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著名的词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全词见本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节。
这是一首伤离别的词,全词弥漫着离别时的凄然之情,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显凄清与寥落,但我认为这句词更有人生哲理的意味。
当人在极度的痛苦中难以忍受寂寞的侵蚀和孤独的摧残时,心如暗夜,最好的办法是以酒浇愁。尽管我并不主张面对忧虑和痛苦时一味逃避,但与其让自己的内心惨遭折磨,不如沉醉。沉醉是暂时的解脱,是摆脱痛苦的妙法,我们不能把“今宵酒醒何处”简单地理解为醉酒,而应理解为一种人生的沉醉,为生存,我们必须忙碌,必须奔波,而在忙碌和奔波中,真实的自我渐渐消逝,只留下一个空壳,留下一个虚伪的自己。许多人不甘于在现实生活中沉沦,他们要寻找真实的自我,于是让自己投入到“沉醉”之中,比如许多作家、诗人、音乐家等等,他们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创作。他们希望自己在沉醉中实现自我,何时“醒来”对他们毫无意义。
在工作中,他们一步一步走向希望,只有沉醉于工作之中,才能摆脱幻觉的滋扰,才能将烦恼和忧愁全部遗忘。当他们醒来时,成功就在他们眼前,那是“晓风残月”即将逝去的时刻,在宁静中晨曦初显,人生新的风景在眼前浮现,这是生命的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摆脱锁链的开始,是登上人生彼岸的时刻。在顿悟的那一个瞬间,没有疲惫,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一切愁云惨雾都已消散,而灵魂已苏醒,生命将面临真实。
我的这种想法或许有些偏颇,但我反复吟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丝毫没有忧伤和悲哀之感,只有一种心灵升华的喜悦。
其实,古人早已把这句词当成了人生的启示。例如,佛僧法明就曾用柳永词句作为自己圆寂之前的悟法偈颂,来论证他对人生种种苦恼的彻悟,从而也表达了佛教的人生观,据《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邢州开元寺僧法明,落魄不检,嗜酒好博。每饮至大醉,惟唱柳永词,由是乡人莫不侮之。或有召斋者则不赴,有召饮者则欣然而从,酒酣乃讴柳词数阙而已。如是数十年,里巷小儿皆目为风和尚。一日,忽谓寺众日:‘吾明日当逝,汝等无出,睹吾往焉。’众僧笑日:‘岂有是者。’翌日晨起,法明乃摄衣就坐,遽呼众日:‘吾往矣,当留一颂而去。’众僧惊愕,急起听之。法明日:‘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言讫,跏趺而逝。”
这个故事曾经让我愕然,难道依依惜别的词句能做如此理解吗?当时我曾深表怀疑,但在我面临人生的困惑而陷人情绪低迷之后,在我从懈怠而渐渐走向沉沦之时,我曾在深深的痛苦中思考,也曾酩酊大醉。在不断地挣扎中我有放纵之时,也有在“晓风残月”中醒来之后的反思。
当我蓦然醒晤时,才深刻理解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原来是一种对人生极境的眺望,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坚守。
第2节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生永远处于对未来的期待之中,由于期待而焦虑而忧愁的人,绝不在少数。每个人都为自己制定了远大的理想,并为这种理想而奋斗。但有许多人却在奋斗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当他们步入老年,临近人生的终点时,才发现原来他的一切追逐都是虚幻的,这时便会被懊悔所击垮,最终导致毁灭。
人生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应该尽情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总会过去,为此而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毫无益处。人当然要深谋远虑,要努力奋斗,才能使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然而,对往事的懊悔和对未来的忧心都是对现实的漠视,只有今天,只有当下的时光,才是真实的。
人生的全部奥秘就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为什么许多人总会感到痛苦呢?那是由于他们的物欲过于强烈,为追求外在的名利而挥霍了自己的生命。只有摒弃物欲的人,才能保持心境的安宁。苏轼在《行香子》一词中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启示。让我们先来读读全词。《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这首词中苏轼把人的一生形容为“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而人在这惨烈和短暂的一生中,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浮名浮利”而已。那纯粹是“虚苦劳神”。彻晤人生之后,苏轼告诫人们,正确的人生选择应该是这样的“且陶陶,乐尽天真”。为了躲避世俗利益的纠缠,苏轼产生了归隐的想法,不禁自问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既是无奈的叹息,又是对怀才不遇的感慨,而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则是淡泊和宁静的。试想,“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多么淡泊而宁静,多么潇洒而悠闲,只有彻悟人生的人,才能抛弃对物欲的追逐,而沉浸在宁静中,人生的烦恼和痛苦自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保持淡泊之心,欲壑难填,至少是原因之一。
《法华经·心意品》中,有一偈为《藏六如龟·防意如城》,并用一个故事说明遏制欲望,甘守淡泊是如何的重要。这个故事说有一只乌龟在月夜中爬到树下,与一只十分饥饿的水狗相遇,水狗饥饿难当,欲食此龟,而此龟将头、足、尾缩于甲壳之中,使水狗无可奈何。这个故事是劝导人们放弃欲望,杜绝荣华。所谓藏六,是用龟头、龟尾和四只龟足隐喻人的六情。《法华经》中写道:“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吾念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怀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干,皆意所造。”佛教教义要求人们彻底杜绝欲望,实行禁欲主义,是否可取另当别论,但是眼贪好色,耳贪妙声,一味追求金钱、名望和地位,一旦不能如愿,的确能让人深陷于苦闷和痛苦之中。如果能够洁身自好,抑制欲望,在“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中,体会淡泊和宁静的生活境界,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少这种生活方式能让人远离烦恼。
在独处中“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任由往昔的场景浮现眼前,重山悠远,暮雪寒江,庭院深深,密林静静,让心绪在静寂旷远中向往事延伸,在回忆中体会着静谧与闲适。
在这种悠闲的心境中,能获得安逸和慰藉。回忆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和奋斗的足迹,在独处中体验种种人生际会,或许偶尔会情绪低落,深感寂寞和凄苦,但冷静的思考会使你从遥远的回忆中醒来,那些曾经飘忽的希望,再次浮上心头。在琴、酒、云相伴下,驱除所有不安、疑惑和忧愁,让信心回归心灵,在宁静中,让生命重新苏醒,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当一个人独饮时,并不是束缚自己的灵魂,而是让灵魂无限展开。
当自己独自仰望天空,那飘浮的云,将带走内心的哀愁,一曲忧伤的音乐响起时,悲哀会渐渐化为灰烬,在这样的安闲与宁静中,人生再次向我们召唤,我们也将再次出发,走向不知结局的未来,当我们把全部热情都用于征服命运时,我们的心灵就会骄傲的飞翔。
当你的灵魂备受煎熬时,学会“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那样的心境中,没有煎熬,也没有挣扎,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只有向自己敞开的整个生命,那是生活的宁静港湾,那里有回忆,有幻想,更有安慰。
在独处中体验宁静,让心灵回归自身,这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因为宁静的思考可以使自己告别心理的阴影和烦闷,任想象飞翔,渐渐地你会在独处中认清自己。
当你沮丧时,让“一张琴”的逸响高韵,驱散你的忧愁;当你烦恼时,让“一壶酒”的浓烈芬芳,驱散你的阴郁;当你颓废时,让“一溪云”的纯净高洁.驱散你的阴霾。
第3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人生是一个不断追寻梦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危险,陪伴我们的很少有喜悦和幸福感,反而是贫穷、忧虑、痛苦和接连不断的挫折,仿佛烦恼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摆脱。所以,许多经历过痛苦的人,都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虚幻的梦,他们宁肯相信伏尔泰的观点:“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所以,许多人才会意志消沉,他们不知道生活赋予人生的权利绝不是被痛苦所煎熬,而是通过不断地奋斗去战胜命运,创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在现代都市中感到压抑和痛苦之时,不妨回归自然,回到我们曾经熟悉的乡村,在那里没有贪欲,没有争夺,也没有阴谋,只有与自然为一的和谐与宁静。读一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你便会感受到乡村生活能带给你安宁和愉悦:“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幅多么优美而宁静的乡村画卷,既有涓涓细流的小溪,又有屋檐低小的茅屋,两位微醉的老人用柔婉的吴音窃窃私语,而三个孩子正在乡村中各自忙碌,看那小儿在溪边的青青绿草上“卧剥莲蓬”,多么可爱,多么自然,多么令人神往。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在高楼大厦之中忍受着城市的喧嚣、拥挤和争夺,哪里还有低小的茅屋,哪里还有波纹粼粼的小溪,而仅有的一小片青青绿草,也被人肆意践踏了。
乡村生活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我,每次读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时,都会发出一声无奈的感叹。我的少年时期也曾体验过这种令心灵宁静的乡村生活,尽管我住在城市,但我家的门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岸边种满了各种蔬菜,那时我常和小朋友们在河中戏水,那种快乐已变成了永久的回忆,那时的生活虽然朴素而简陋,但心灵却充满愉悦。而如今那些往事早已悄然褪色,属于我的只有郁闷和挣扎。
生活在今天的我,多想再次体验那宁静惬意的乡村生活啊!现在的生活条件早已非昔日可比,但我一出门便面对着如高山般的楼群,看看我家附近的星河湾、天鹅湾、珊瑚湾等高档住宅区,高楼林立,身边是奔驰、宝马往来穿梭,全无宁静的感觉,这令我感到压抑,在我的心中还是喜欢乡村生活的恬淡、宁静与安详。走笔至此,我忽然想起了里尔克也曾有过如此心境,他对都市的逃离几乎可以说是对尘世的否定,他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生。在《书信》一书中,他曾写道:“都市对我造成一种相当大的压迫,所以我喜欢赤足步行到远处。像容不下一粒细砂般,我将赋予全世界感情、事故、血缘关系等各种不同的形状。我只能以蔬菜糊口度日,以便接近单纯,远离因异质而升高的意识。我不能喝酒,也就是说,我只能与我自己的血液交谈,并希望从自己身上得到幸福。但是,我追求的是我的本质、我的生命、别人绝不能做到的反应,及我心中决定的成果……而且那绝不是僭越之词。‘’从里尔克的描述中,我们能感悟到朴实的生活能让人在纷纷攘攘的尘世中保持生命的纯洁,并在乡村生活中使生命与自然为一,并得到升华。
古人对乡村生活的迷恋也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辛弃疾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总是慷慨悲歌,但他在乡村生活中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幸福的田园。他的这首《清平乐·村居》是我们在都市喧嚣环境中的一种慰藉,不单我有这种感觉,就连胡适也非常喜爱辛弃疾恬淡幽雅的小令,他对弃疾词的小令情有独钟。胡适曾说:“他(指辛弃疾一引者注)的小令最多绝妙之作,言情、写景、述怀、达意无不佳妙。肝肠如火,色笑如花,其风格有时显得极豪放,有时又很凄婉,有时显得桀骜雄奇、浩瀚流转,有时则空灵蕴藉,或者沉郁幽深,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当我们忙碌的身影已疲惫不堪时,回到乡村去吧,去过几天“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村居生活,在乡间低矮的茅屋中,听潺潺溪水,看茵茵青草,暂时忘记现实的压力,抛弃所有忧虑,在乡村的田野上尽情嘹望,任由自己陶醉于大自然中,在与自然为一的短暂瞬间,让人生享受一些快乐吧,哪怕只是暂时远离烦恼和痛苦,也能使生命的境界得到升华。
第4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一颗孤独和寂寞的灵魂是难以安慰的,若想寻得解脱,就要回归自然,在田园的美好风光中慰藉自己的内心。看“别枝惊鹊”、听“半夜鸣蝉”,与自然交融,使孤寂的内心和疲惫不堪的灵魂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恬静和安宁、喜悦和欢愉。
辛弃疾的词风豪迈悲壮,弥漫着报国无门的悲苦,但他却从不消沉,在他罢官赋闲之后,常在乡村生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品味闲暇的乐趣,尽管略有孤寂和忧愁,但整体倾向仍然是乐观的,在他的乡村词中弥漫着愉悦的情绪。“听取蛙声一片”,让人感到的是勃勃的生机和心灵的陶醉,这里没有孤寂,没有落寞,只有豁然的开朗和温馨的慰藉。
“听取蛙声一片”来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中优美的乡村夏夜景色令人神往,辛弃疾赋闲之后长期居住在江西上饶带湖,黄沙道就在上饶之西。辛弃疾常为这里的风光景色所沉醉,在稻花清香,一片蛙鸣中,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清闲。