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地枯叶的枫林中溜达时,发现不少株老枫已经枯死,只剩下秃枝枯干。眼前这片枫林的树龄已有五百年左右,真担心再过百十年后将逐渐凋零。直到1992年秋赴苏为王西野画家祝八旬寿诞时,重游天平,才欣喜近十年来已补植了一批,总算有了“第三梯队”。当然这也是后话。
我们就在枫林下野餐,这时来了一个挑着一小钵一小钵的甜酒酿来卖的汉子,苏州做小生意的人真善解人意。这正是农家口味,别处是不大能碰到的。这玩艺入口甜润,却颇有后劲,潘、张两公一钵下肚,脸上已有春色,面包之类也吃不下了,剩下一大袋后来都犒赏给了马车夫。
于是到天平山庄的听莺阁喝茶。听说沏茶的水是从半山上的白云泉用接长的竹管引来的,那么我们至少也同天平的另一绝照了面。
在天平山庄,话题自然而然地谈到这山庄的主人范允临,连带而及毗邻的范仲淹祠堂。话头又带到更早和苏州这地方有关的春秋人范蠡。苏州这块地面,每踩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影子,和鼎鼎大名的古人相联。谈次,大家都有一个同感:以历史年代的辽远和烙在苏州这片土地上的印记之深而言,恐怕要算伍员了。以他命名的地名之多,恐怕也无人能及。胥门以外,有子胥墓、胥山、胥母山、胥江、胥口,胥之不已。可见伍子胥在苏州的民望,可能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一种移情作用,古代吴国人在伍子胥身上寄托着亡国之痛。
因此,那天回城的路上,我就吟成了四句:
天平木落秋方瘦,古道车回日已昏。
忽忆吴王诛直士,河灯明处入胥门。
其实那天我们是从盘门一侧入城的,胥门从来没有找到过。但要做诗,凑合那意思,就只好附会一下,否则,第三句就没有着落了。
逛玄妙观
游石湖那次非常扫兴。这回除了我和张维华以外,还有位朝阳法学院的孟云桥教授。他说曾从茅以升那里听来:石湖的行春桥是江南修建最早的石桥,可能不晚于有名的赵州桥。因此想一同去看一下。不料走到南门,天就洒起雨点来,孟说,雨中看风景也别有意趣,于是在南门买了三把伞,撑着走。哪知雨越下越大,道路泥泞起来,只好在河边遥望了片刻,打道回城。
天好像是故意同我们捣蛋,一回到城里,雨霁日出,又是好天了。但此时已是午刻,再回头已无兴趣,商量着只有下午这点时间,别处已不适宜,来苏州几个月,虽常在观前街来回,但玄妙观从未仔细观光过,于是饭后逛玄妙观。
也许是从文字记载中得来的印象,玄妙观一带,就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开封相国寺那种光景。那天去时,游人真还不少。小摊小铺,卖膏药、梨膏糖,卖盆花、卖鸟儿、卖蟋蟀的都有;还有牵猴子变戏法的汉子,吸引着一小圈观众。看相测字的迷信摊头虽已被取缔,但仍有一看就可以辨识的“地下”术士踅来踅去地在人群中兜生意。我们邂逅一位在东吴大学教书的熟人,告诉我们凡是在广场上摆小书摊的主儿,十之八九就是过去看相测字卖卦的术士。我们走到一个书摊上去一看,陈列的书有《整风文献》和别的新印行的小册子,但大量的却是《关帝圣君觉世经》、《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劝善书。我花了一千元(即后来的一角)捡了一本石印本的《玉历至宝钞》。摊主接钱时,悄悄说:“先生要看个相吧,鄙人就是玄妙观有名的……”报的名字忘记了,不外是“张铁嘴”、“赛诸葛”之类的称谓。我笑道:“你不怕我是便衣警察么?”他抱拳道:“先生不会,先生不是。”他大概判断,要买《玉历至宝钞》的人一定是迷信入骨的主顾,于是兜起生意来了。
玄妙观当然经过了历代的重新修整,但巍峨的三清殿的主架结构看来还是唐宋旧物。殿里的碑刻、石质雕栏都精致而古朴,但为了保护,都用绳子拦着,不许游人接近,只能远处谛视一下。可是,还是有两三个顽皮的孩子,从绳下钻进去,在一尊什么天尊的座下侧着耳谛听着什么。问来的游人,才知道据传说,这尊神像座下有一个洞孔,侧着耳细听可以听到海水波涛声,好像还同八仙过海的神仙故事有牵连。据说,解放前有人要听一听,管事的道士就要收一两个铜元的费,每天也可有一两元的进账。想来不过是道士故炫神奇的敛钱的花样,人们拿一个瓶子贴上耳朵,不是也能听到嗡嗡声么?杭州西湖净慈寺里,有一口据传是济颠和尚从四川运木材由此井送出的大井,和尚拿着灯让游客看一看井里的一截木头,说是用剩下的,也收看钱,是同一类花样经。当然,必须这寺院历史悠久而有名,才能编造出这类神话来。老牌子是无形资产,信然。
观前街依然热闹繁荣,行人熙来攘往,商店生意兴隆,它给天堂的苏州撑着面子。苏州著名的店家,殷实的商号全集中在这里。只要离开观前街,向任何一条小街走几步,就立刻显得清净和古朴,甚至显得萧条和败落,但只有在小街上,特别是沿河的石板路上走着,觉得才是地道的苏州。
虎丘茶楼一席话
逛虎丘那天早晨也是满天阴霾,其时学习已将结束,是最后一个礼拜天了。张维华说,来了一趟苏州,连虎丘都不到,交代不过去。于是陪他上。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我和他建立了真诚的友谊。
天公作美,到闾门大街时云散天霁,秋高气爽。经过留园进去转了半个钟头,那时没有进园买票之说,真是不看白不看。可是留园的破败凋零之状,也真不可久“留”了。进门满地青苔,予人以阴沉荒芜之感。几乎没有游人,只有几个小孩子在泥地上打玻璃弹子。回廊上的窗棂大半是破损的,楼轩也到处是破破烂烂的一副惨相,据说日伪时期破坏以后就没有修葺过。当时刚解放,自然顾不到这些,好在那时也没有多少人有心玩赏园林。除了狮子林,因为是石头,显不出过分衰败外,拙政园也是坍坍败败的,那情况好有一比,像抄了家以后的贾府大观园。
虎丘却非常热闹,这是当时郊外风景点所少见的现象。沿途摊贩、做小生意的特别多。游客中还有外国人,当然是苏联人,这倒颇有苏州往昔的景象。
我们粗略浏览了一下寺塔阁苑,在剑池边作了少许停留,扫视了一阵摩崖后,就到旁边的一个茶楼上当窗对茗剥瓜子,出门时,张维华就说今天要和我好好谈谈天,我猜想他有什么事托我回上海后给他代办,没想到一坐下来他就娓娓地谈他的往事,主要是治学经历。如何在燕京大学研究院读书,如何在哈佛燕京社做学问,如何治史,治沿革地理,治明代中外交通史,等等。穿插着和一些知名学人的交往,我很感兴趣地听着;作为回报,我也自然不拘地谈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彼此谈得都很恳挚。那时,次年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虽还不知具体将怎么干,但形势已很清楚,教会学校和私立大学大概都要归并到国家院校去。他估计齐鲁大学的最大可能是并入山东大学,后来果如所料。他惋惜地表示,如果不是现在的人事制度,他一定要邀我到齐鲁大学去。
我表示感激他的情意,至此,谈话还是很轻松的。忽然,他脸色庄重起来,一边用手指笃着桌面,一面很动情地说:“有几句话,如果我不讲,就对不起我们这番交往了。”
我一愣,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他接着说,他要给我提点忠告。说我资质不坏,也不是无所追求的人,但是,如果老是像现在这样东搞搞,西摸摸,“打游击”一样地打下去,将一事无成。他的语气十分严厉,令我惶恐震悚。最后说,两三天后要分手了,今天特地到虎丘来,是专门为了同我说这句话,一个特殊的环境,让我容易记牢。
我紧紧握他的手,说我一定记牢。
我的确由衷感激他的至诚之言,这一幕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脑际。可是,我没有能遵照这规诫做。读书依然杂乱无章,治学贪多务得,东涂西抹,迄今一事无成,如他所料。
虎丘之游,弹指间四十五年过去了,但张维华这番肺腑之言至今仍留下磨灭不掉的印象。苏州旧游的种种真已如烟如梦,那一天的晤对却恍然如昨。以前各篇,诚如题目所示,是从沉埋的记忆中钩出来的,惟有这个印象却是鲜活的,不索而自来,并且陪随着对逝去的故人的感激和愧赧。
1996年
【人物介绍】
何满子(1919—2009),浙江富阳人。解放前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主要编辑报纸副刊。解放后主要在大学从教和在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过《艺术形式论》、《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等专著。晚年主要从事杂文写作,被誉为“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