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健身理论指导
17098400000011

第11章 体育健身规律、原则与方法(1)

体育健身过程应遵循超量恢复、负荷强度法则、负荷量与强度互变原理、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以及身心互制这五大原理。体育健身原则是身体锻炼过程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也是在实际锻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体育健身原则主要包括目的性、身体全面发展、运动适量、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等。

体育健身的规律

超量恢复原理

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人体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不仅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可以超过原有水平。与此相适应,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也可以超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根据超量恢复原理,健身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运动时各器官系统工作能力下降阶段;运动后工作能力复原阶段;工作能力超量恢复阶段。人体健身运动就是这样沿着“消耗——恢复——超量恢复”不断地循环往复,逐步适应,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

据此,为了达到健身的效果:(1)机体在运动中必须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造成一定的疲劳(即加强异化,促进同化),才能达到目的。没有消耗的运动,其健身效果是不佳的。(2)运动后必须有合理的恢复与休息,这是造成超量恢复的前提条件,过分疲劳对机体的健康是不利的。

负荷强度法则

根据超量恢复原理,机体要有一定的负荷刺激,才能造成一定的反应,引起机体的能量补偿。但这种负荷刺激的大小要遵循负荷的强度法则。所谓强度法则,是指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机体的应答性反应的大小,一般与刺激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取决于运动负荷的强度(刺激程度)。

其中,小的负荷,引起机体小的变化;稍大的刺激引起机体较大的变化;更大的刺激,引起机体更大的反应;运动刺激过大,机体反应时间延长,甚至不产生超量恢复反应。

这样,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负荷越大,超量恢复的效果也越大,适应性变化就越大;负荷变小,则机体引起的适应性变化的效果也小,这就是强度法则的精髓。据此:(1)必须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过小的负荷对机体影响也不大;但负荷不能过大,如超过一定的生理限度,则应答性反应不但不会提高,反而可能降低;(2)要注意克服“习惯性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负荷量与强度互变原理

运动负荷作为人在体育锻炼时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担,决定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任何运动负荷都由量和强度所组成,没有量的强度和没有强度的量,都是不可思议的。机体能够承担小的强度而大的量,就能够承担小的量而大的强度。反之,机体能够承担小的量而大的强度,就能够承担小的强度而大的量,但它们二者又是互相转化的。

对机体而言,凡是量小而强度大的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影响就愈是深刻,但后作用愈不稳定;凡是强度小而量大的负荷,对机体的刺激影响就愈是稳定,但不够深刻。这种负荷由于以有氧运动占优势,对人体机能水平要求不高,又能获得稳定的增强体质的效果,是一般健身锻炼者首选的运动负荷方案。这就是有氧锻炼负荷的优势所在。

负荷量与强度的互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如果一味强调负荷的量,则由于负荷刺激的强度不大,一方面不能给予机体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运动时间,锻炼效益不佳。因此,在实际锻炼中,需要把量与强度有目的地加以匹配。

了解这一原理对我们安排负荷很重要:(1)安排负荷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只要靠拢曲线的某一点,也不乏科学性。(2)对于不同的个体,在负荷强度与量的安排上,应有不同的方案。如中老年人机体偏弱,则负荷量可以大一些,强度一定要小,以时间(量)求负荷。青年人和身体强壮者精力较旺盛,则强度可大一些,以力量(强度)求负荷。

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身体锻炼理论。它实质上是一种有氧锻炼理论,即在机体获得充分氧气供应情况下进行锻炼的理论(即认为乏氧锻炼对机体不利)。这种理论认为:对人体的健身活动有着良好作用的负荷强度,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适宜的健身强度范围,就是运动负荷的价值阈。制订价值阈标准的依据是心搏量(每搏输出量)的极限值。广泛的实验研究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当心率处于每分钟120—140次时,心脏每次收缩搏向大动脉的血流量达到最高值,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代谢状态良好,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好。当心率处于每分钟120次以下对,心脏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健身效果较小。而当心率达到140次/分钟以上时,机体主要靠加快心搏频率以提高心输出量,这时运动只能维持较短时间。如果运动时间延长而强度不减,则会出现全身供血不足而精疲力竭。

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为人们用负荷的内部数据控制运动量度提供了依据。当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按某种标准负荷进行锻炼时,由于机体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运动时心率值势必会跌落在负荷价值阈标准以下,成为阈限下负荷,这时就需要增加运动量度,使心率回升到价值阈范围内。因生病、中断练习而造成的机能能力下降,也可用价值阈原理来调节负荷。

运动负荷价值阈理论,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也许未必完全合适。这是因为青少年要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全面锻炼和迎接各种考验。就身体素质来说,也需要全面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等。但对于广大以增强生命活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成年体育锻炼者来说,则是基本适合的。至于心搏量最佳阈限的数值,则应因人而异。

身心互制原理

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因此,看一个人是否健康,不能单从身体上有没有疾病和机体功能是否正常来衡量,这点已于前文有所描述。从事体育锻炼,也不能只求获得身体的健康和体质的增强,健康的身体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为依托,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健康的身体为前提。精神不佳,容易沮丧,健康自然也容易受到影响,这就是身心互制原理。

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中十分重视身心互补,即所谓精、气、神之说。现代社会的三维体育观(即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也强调,体育的作用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几方面加以考察。

一方面要强调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除体育活动外,日常劳动、健康生活、交际语言、音乐绘画、品茗闲谈、休假旅游等,都可以成为身体康复和保健的良好手段。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体育对人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也就是说,人们的体育锻炼,并不只是着眼于体质的增强,而是谋求身心的全面锻炼和影响。社会愈是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也愈是疏远,人际关系也愈显淡漠,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着愈为不利的影响,则通过体育锻炼发挥身心互补作用的要求也会愈高。

体育健身的原则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但运动也要遵循一定规律,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健身要求,这也就是运动健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明确目的自觉锻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量运动,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和巩固提高。这些原则是人类在自身建设、完善和优化自我生命系统整体功能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长期从事强身健体、提高活力和延年益寿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现代人坚持自我终身体育运动锻炼必须遵守的原则。体育健身原则是体育健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进行有指导作用。

人们为追求健康和长寿,总是孜孜不倦地摸索其规律并身体力行,体育健身原则正是这些体育健身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对不成功的教训的必要扬弃。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在进行科学锻炼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即体育健身原则。根据正确的原则而进行的体育健身过程,总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违背原则而盲目锻炼,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健身运动锻炼的原则,是健身运动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健身运动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为了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取得健身锻炼的佳效,除了要遵循健身运动的客观规律之外,以下所述是进行自我健身锻炼必须遵循的准则。

目的性原则

健身者必须在主观上充分意识到大众健身运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身于健身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去。

健身运动是一个主动接受负荷刺激,造成一定困难和疲劳的活动过程,要在产生良性积累的情况下才能显现出来。而在每次的健身运动过程中,健身者所感觉到的只是吃苦和流汗(当然在锻炼中也有使人感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健身者没有明确的目的,健身价值观念不强,思想上就会缺乏动力,行动上也就不会自觉,健身锻炼也就不会坚持下去。只有充分意识到健身锻炼的价值,有着明确的目的,才能真正接受困难和疲劳的考验,在吃苦和流汗中找到欢乐。不同年龄的健身者应该有不同的锻炼目的。如果说少年儿童通过参加健身锻炼,主要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话,那么,青年男子主要则是通过参加健身锻炼来发展肌肉,提高肌肉质量,增进肌肉群的弹性,增长体力,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使体质强壮、结实,使体形体态健美;青年女子通过参加健身锻炼,则主要可以提高肌肉质量,增强肌肉的弹性,增长体力,防止脂肪积聚,使体形体态丰满、性感、匀称、苗条、健美。而中老年男女,通过参加健身锻炼主要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肌肉素质,以及增强肌肉弹性,增进关节的灵活性,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消除紧张和焦虑,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

大众健身运动的目标,又可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一般来说,少年儿童参加健身锻炼的长远目标有两个,即生长发育和身心健美。而中老年人参加健身锻炼的长远目标也有两个,即是健康生活和延年益寿。而短期的目标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人平时不爱活动,如要投身于系统的大众健身锻炼,则要采用预备性(适应性)锻炼的短期目标,这就要求锻炼前要接受医学检查,每次锻炼的负荷要由小到大,波浪式地逐步提高。同时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恢复手段来缓解肌肉酸痛。还有的人久病初愈,就要把大众健身与养病结合起来,不能操之过急,亦不可心灰意冷。而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和体形缺陷的人,也要确定短期的疗疾康复锻炼目标,把健身运动和医务监督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各自的锻炼目标,达到各自的锻炼目的,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锻炼实践中,一般需要通过医务检测、素质和成绩测验、定量负荷测验、自我感觉、参加比赛等多种形式,对锻炼效果加以评价。针对各项检测的结果,要运用体育专门知识和科学态度正确地分析,客观地评价。恰当并且合理的评价活动,有助于锻炼者养成定期接受检测和自我检测的习惯。同时,要注意总结个人锻炼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锻炼内容、负荷、手段和方法。

全面性原则

健身者要从人体的整体出发,全面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只有全面锻炼,才能多方受益。

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器官系统、各部位、各种身心素质和活动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同时各系统又有独自的功能,它们之间不可互相替代。而健身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整个机体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体身心的健康水平。为此,在健身锻炼时,若忽视整体全面性,目的与活动单一,只发展身体的某一局部,尽管它对身体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影响,但并不能代替全身的锻炼,势必导致身体片面发展,造成某些部位、器官系统、身心素质和机体能力薄弱,既影响“提高”,也易发生伤害事故。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导致身体形态和机能的畸形发展。所以,对于广大健身者来说,贯彻全面性原则尤为重要。而参加健身运动,必须要以追求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与心理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首要目标,合理选择和搭配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保证做到“扬长补短”、“内外结合”、“身心一致”。

另外,合理选择和全面搭配身体锻炼手段。各种身体锻炼手段都能对人产生某种特定的影响,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长跑练习对内脏器官和下肢的锻炼比较有利,而对发展力量则显得不足;单双杠练习有利于发展上肢,但对下肢及内脏器官的锻炼效果稍差。这就要求在选择锻炼内容时统筹安排,全面照顾。一方面要注意选择那些对身体各方面有全面影响的手段,发挥其全面锻炼效能,另一方面,也可将某些锻炼手段加以组合搭配,发挥其互补作用,这样才可以保证对于身体的全面锻炼。同时,亦可根据每年时令季节的不同,交替进行某些运动项目,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如在冬春季节参加滑冰、打球、长跑等,夏秋时节进行游泳、体操等。运动适量原则

所谓运动适量原则,是指在身体锻炼中,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使之既能满足锻炼者增强体质的需要,又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