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16387200000035

第35章 湖海平生豪气(2)

陆游借飘零的梅花表达出内心中深深的寂寞,更表现出在寂寞煎熬中的清冷、孤独和高洁,词人展露着高尚而纯洁的胸怀,不与群芳争春,在凄风苦雨中忍受着群芳的嫉妒,宁愿在黄昏的苦雨中化为泥土,也要保持高尚的气节,在黄昏中散发出阵阵清香,这是一种执著,一种坚守。零落成泥的梅花在孤独中任由风雨摧残,甘愿与寂寞为伴。

也许我们习惯了陆游悲壮豪放的一面,常常被其洒脱所感染,但却往往忽略了陆游词婉约清逸的一面。事实上,无论豪放还是婉约,陆游都表现出了内心中的真情与孤寂,他的豪放词以举重若轻、神气充沛之笔展露着他的胸怀;而其婉约之作,则以沉郁悲怆的笔调流露出沉郁和凄凉。胡适认为:“陆游为南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早年慷慨自喜,有志于功名,故所作诗词多悲壮激烈。晚年渐归闲适,描写自然界景物,清丽可喜,与杨万里、范成大同为‘自然诗人’的大家。他的词也有激昂慷慨和闲适飘逸的两种境界。刘克庄论他的词,曾说:‘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而世歌之者绝少。’”胡适的论述全面概括了陆游的风格,并为我们揭示出陆游闲适飘逸的思想境界。陆游在《卜算子·咏梅》这首词中完美地表现出了隐逸的情怀和高洁与清雅的情趣,那份孤芳自赏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中得以完美展现,词中梅花的凌寒与傲霜象征着词人的高洁与孤傲。这首词或许作于晚年时光,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情绪和愤懑,也表现出不屈服的品质,从词中可以读出诗人不被重用的悲哀。从历史上看,古代统治者对文人往往是轻视的,钱钟书先生在《论文人》一文中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他写道:“用人瞧不起文人,自古已然……例如《汉高祖本纪》载帝不好文学,《陆贾列传》更借高祖自己的话来说明:‘乃公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直捷痛快,名言至理,不愧是开国圣旨。从古到今反对文学的人,干言万语,归根还不过是这两句话。”

陆游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曾发出过“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之叹。(《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这说明文人在封建时代是不被重视的,但陆游却并不因此而自卑自贱,而是借高洁的梅花表达自己的情怀。

古人常常自标高洁,那是一种自信,也是对自我的歌唱,表现了他们不向命运屈服,不随波逐流的人格与操守,也表现了他们内心中深深的孤独。屈原在《渔父》中写道: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阊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对自我的标举,衬托出了灵魂的高洁、清澈与执著,同时还伴随着理性的光芒。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遭遇误解、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肯定自己,并坚定地相信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毫不足惜,并在“只有香如故”的气节中抚慰受伤的灵魂。

第5节多愁早老,惹尽闹烦恼

一位哲人说过: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为什么呢?如果在苦难中没有坚强的意志,任由悲观的情绪蔓延,那么你将失去生命的支点。而曹组在《相思会》一词中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既“多愁早老,惹尽闲烦恼”。应该说,这句词是对人生的警示,曹组的《相思会》一词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达观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一节中我们已做过分析。

人为什么会忧愁呢?因为在生活中总有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而这些事情对美好的生活是破坏的力量,这就会让我们的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以至于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事实时心理失衡。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对付的办法,只是不可一味强求罢了。如果你的性格不太适应某种生活方式,那么你就应该努力调整自己,为自己寻找一种你能够适应的生活方式,这样所有烦恼也就会随之消失。

我们知道,所有烦恼、悲哀和痛苦都来自于生活中的不幸,怎样对待这些不幸,将会使你的生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性格懦弱的人在不幸面前只有眼泪,而达观并坚强的人则会理智地对待不幸。叔本华在《世人的苦难》中写道:“然而,不幸亦有妙用。如果大气的压力消失了,我们的血肉之躯就会四分五裂,同样,如果解除了人生的一切需要、困苦和苦难,如果他们的一切尝试都是成功的,他们就会趾高气扬,即使他们的身体不会四分五裂,他们的面目也会显得放纵愚蠢——不,他们会发疯。我可以斗胆的说,每一个人在每时每刻都遭受一定的烦恼、痛苦和苦闷是必要的。一艘船没有压仓之物就会东摇西晃,不能直线航行。”

有些人的烦恼或许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沉思,具有生命的穿透力,当你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时,便对人生有了真切的体认,可以说只有在这时你的人生观才真正形成。悲观主义者总会感到生命在不可把握中悄然逝去,而生命的价值也会在这种流逝中荡然无存,一切追求都是徒劳的,一切希望都会落空,因此生命的悲情和忧虑便无法驱散,而烦恼则充满内心。

曹组用一句简单的“多愁早老,惹尽闲烦恼”告诫世人,过多的忧愁对人生是无益的,只有放弃对现实利益的追逐,知足常乐,本真的生命才能得以显现,曹组的话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思想,那就是生命的本质归于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使生命焕发出本来的光彩。

当人进入衰老之年,往往会产生物是人非之感,面对无法掌控的人生和消逝的岁月,不禁怆然伤怀,回首往事,凄然之感油然而生,那既不是空无,更不是梦幻,而是一种对已逝岁月的感怀,在这样的时光中心生烦恼和忧愁,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一旦明了了“多愁早老,惹尽闲烦恼”的人生含义,就会拒绝烦恼,让心境归于平和与宁静,从而享受无拘无束、恬淡自然的生活。

许多忧愁既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困苦,更来自于对生死的思考。人生必然有生有死,但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死的体验,当我们作为生者面对死者时,只能在内心中引起深深的震撼,使自己猛然醒悟,洞彻人生的意义,从而紧紧把握住现世的生命,既然生者为我,而死亡并非我们所能掌控,那么烦恼和悲哀就显得多余了。真正理智的人是有勇气面对死亡的,并在有限的人生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来说,深刻理解和体会“多愁早老,惹尽闲烦恼”的人生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也许只有亲身体验到人生的苦难,才能从内心中彻底拒斥烦恼和忧伤,也彻底拒斥对死亡的恐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沉入到自己生命的最深处去,让我们的灵魂与大自然交谈,并在这种交谈中体验并创造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