性大,不宜采用过多的负重练习。非对称练习也要适度。由于心肺功能不够完善,不要过分从事剧烈运动,要少用憋气动作和静力性练习。青壮年时期,是人生体质的发达期,运动适应性强,能承受较大的练习强度,可从事多种锻炼活动。

在中老年时期,人体各组织器官逐渐老化,疾患增多,运动器官机能减弱,关节韧带的灵活性差,不宜完成幅度过大、用力过猛的动作,锻炼时易发生骨折。最适宜的项目是负荷适中、节奏轻缓的练习。

(2)要注意锻炼者的性别特点

男女的身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男性肌肉发达,约占体重的42%左右,女子只占36%左右,故男子运动负荷应比女子大,适于完成力量、速度、跳跃等动作,女子则适于完成平衡、柔韧等动作。从心理上看,女子偏爱轻盈、优美、富于韵律的动作,男子则偏爱刚健有力、对抗性强、有一定冒险性的动作。指导时要注意因势利导。

(3)要注意锻炼者的身体和健康状况

身体和健康状况是确定身体锻炼内容方法和负荷的主要依据。锻炼前要通过体质检测、医学诊断或病史调查等手段,掌握锻炼者的健康情况和水平。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和严格监督下进行锻炼。对于其他疾病的患者,也应了解其病患部位和程度,以便“对症下药”,也可采取专门性练习,或因病情重而暂时中止练习。

(4)要考虑锻炼者的职业特点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社会不同职业者劳动性质差别较大,有的从事体力劳动,有的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从事混合性劳动;从劳动强度来分可有大、中、小强度;至于劳动姿势和劳动环境,则是千姿百态,难以尽言。要根据不同职业者的劳动特点,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比如,脑力劳动者,工作时经常维持弯腰伏案的姿势,颈部前倾,脑供血受阻,颈、背、腰部肌肉易酸痛;由于低头含胸,肺部活动受迫,呼吸机能降低,肌肉缺乏活动,体力下降等等。针对这些特点,就应以动作舒展的运动性户外锻炼为主。对不同特点的体力劳动者,锻炼手段也应具有特异性,其主要特点是:对劳动中负担较重的部位和肌群的锻炼应以舒展和放松练习为主;对劳动中负担较轻或基本无负担的部位和肌群,可适当加大活动强度;注重身体各部位和身心协调发展。

(5)注意地域和季节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体育的地区特色等均有不同。锻炼中要强调因地制宜,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我国居民进行身体锻炼多在室外进行,受季节气候制约较大,要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调整和变更锻炼计划和锻炼活动。

上述各项身体锻炼的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全面贯彻,并结合锻炼手段、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体育健身的方法

体育健身方法是在身体锻炼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效果而运用体育健身手段的途径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